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看到臉書好友分享的文章,是一間美語補習班記錄自己的學生「允文允武、表現傑出」的事蹟,以及兩位小學生5:30起床後,滿滿的行程直到晚上11:30⋯⋯
在教育界工作十四年的我,其實對於上述的家庭並不陌生,甚至正如補習班的文字「一山還有一山高」。
我也常推薦家長們觀賞一部韓劇《天空之城》,這部戲劇寫實地描述了類似家庭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無意去評估任何家庭的選擇,因為我知道那是「信念」的不同。
在我踏入教育界的初期,我幸運地閱讀了一本書《最夯的學校》,因為和我們的信念相符,也成為我們創辦可能-非學校的初衷與核心,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最夯的學校》一書,將人們對於教育的價值觀,區分成兩種不同的信念,分別是:
這兩種不同的信念就像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每個家庭、每對父母、每所學校、每位老師,都會更偏好或採信其中一項信念。
對於「學業成就信念」,我相信我們不陌生,因為絕大多數這一代的父母,就是在學業成就信念的教學設計和社會氛圍下長大的。
《最夯的學校》作者Thomas Armstrong,對於學業成就信念歸納出以下8點「假設」:
回想我們小時候,是不是很符合這8點假設所建構出來的環境呢?
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和體悟, 我們也很容易複製這些假設,延伸成為我們對於教育的信念,然後期待或要求孩子。
在「學業成就信念」的分享中,我們很容易看到名次、獎項、密密麻麻的時間表、大量的外在課程⋯⋯
作者因為發現「學業成就信念」會引發教學現場以及孩子性格的混亂,因此他大力疾呼另一種教育價值觀:「人類發展信念」,同樣提出8點假設:
你看到哪些關鍵字?你是否也嚮往這樣的假設所建構出來的教學和社會?
因此作者也針對各個學齡段,提出他認為最重要的教學實踐:
我們自己家庭,正是「信奉」人類發展信念,除了在非學校實踐之外,我們在家庭端也是如此。
至今孩子18和16歲,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自我的探索、對於興趣的鑽研,沒有補過英文,而是自己撥時間使用Duolingo自學⋯⋯
我們對於孩子教育的底線是快樂,目標是幸福,過程是與自己同在,最終更好地成為自己。
而不是成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