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低薪問題:厭世代的困境與結構性原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你要繳稅嗎?去年臺灣已有一半以上的青年,也就是18到25歲的人口,是不用繳所得稅的,那大家會說,啊不用繳稅不是很好嗎?但這突顯了年輕族群,普遍低薪化的困境。如果有半數的年輕人都不用繳稅,就表示他們都是所謂的「窮忙一族」,畢竟他們照顧自己都有問題了,也就沒有時間回饋社會了。


臺灣的薪資已經停滯了20年,歷屆政府都承諾會解決,但都沒什麼改善。有民調說,低薪困境是現在的年輕選民,最重視的議題之一,將對候選人構成選舉壓力,更可能會損害臺灣年輕人,對民主政治的信心。雖然以現在的人口基數而言,政治人物根本不會考慮年輕人就是了(彩條)


另外低薪造成的社會問題,也不只有這些而已,比如前陣子討論很熱烈的,到柬埔寨打工受騙之類的事情。平心而論,年輕人到海外打工,除了體驗不同的生活之外,也有機會獲得比較好的待遇,甚至未來在海外找到不錯的工作。反正在臺灣也是幫老闆當打工仔,不如到出國當打工仔,這樣還比較舒適一點,所以很多人大學一畢業,就直接選擇一個待遇比較好的地方,到海外拼一下了。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需要構造改革的青年低薪問題!

厭世代的誕生

你聽過「厭世代」嗎?拿到低薪的這群年輕人,我們的媒體朋友們,幫他們取了個貼切的代稱,叫做「厭世代」。指的是 1990 年代後,出生的年輕人,或是我們把標準放寬一點,1985 年後出生的,他們也可以算進去。


這一代成長於臺灣經濟的頂峰時期,可是跟他們的父母相比,卻遭遇了截然不同的情況。他們的父母,大多出生在1960到70年代,剛好就是臺灣錢淹腳目的那個年代,也被稱為是臺灣最幸運的一代:他們的生活環境相對好,有更多高等的教育機會。


這一代遇到了臺灣經濟的高速成長時期,包括外資投資、消費性電子產業蓬勃發展,還有中國大陸市場開放等紅利。可以說他們,享受到了經濟蓬勃的時代紅利,是一路順風順水的「幸運世代」。這邊補一個小故事,阿牛哥就訪問到一個友人,他說他開水果盤機台,一天一個機台的收入就是10幾萬,他放了20台,所以一天就收了200多萬,一有錢就去酒店消費,一天也花個20幾萬,不為別的,就是要讓別人知道他有錢。


讓我們重新回來,厭世代的父母只要努力工作,大多都能分享到經濟成長的紅利,過著比他們爸媽更好的生活。這一代人裡面,很多都是來自農村的年輕人,他們到城市打拼,幾年以後就有能力買房、買車、五子登科,過著中產階級的生活。


對他們來說,只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然後勤奮工作,就可以過上美好的日子。這是他們生活的方式,也是他們教育子女的方式。但是到了現在,當「厭世代」試圖複製,父母一輩的「奮鬥歷程」時,卻發現路怎麼好像不一樣了。


以前經濟好的時候,到處都是工作跟投資機會。不論是股票還是房地產,只要跟隨大趨勢走,你想要不賺錢都難啊!厭世代的父母們大多覺得,我成功是因為我努力,但其實只要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上天。


現在機遇已逐漸消失了。臺灣經濟發展已進入下行階段。個人的努力,很難超越時代的趨勢。而這個趨勢所帶來的後果,那就是薪資停滯。臺灣的實質薪資,這20年來持續停滯,而隨著房價、物價跟通膨的上升,我們的生活逐漸變得更加拮据。


在如今低薪的情況下,「厭世代」面對的是,我就連活著都很困難了,還跟我講什麼成功?如果一個北漂青年,伙食費就花薪水的三分之一,房租可能佔三分之一或一半,你面臨這樣的處境又該怎麼辦?


