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擺渡人│讀點書】字在江湖,必有迴響:《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

2024/02/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書籍資訊

《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國立臺灣文學館策畫,張俐璇主編,蘇碩斌、蔡易澄、劉柳書琴、林月先、張文薫、楊佳嫻、張俐璇、王梅香、王鈺婷、金瑾、金儒農、李淑君、楊宗翰、趙慶華、徐國明、潘憶玉、賴慈芸、黃崇凱、郭正偉、陳國偉、吳昌政、鄭清鴻著,時報文化,2023.01.13初版。


字是作者思想的化身,當文字經由編輯出版,能凝聚同志,建立社群,也能撼動既有結構。於是,有字有江湖,出版即戰力。─節錄自《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
寫書不難,出版不易

《出版島讀》一書邀請二十二位專家、學者、作家、編輯,一起爬梳臺灣的出版歷史脈絡,討論臺灣出版的歷程,以及未來的樣貌。本書依照時間順序,將臺灣出版史分成四個階段,將百年間投入書寫出版行業的人事物都容納進來,成就一冊淺顯易懂的臺灣出版史書籍。

談起要在台灣島上種字,得從先進機器的引進開始──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技術更新後讓出版門檻降低,才讓文字有更多機會可以普及。第一台印刷機由教會引進,正式開啟了出版印刷的技術革新。

而西元1880年到1945年,跨過了台灣清領時期到日治時代的新舊交接期,上至政府政策下到百姓民生都在產生劇烈的改變。隨著技術更新,出版品從教會公報,到反映社會時事的《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民報》等,以及臺灣作家的創作、各種殖民地會有政策文宣,人們寫作、人們閱讀,作者與讀者的形象逐漸確立,成了這個時期的獨特出版風景,也締造了各式思想百家爭鳴的時代。


當閱讀成習慣,字才能發芽、開花

走過異族統治的歲月,投進同族懷抱後的出版卻未能大鳴大放,反而進入蟄伏期。前人種下了讀字的種子,在政權更迭下,上一套書寫習慣被迫調整,但也接受了另外一種文體與知識,為創作注入另一股活水。

看似前途無量的文壇,卻在政治考量下的風聲鶴唳中,逐漸禁聲,但仍不免在私底下繼續偷偷創作、閱讀,延續著自由文字的生命。在跨越藩籬與封鎖後,屬於這座島嶼的文學冒出嫩綠的芽,持續往下紮根──文學開始走進人們的日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而當禁忌解除,蓬勃發展的書寫能量回歸市場,不只讓出版呈現繁花盛開的模樣,也進一步推動各種創作類別與出版社的經營模式改革,將整個出版產業鏈形塑的更加完整。

《出版島讀》中,專家們以報刊、純文學的角度談書籍市場與經營,以及整個出版環境的轉變,這個時代的文字從各種限制中解脫,奠定了文字出版的基本樣貌,不只是文學與出版的輝煌時期,更是支持往後發展的穩固基石。


出版江湖,未來持續更新中

回望前輩們一路努力寫來的痕跡,如今的書寫類別多元,發表作品的管道也有更多選擇,走了百年的出版路,在不間斷的革新當中,繼續往前延伸。當閱讀成了日常,當作家與讀者的分界線越趨模糊,當書寫的語言不再拘泥於華文,當每個人都身處這個以文字構成的江湖中,哪怕書寫的文字得不到任何迴響?

《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回顧了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冷戰時期與九○年代《著作權法》修訂的江湖風雨,也指出前輩們百年追求的路,作者們也描繪出臺灣人文出版的面貌,同時介紹出版史上獨特的出版現象,呈現這一個議題的時代意義,以及未來如何開拓人文出版的道路與方向。

就像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林巾力在書中所說:「出版的江湖路雖長,除了險惡亦有俠義,三言兩語道不盡。幸而出版產業尚有各路好手前仆後繼地參與其中,出版史尚未完成,仍將持續更新中,一頁一頁地往前邁進。」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歡迎按個愛心、追蹤、分享,或是小額贊助支持,也可以到我的首頁去看看其他文章,追蹤一下其他專題喔!

一場電影,一齣戲,一本書,一段旅程 在場景與景色的變換,在人物角色的情感中流連,在紙頁的字裡行間, 透過五官感受他們的故事,感情與生命脈動,最後彙整成我流感受的小小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