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看到臉書好友分享的文章,是一間美語補習班記錄自己的學生「允文允武、表現傑出」的事蹟,以及兩位小學生5:30起床後,滿滿的行程直到晚上11:30⋯⋯
在教育界工作十四年的我,其實對於上述的家庭並不陌生,甚至正如補習班的文字「一山還有一山高」。
我也常推薦家長們觀賞一部韓劇《天空之城》,這部戲劇寫實地描述了類似家庭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無意去評估任何家庭的選擇,因為我知道那是「信念」的不同。
在我踏入教育界的初期,我幸運地閱讀了一本書《最夯的學校》,因為和我們的信念相符,也成為我們創辦可能-非學校的初衷與核心,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最夯的學校》一書,將人們對於教育的價值觀,區分成兩種不同的信念,分別是:
- 學業成就信念
- 人類發展信念
這兩種不同的信念就像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每個家庭、每對父母、每所學校、每位老師,都會更偏好或採信其中一項信念。
學業成就信念
對於「學業成就信念」,我相信我們不陌生,因為絕大多數這一代的父母,就是在學業成就信念的教學設計和社會氛圍下長大的。
《最夯的學校》作者Thomas Armstrong,對於學業成就信念歸納出以下8點「假設」:
- 學業課程的知識與技能,是學習最重要的項目
- 只有透過分數和標準化測驗,才能測得學業成就
- 偏愛嚴格、均勻一致,而且對每一位學生都同樣要求的學業課程觀點
- 主要是為了學生的未來著想
- 本質上是在進行比較
- 根據合乎科學的研究報告,來宣稱它的合法性
- 通常發生在一個由上而下的環境,擁有比較的政治權力的某些人,可以為比較沒有權力的人們頒布方案、步驟和政策
- 底線連結到分數、測驗成績,最終就會連結到金錢的運用
回想我們小時候,是不是很符合這8點假設所建構出來的環境呢?
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和體悟, 我們也很容易複製這些假設,延伸成為我們對於教育的信念,然後期待或要求孩子。
在「學業成就信念」的分享中,我們很容易看到名次、獎項、密密麻麻的時間表、大量的外在課程⋯⋯
人類發展信念
作者因為發現「學業成就信念」會引發教學現場以及孩子性格的混亂,因此他大力疾呼另一種教育價值觀:「人類發展信念」,同樣提出8點假設:
- 變成一個完整的人,是學習最重要的觀點
- 評量全人的成長,是一件有意義、持續進行、並且是涵蓋人們成長的質性歷程
- 偏好具有彈性、個別化且對學生有意義的課程
- 對於每一位學生的過往、現在和未來感興趣
- 在本質上是自比性的(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相較)
- 根據人類經驗的豐富程度獲得正當性
- 通常是因為受到教育或心理學方面的偉大思想家的鼓勵,而做的草根性的努力,所產生的結果
- 底線是快樂
你看到哪些關鍵字?你是否也嚮往這樣的假設所建構出來的教學和社會?
因此作者也針對各個學齡段,提出他認為最重要的教學實踐:
- 幼兒:遊戲
- 小學:學習認識這個世界如何運作
- 國中:社交、情緒和後設認知的成長
- 高中:為學生面對真實世界的獨立生活能力做準備
我們自己家庭,正是「信奉」人類發展信念,除了在非學校實踐之外,我們在家庭端也是如此。
至今孩子18和16歲,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自我的探索、對於興趣的鑽研,沒有補過英文,而是自己撥時間使用Duolingo自學⋯⋯
我們對於孩子教育的底線是快樂,目標是幸福,過程是與自己同在,最終更好地成為自己。
而不是成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