年輕人感到「厭世」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資源集中跟階級固化。在他們父母的時代,「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三十歲前就能買房買車,五子登科,這樣的事情很普遍。但到了厭世代,社會上的大多資源跟財富,已經大量集中在上一代人的手裡了。


他們看富二代跟官二代們,不需要努力工作,就能繼承龐大的財富跟權力,所以有句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父母鋪路」。那現在30歲的年輕人,有多少人能不靠父母資助買房呢?可能省吃儉用個幾年,連付頭期款都沒辦法付,哎?還是這只是我的問題?(彩條)


有總統候選人提出,青年享有1500萬元全額貸款優惠,還有5年的利息補貼,聽起來感覺很讚,但阿牛哥掐指一算,雖然寬限期每個月,只需繳1.9萬的房貸,但寬限期一過,每個月要繳的房貸,馬上變成快10萬,有人可以在出社會五年,就月領十萬嗎?還是這只是我的問題?而且就算你有這些錢,你要拿來還房貸嗎?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有些年輕人就算工作了,也還是會選擇住在家裡,這時會有不少長輩跳出來,說他們是「草莓族」、「泡沫族」之類的,好像怎麼做都不對,最後大家就只能喊,阿姨!我不想努力了。(聲音你有資格喊嗎?)拿鏡子,好像不能。(彩條)

導致青年低薪的原因

低薪的最根本原因,是臺灣大多數的產業,沒辦法跟上時代需求。在全球的經濟體系裡面,臺灣企業的地位越來越不重要,也就越來越難賺錢。企業沒辦法獲得比較高的利潤,就沒辦法付更多的薪水給員工,雖然還是有一些慣老闆的存在就是了(彩條)。


其實資本主義的運作很簡單懂。在這個世界裡面,不論你是個人還是企業,只要你能夠創造價值,就能夠賺錢,創造的價值越大,賺的就越多。所以那些賺錢越來越少的企業,背後隱藏的訊息是:他們做的事已經慢慢失去價值了,或這個產業已經是夕陽產業了。


但會有這樣的現象,並不能全怪臺灣的企業家。在臺灣經濟快速發展時,其實還是受到特定時代條件的影響。那個年代的中國大陸,對全球市場封閉、歐美企業在東亞,尋找成本比較低的生產基地,還有美國的支持背後等,關鍵因素之下。促成了臺灣經濟的高速成長,實際上是歷史跟機運的結合。


不過隨著中國大陸的市場,在1985年以後改革開放,因為人多地大,廉價的代工模式崛起,多數的臺灣企業,因為缺乏自主的創新能力,而受到了致命性的影響。許多臺灣企業帶著資金跟技術,轉移到了中國大陸,而留在臺灣的企業,多半被迫持續降低成本。


而1990年後出生的「厭世代」,這時他們又正好準備走入職場,但等著他們的卻是,臺灣產業全面下滑跟衰退的現實。老闆都沒辦法賺錢了,那又怎麼會給員工更好的待遇呢?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前幾集講到的,大學學歷貶值,臺灣從民國80年以後,不斷讓增設大學、讓學校升格,教育由「菁英」走向了「普羅」教育,每年20萬的高中、職學生,本來應該會有很多人進入製造業,但這些人卻選擇讀大學、碩士、博士,而畢業以後也都投身服務業,讓「服務業」人力供過於求,壓低了薪資。


除了教育資源的過度投資以外,當產業的技術進步太快,學校的教育無法滿足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新領域的需求。所以,企業寧願用低薪請大學畢業生,等員工生產力提升以後,再給他們加薪,這也大大降低了就業者的薪資。

政府解決青年低薪?

先來講一下,大家覺得惡名昭彰的「22k」吧!在2009年的時候,為了因應金融海嘯,所導致的就業率低落,當時的馬政府提出了「大專畢業生到企業職場實習方案」,也就是俗稱的22k。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當時法定最低薪資是17,280元,一直到2018年才正式調為22K。


這一項政策,鼓勵企業雇用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讓政府來補貼薪水,雖然政策立意良善,但是沒想到,原來臺灣的老闆這麼會算。政府本來想補貼企業,讓企業幫年輕人加薪,最理想的情況是,政府提供一筆資金,然後企業端自己再加碼,讓企業可以找到優秀人才,這樣企業可以找到好員工,新鮮人也可以獲得不錯的待遇,政府也能有效降低失業率。但因為補助是花的是人民的血汗錢,也不能訂太高,就訂在新臺幣26,910元,扣掉勞健保後,實領22k。


但對當時的資方而言,這就是政府幫我出錢,讓我有免費的勞工節省成本,所以我就一毛都不加。什麼企業自行加碼的,這都只是都市傳說。而且真正的遺毒是讓企業發現,原來給22k還是會有人會來啊!所以就都把新鮮人的起薪,直接壓到了22k,所以你說這鍋誰要背呢?


