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對自己的人生做出更好的決定嗎?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宇敬,集結耶魯最受學生歡迎、獲獎肯定的「思考」課程精華,透過淺近易懂的文字,揭示最常困住我們的「八大思維錯誤」
,並提供重新檢視的思路。讀完這本書,你將徹底拓展自己的視野,洞察世界的本質,做出更好的決定。

思考101
為何會寫這本書?
作者在耶魯開了一門名為「思考」的課,告訴學生,心理學可以如何幫助他們認清和處理現實社會的問題,幫助他們對人生做出更好的決定
。光是2019年,就有超過450名學生選修。他們似乎都渴望心理學能帶給他們指引,因而口耳相傳。甚至每當我和非心理學專業的朋友講到課堂上討論的議題時,他們都會問可以去哪裡學到更多。
以上狀況全都顯示,大家真的想要也需要這種類型的工具,所以我決定寫一本書,讓其中一些課題更廣為人知。我選了八個我覺得與我的學生和其他人(包括我自己)每天切身相關的主題。
如果我們想避免這些謬誤和偏見,光是加以認識和提醒自己別犯,是不夠的。就像失眠一樣;失眠一發生,你會很清楚問題出在哪裡──你睡不著。但叫失眠的人多睡一點,絕對不是解決失眠的方法。這本書介紹的一些偏誤,你或許已經耳熟能詳,我們仍須提供比光說「別去做」更好的處方。
在這邊分享幾個我很喜歡的主題
延遲滿足
相信大家都聽過很有名的棉花糖實驗(棉花糖實驗是史丹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實驗。在這些實驗中,每個小孩子會拿到1顆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小孩,你可以吃,但只要你不吃,等到我再回來時,你就可以得到第2顆棉花糖。也就是等越久的人,可以獲得更多。
當然有些小孩忍不住眼前的誘惑,馬上就吃了,但也有小孩真的可以忍耐、不著急於當下的享樂,直到研究人員再次回到房間,而獲得更多的報酬。
這個實驗後來也研究這群小孩長大後的學業分數,當年比較能夠忍耐、自制的小孩,確實長大後成績也比較好(高中畢業前的SAT成績比較高),證明了「忍住不吃眼前的棉花糖,長大會更有成就。
」
如果等待的人會遇到比較多好事,我們可以怎麼幫助孩子抗拒即時享樂的誘惑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孩子等待時,把雪白、鬆軟、香甜的棉花糖藏起來,別讓孩子看到。如果孩子有玩具可以玩,或有人教他們想開心的事,他們的等待時間也會大幅增加,就算棉花糖在視線範圍內也一樣。
不過後來又有一項研究推翻了「棉花糖實驗」,令人意外的發現:
青少年時期的自制能力越強,步入成年早期時免疫系統老化的跡象越多😥
另一個研究也發現,低社經地位而有較高自制力的孩子,就算違法行為與物質濫用情況較少,卻顯現出較高的心臟代謝風險
(例如肥胖、血壓、壓力賀爾蒙等指標)。
可見「過度自制」不只會妨礙我們的心理健康與快樂,還會損害生理健康。
知道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放手,不是簡單的事。
作者提醒:
如果你覺得你正為了報酬傷害自己,而你嚮往達成最終目標,卻無法享受過程,或許就該重新思考了。不只重新思考你的優先順序,也要重新思考你看待它們的方式。
負面偏誤
因為太害怕失去,會讓我們做出不理性的決定!
- 人重視負面資訊勝過正面資訊
- 負面事件也比正面事件容易影響我們的生活:好比一起童年的創傷事件,就可能留下一輩子的傷害。
- 我們傾向避開負面陳述的選項,而樂於接受「實情相同」但以正面表述的選項
(報告老闆壞消息時,要用正面表述)
例如:25%的肥肉聽起來不妙
但是,75%的瘦肉,明明意思一模一樣,聽起來卻健康優質多了。
又或是:
避孕成功率95%的保險套,比失敗率5%的保險套好。
我們很容易因為擔心失去、擔心損失,而做出不理性的決定,也就是所謂的「損失規避
」(我們總是會想規。避。損。失)
因為人們總是把「損失」看的比「獲得」巨大!
也就是說,「獲得」很開心沒錯,但是「損失」卻會超級巨大無敵難過…😢😢😢
書中作者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我稍微改編如下:
有兩個汽車銷售業務
賣汽車的業務A:
先告訴你這台車是30萬,如果你要
- 加購安全氣囊+5萬
- 加購天窗+6萬
- 加購360環景攝影含錄影+5萬
最後問你要加購哪些?
賣汽車的業務B:
先告訴你全配50萬,然後跟你說如果你要
- 放棄可能救你一命的安全氣囊,可以減少5萬,就是45萬
- 放棄讓你停車更容易的 360環景攝影含錄影,可以減少5萬,就是40萬
- 放棄讓你可以呼吸新鮮空氣的天窗,可以再減少6萬,就是34萬
最後再問你要放棄哪些?
大家可以猜猜看,哪一個業務的業績金額比較高?
答案很明顯是B,因為
人就是討厭失去他們所擁有的!或是害怕失去
得到後再失去,也比一開始就沒得到糟糕得多。
負面偏誤的代價,我們又該如何是好?
雖然我們知道我們很容易「損失規避
」,但作者也給了建議:
當你覺得自己被負面因素過度干擾時,不妨把問題改成正面
的問法。
還有,我們也可以把思考怎麼用同樣的技巧來激勵他人,甚至我們自己。
(就好比上面的B業務一樣),他就是抓住了人的心理而獲得更好的業績。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清楚點出可能害我們迷路的偏誤──並發展出可直接應用於日常生活情境的矯正策略。相當實用,分享給大家!
以上簡單心得分享,如果喜歡,拜託幫我按一個愛心❤️(每一個愛心都是我閱讀與分享的動力)。同時,為了讓大家看文時不受廣告干擾,我堅持不開啟廣告,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妳,歡迎訂閱我或贊助我,給我小小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