先謝謝皇冠贈書邀請分享。我先是被「讀完這本書,你將不再是之前的你」打動,產生好奇。同時因為也是先前看過的大書《逆思維》亞當.格蘭特力薦:引導我們重新檢視本身思考方式的專業指南!所以拿到書後,也列入閱讀清單開始閱讀。
這是本有趣的書,可能因為我也是喜歡思考不同可能性,避免自己進入偏誤盲區的人(當然這很需要修煉),因此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也是一個很有趣的思辨過程。我也透過這本書的閱讀,梳理了一些近期的事件,試著從不同角度去看一件事,發現除了可以更開放和圓融的去面對,也因此期許自己試著去同理一些事,並以更有智慧的方式試著去溝通處理。
這本書是耶魯大學認知心理學的教授所著,透過思考課程精華,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案例,甚至很多是生活實例經驗,讓我們了解最常困住我們的「八大思維錯誤」,包括:
#順的誘惑:事情看起來過於容易而誤解自己對事情的掌握度。
#確認偏誤:一心想做對時反而做錯。
#因果歸因:過度有把握覺得因為A所以B而忽略其他變數。
#例子的危險:仰賴軼事反而因此相信親身經歷而不是數據。
#負面偏誤:害怕失去和損失規避造成認知偏誤。
#偏頗的詮釋:聰明人反而可能因為想保住顏面、證明自己正確和專家陷阱讓自己更偏頗。
#設身處地的難題:俗稱的溝通不良和缺乏認知或情感心智。
#延遲滿足的麻煩:因為對未來的誤判可能造成決策上的差異。
這八大因素,我自己反觀自我或是身邊的人,真的非常容易出現。只能期許自己可以用更開放的心態、更多元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同樣也很認同作者說的:可以讓這個世界更好,不是用打敗他人或是智取他人,而是理解思考謬誤,我們更不帶偏見的去思考,讓世界更公平更好。所以,看完這本書我也統整出以下三個心得:
快思慢想,多理解,不過快下論斷
這本書其實用了八個思維錯誤,去帶著我們一一思辨,我們可能造成的「認知偏誤」。而且因為我們的關注力著實有限,我們會選擇以最舒適的方式思考,保留我們的「認知能量」給對生存更急迫,而非合乎邏輯的事。所以當我們找到自認「滿意」的答案,我們的大腦就會抗拒思考,阻止我們繼續搜尋無窮無盡的選擇。快思,也就是認知系統一,就是我們最容易快速運作的。
但其實很多時候需要慢想。有時候遇到一些事情,覺得他人誤解,沒有設身處地,甚至妄下論斷,直接採取防衛攻擊,就有可能扼殺很多關係和後續美好的可能性。但其實一件事情都有很多種解讀,對方的言行舉止,可能起因於不同的前後因果、不同的渴望期待和觀點。我想起幾年前的一部電影「恐懼的總和」,大約就是這樣,被認知偏誤和內心的恐懼焦慮蒙蔽,差點釀成世界大戰;幸好主角最終緩下,願意先停下動作。
事緩則圓,太急太衝脫口而出的,通常都不是好話,也通常對事情沒有幫助。對他人更多理解,對自己更多覺察,永遠重要。
/
保持同理,維持溝通,問就對了
這是我一直以來需要的功課,尤其面對相較強勢直接的人,我的習慣是先躲為妙。但其實溝通順暢是很重要的,不妄加揣測他人的心思,也不讓別人隨意猜測我的心思,彼此的認知落差都可能帶來誤解,而且如雪球般越滾越大。裡面有一段話非常有趣:「沒錯,清楚表達我們的想法有時候既尷尬又乏味,開玩笑又要附帶說明,也太掃興了。」
不過有些玩笑話牽涉到彼此的界線問題,甚至是彼此的認知和在意。人際關係是一輩子的修煉,對分寸感與越界的拿捏更是學問。有時候開自己玩笑會比拿別人開玩笑還適合,因為你不確定每一次往外踩可能在哪一次踩過頭而越界。我們要明白他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可能與我們不同,他人對同樣事件跟我們可能有不同的感受,甚至知道在何種情境可能會有甚麼感覺。
但最容易的,就是「問就對了」。要精準理解對方的想法、感受或觀點,必須直接去問,避免我們過度的揣測和投射(當然對方願不願意如實說,就牽涉到誠信和彼此的關係厚度了)。
/
永遠知道自己不可能真正理解每件事情的本質,保持自信的謙遜
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提醒自己的,對他人更公平,更妥善的思考。我們不可能真正理解每件事情的本質,就算以為自己通透,都有可能是自以為,因為你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看到本質,除非你確定真的是本質。就像書裡面有一個例子說:我在家裡面每個地方都找不到襪子,但你不可能真的找了每個地方,這太難了。除非你驗證了所有可能性,真的看了所有角度面向,不然我們無法確保自己真的看透。
如果並沒有辦法100%真正理解每件事情的本質,我們就得清楚,一件事永遠有眾多可能因素,我們得先去理解對方需要甚麼、想要甚麼、為什麼這麼說這麼做,而非想當然耳覺得我們都清楚都看透,這樣這個世界會更美好一點!
維持自信的謙遜,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但隨時謙遜知道自己不可能完全知道,永遠可能更好,也永遠都會有認知偏誤,世界更好,我們自己也會更好。
/
多花點時間覺察自己,多用點心思理解別人,不過度強勢堅硬,不過快下決定論斷,而是先聽先理解,事緩則圓,我相信會擁有更多好的關係,也會擁有更多可能,而這個世界也會更多柔軟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