接任的蔡政府喊出了「勞工是心裡最軟的一塊」,之後的政策基本上,都是以調整基本工資為主,先是在2019年提出,3年任裡面基本工資調漲程度,已經超過了前朝的8年了,也跟凍漲11年的22K說掰掰,並強調在太短的時間裡面,薪資調整的幅度太高,會讓企業轉不過來。


還有一個就是,最近通過的《最低工資法》,讓最低工資入法,讓調整最低工資納入法條,並且還訂出罰則,薪水不能低於最低工資,保障勞方不會因為各種奇奇怪怪的理由,而遭到資方剝削,違反的話最高可處150萬元。嗯…看起來好像真的舉起了人民的法槌。

調最低工資有效嗎?

但調整基本工資,能解決青年低薪的問題嗎?只能說有一點點關係。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說,基本工資保障弱勢勞工,還有剛出社會的新鮮人,雖然基本薪資每年都漲,這點值得肯定,但通貨膨漲、物價跟房租雙漲,年輕人不只需要擔心,薪資的漲幅能不能跟上物價,更害怕之後基本工資凍漲,所以每年都要「觀望」,自己的薪水到底會不會漲?


2023年9月的一份研究,探討基本工資調升,對臺灣勞工就業的影響,用2013年到2018年的資料為依據,月薪或時薪的基本工資如果提高,會讓低薪的工作人員在第二年,繼續找到工作的機會變小。而時薪提高的影響會更大,對低薪工作者找到工作的影響,比月薪提高的影響還大。


提高工資就代表著,公司可能不太願意花錢在訓練員工,或是提升他們的技能上面。這樣會造成一開始工作的人,他們的技能跟知識,沒辦法跟上市場的需求,讓找工作變得更難。也可能讓大家提前離開學校去工作,所以培養高階人才,也就變得越來越困難。


所以調高基本工資,雖然保障拿最低薪資的人,但不能解決薪水偏低的問題。薪水的高低還是由供需決定,現在只是把最低工資往上調整。如果漲幅跟經濟成長不相符,只會讓企業負擔增加。臺灣整體薪水低的問題,其實是因為,整體的勞動價值不夠高,這是整個經濟結構的問題,單靠政府設定最低工資,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我們需要的是構造改革!


為了追求更低的成本,企業會先解雇那些,生產價值不到最低工資的人。可能會在短期內讓失業率增加,被解雇的人所負責的工作,可能會轉到更高層的員工身上。這些高層因為承擔更多工作,也會向公司要求加薪。當企業負擔不起提高的人力成本,可能會把手上的工作,轉移到薪水比較低的地方,或是直接用科技來取代人力。高階的工作者,也可能會因為在本地,找不到符合自己價值的工作,而直接往外國走。長期來看,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都會受到影響。那至於為什麼,歷任政府都會選擇調整基本工資,來挽救青年低薪的問題呢?再說下去我可能要被按門鈴了。

懶得看文字的話,歡迎來看YT影片,我們用說的給你聽!


