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市場力量》讀後筆記2 – 策略的動態與靜態

2024/02/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書區分策略為靜態與動態兩部分,第1部分為策略靜態學,第2部分為策略動態學。兩者不同之處在於,策略靜態學是指事業經營要到達的目的地(Being Theres),例如到達7大市場力量之一的狀態,如規模經濟;策略動態學則是指要如何與要何時前往目的地(Getting There),也就是How/What and When to build up Powers。那麼我們先來談談策略動態學。

 

如何建立市場力量??



市場力量始於發明。必須要創造出在價值鏈上產生顯著經濟效益的新東西。


首先發明可以是新產品、新服務、新商業模式等等,例如Netflix當年建立的串流影音服務。組織在盤點完內外部的資源、環境與議題,有可能提出一個符合自身能力的創新,但要能與競爭對手有足夠的差異,且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不是件容易的事,就算滿足自身能力競品差異顧客需求三者,要能獲得持久的市場力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單就以發明為起點而言,其實呼應威爾許所說的啊哈,或是魯梅特提及好策略的力量來源,例如運用優勢或動態


raw-image


這裡順便複習一下作者建立的策略基本方程式

價值 = M0 x g x S x m = (M0 x g) x (S x m) = 市場規模 x 市場力量


又要何時建立市場力量??


這裡就是本書的第3亮點了,作者描繪出7個最值得嚮往的目的地,並且告訴經營者在事業生命各階段所要到達的不同目的地。海默爾並以Netflix和Intel為例,精彩地述說市場力量的建立與轉換時機,例如在起始階段要以反向定位、壟斷性資源為主;起飛階段以規模經濟、網路經濟、轉換成本為主;而在穩定階段則是以堅實品牌、流程效能為主。


raw-image




策略的動態與靜態差異


本書可以說在靜態學與動態學各有亮點,前者是前文提到的,以簡化數學模型分別描述7種市場力量的價值組成;後者就是本文所提在事業生命各階段所要達到不同的市場力量。但其實本書結構一如本文開始所說先靜態,後動態,這是有作者的理由的,在此海默爾引用了麥可·波特教授的一段話:


任何一個完全動態的策略理論,必須以「結合廠商特性和市場结果的(靜態)理論」作為基礎,否則無法把那些真正促成較優績效的流程;和創造了市場地位或公司技能,但並非真正促成較優績效的流程區分開來。


這是由於在事業每個階段所需掌握的市場力量全然不同,是以在事業生命起始、起飛和穩定階段,如果都追求同一種市場力量,可能付出的成本會遠大於得到的效益。而且作者在書中前言就提到市場力量一要能創造持久差額報酬,二要能避免競爭套利,因此必需審慎考量當下市場力量創造的超額利潤是否越來越小(甚至已經消失),及時調整轉換市場力量。所以必須先了解每一種市場力量(靜態學),才能回答策略的機會之窗開啟時機(動態學)


但筆者的讀後筆記是先寫動態,後寫靜態。一來符合我在商普書中學習到的策略觀念;二來誠如作者所說市場力量始於發明(動態學);最後則是說到靜態學,就要面對海默爾雖說簡化但實則複雜的數學模型了(苦笑)。不過,本人會努力試著以個人可理解的數學去學習靜態學並且分享出來的。







 



3會員
8內容數
喜歡閱讀,期望透過「聊發」、「薄發」個人的想法留下成長軌跡的同時,豐富自己在策略、創新、心理勵志領域的知識內涵,也願與大家共好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