avatar-img
90會員
142內容數
給所有人的臺灣史,我們致力於學術公眾化,將教授及學者們辛苦努力的研究成果,轉譯成為你我都能了解的知識.只要每個月一個便當的錢,就可以讓我們持續分享對公眾有益的學術知識,期待您跟我們一起攜手共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探討了中國民主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前景。從宗教對民主的影響到中共害怕民主的原因,以及民主適不適閤中國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透過對中國歷史及社會現狀的分析,評估了中國民主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討論大學的使命為何,大學應該著重於提升文化、服務社會,當然也應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討論學用落差和產業變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多是個人對未來的規劃。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最近這幾年 中共的「灰色作戰」還有「認知戰」 他們發展這些 利用心理認知出發的戰術跟宣傳手法 早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時候 就已經存在了 今天讓我們聊聊中共宣傳部門的發家史吧!
臺灣有很多名嘴都會說,只要淪陷區內部發生問題,可能是經濟,也有可能是底下的小夥伴們叛變,那我們的習大大,就很有可能會選擇,打臺灣來解決內部問題。那大家也知道,最近淪陷區的狀況不是太好。 那問題來了,淪陷區會像名嘴說的一樣,選擇跟中華民國開戰嗎?
這幾年好像常常聽到公投,大大小小的議題,都能扯到公投,而且明明是社會議題、全民投票,卻經常成為政治操弄的手段,公投會是把我們劃分成藍、綠,區分我們政治傾向的一種手法嗎?
本文探討了中國民主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前景。從宗教對民主的影響到中共害怕民主的原因,以及民主適不適閤中國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透過對中國歷史及社會現狀的分析,評估了中國民主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討論大學的使命為何,大學應該著重於提升文化、服務社會,當然也應負起輔導學生就業的責任,讓學生能夠找到在社會上適合的位置。討論學用落差和產業變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不單是教育體制的問題,更多是個人對未來的規劃。
回顧臺灣的教育改革歷程,從1987年的教育變革開始,一直到1994年的大遊行,再到之後不斷的改革措施,教改歷經多次挫折。現今的臺灣教育,仍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值得讓人重新思考的是,社會風氣是否需要跟著改變,保守的觀念是否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最近這幾年 中共的「灰色作戰」還有「認知戰」 他們發展這些 利用心理認知出發的戰術跟宣傳手法 早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時候 就已經存在了 今天讓我們聊聊中共宣傳部門的發家史吧!
臺灣有很多名嘴都會說,只要淪陷區內部發生問題,可能是經濟,也有可能是底下的小夥伴們叛變,那我們的習大大,就很有可能會選擇,打臺灣來解決內部問題。那大家也知道,最近淪陷區的狀況不是太好。 那問題來了,淪陷區會像名嘴說的一樣,選擇跟中華民國開戰嗎?
這幾年好像常常聽到公投,大大小小的議題,都能扯到公投,而且明明是社會議題、全民投票,卻經常成為政治操弄的手段,公投會是把我們劃分成藍、綠,區分我們政治傾向的一種手法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淺談臺灣職場的低薪問題,探討勞工面臨的挑戰以及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根據調查,數百萬名勞工的薪水仍低於三萬元,無法抵抗日益上漲的物價。文章揭示了因市場壓力導致的勞工過勞及產品與服務品質下降的惡性循環,並指出在此情境下,老闆與勞工之間的矛盾加劇。呼籲改善勞工待遇,以創造更健康的職場環境。
最近看到新聞,說是政府明年打算再調整最低薪資。 老實說,真的是越看越火大。 我不太能理解調整最低薪資到底能改變什麼。 我只知道薪資還沒有到手,要繳的勞健保支出越來越多。 很多老一輩常說,不知道年輕人在想什麼? 一個個不是晚婚,就是不婚,這樣老的時候,就會孤苦無依。 但看看近十多年的現狀,
最近是蠻奇怪的,台灣目前的經濟是世界第一,但失業缺工也是居高不下,可能未來的台灣人,人人開始啃食晶圓、太陽能、房屋,再也沒有人想要工作,因為【騙的比較快,且毫無罪責】。
青少年不願意談戀愛 80.90.00都被戲稱全拋世代 主軸 1.收入2.環境3.信任 台灣青年普遍收入落在3-5萬 在外租屋族 在經濟衰退的當下能養好自己都算不錯 地球環境在這幾年聖嬰現象下 極端氣候如熱浪.暴雨.洪災頻傳人心惶惶 北極永凍層融解古老病毒出世 新冠病毒 各種傳染疾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消費能力和經濟成功往往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的主要標準。然而,對於一些即便努力工作,但消費能力仍然不高的人來說,這樣的價值觀卻帶來了巨大壓力和挑戰。他們雖然有穩定的工作,但由於各種原因,仍然處於經濟困境中,無法享受主流社會所推崇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只要做了ABC,就可以達到目標」,「就是因為欠了XYZ,所以才會失敗」。這種單線敘述的邏輯有道理嗎?其實還蠻有道理的,單線邏輯可以解決生活中大部分的小事,像是「考試考不好就應該多練習」。可我們遇到網路上宣稱某種觀點才是正確者,解決的對象都是系統性問題,不是小事。
Thumbnail
主計處說台灣2022年,前20%家庭的平均財富與後20%的相比,其差距達66.6倍;與30年前的16.8倍相較,貧富差距明顯擴大了。 最近要報稅,看到國稅局寄來的年度所得資料清單時,若發現自己所得是比較靠近後段的20%這頭,你會有點不安嗎? 有人進一步指出:只佔人口總數10%的有錢人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GDP年年創新高,這似乎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然而,與此同時,許多人卻感到困惑:為什麼儘管經濟持續增長,但實質薪資卻未見提升?年輕人對此感到失望,甚至選擇躺平,這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Thumbnail
最新台灣房價所得比(去年-2023)第3季全國來到9.86倍 相當於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房,而房價爆貴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 更是高達15.67倍 台灣人才流失,加上少子化嚴重,2021年已經開始進入「大缺工時代」 高薪職位只集中在科技業和少數製造業 閱讀完以上的資訊我只能說「每一個世代
這邊不以什麼專業角度、利弊分析 純粹就是小老百姓的抒發 身在一個從沒嘗過甜頭的世代 小時候讀書教我們「台灣錢淹腳目」「亞洲四小龍」 畢業看22K 不管是藍是綠、不管政黨輪替 從沒為我們這個世代爭取到應有的生活 我不懂什麼是物價 我只知道我要工作多久才能買得起一份麥當勞、買到一輛車、買到安居樂業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淺談臺灣職場的低薪問題,探討勞工面臨的挑戰以及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根據調查,數百萬名勞工的薪水仍低於三萬元,無法抵抗日益上漲的物價。文章揭示了因市場壓力導致的勞工過勞及產品與服務品質下降的惡性循環,並指出在此情境下,老闆與勞工之間的矛盾加劇。呼籲改善勞工待遇,以創造更健康的職場環境。
最近看到新聞,說是政府明年打算再調整最低薪資。 老實說,真的是越看越火大。 我不太能理解調整最低薪資到底能改變什麼。 我只知道薪資還沒有到手,要繳的勞健保支出越來越多。 很多老一輩常說,不知道年輕人在想什麼? 一個個不是晚婚,就是不婚,這樣老的時候,就會孤苦無依。 但看看近十多年的現狀,
最近是蠻奇怪的,台灣目前的經濟是世界第一,但失業缺工也是居高不下,可能未來的台灣人,人人開始啃食晶圓、太陽能、房屋,再也沒有人想要工作,因為【騙的比較快,且毫無罪責】。
青少年不願意談戀愛 80.90.00都被戲稱全拋世代 主軸 1.收入2.環境3.信任 台灣青年普遍收入落在3-5萬 在外租屋族 在經濟衰退的當下能養好自己都算不錯 地球環境在這幾年聖嬰現象下 極端氣候如熱浪.暴雨.洪災頻傳人心惶惶 北極永凍層融解古老病毒出世 新冠病毒 各種傳染疾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消費能力和經濟成功往往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的主要標準。然而,對於一些即便努力工作,但消費能力仍然不高的人來說,這樣的價值觀卻帶來了巨大壓力和挑戰。他們雖然有穩定的工作,但由於各種原因,仍然處於經濟困境中,無法享受主流社會所推崇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只要做了ABC,就可以達到目標」,「就是因為欠了XYZ,所以才會失敗」。這種單線敘述的邏輯有道理嗎?其實還蠻有道理的,單線邏輯可以解決生活中大部分的小事,像是「考試考不好就應該多練習」。可我們遇到網路上宣稱某種觀點才是正確者,解決的對象都是系統性問題,不是小事。
Thumbnail
主計處說台灣2022年,前20%家庭的平均財富與後20%的相比,其差距達66.6倍;與30年前的16.8倍相較,貧富差距明顯擴大了。 最近要報稅,看到國稅局寄來的年度所得資料清單時,若發現自己所得是比較靠近後段的20%這頭,你會有點不安嗎? 有人進一步指出:只佔人口總數10%的有錢人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的GDP年年創新高,這似乎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然而,與此同時,許多人卻感到困惑:為什麼儘管經濟持續增長,但實質薪資卻未見提升?年輕人對此感到失望,甚至選擇躺平,這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Thumbnail
最新台灣房價所得比(去年-2023)第3季全國來到9.86倍 相當於要近10年不吃不喝才買的起房,而房價爆貴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 更是高達15.67倍 台灣人才流失,加上少子化嚴重,2021年已經開始進入「大缺工時代」 高薪職位只集中在科技業和少數製造業 閱讀完以上的資訊我只能說「每一個世代
這邊不以什麼專業角度、利弊分析 純粹就是小老百姓的抒發 身在一個從沒嘗過甜頭的世代 小時候讀書教我們「台灣錢淹腳目」「亞洲四小龍」 畢業看22K 不管是藍是綠、不管政黨輪替 從沒為我們這個世代爭取到應有的生活 我不懂什麼是物價 我只知道我要工作多久才能買得起一份麥當勞、買到一輛車、買到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