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一位逃亡十九年公子的故事

2024/03/1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圖源:得到App

圖源:得到App

你好!我是驄杰。這一篇文章來談談一位歷史人物給我的一些啟發。


不知道您有沒有聽過這句話:「人生沒有白走的路。」這句話或許很多人都聽的耳熟了,但是否曾經想過下面幾個問題呢:


「我知道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但我還是對自己目前走的路很沒信心,這是正常的嗎?」


「我現在所經歷的、所學的真的有用嗎?如果有用,那會在什麼時候發揮作用?」


我想,關於這些人生經歷的問題,「讀歷史」是很好的參考資料。剛好,近日讀到了中國春秋史,其中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耳」故事,啟發了我以上的問題,不妨分享給您。


以下,我們先以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逃亡十九年」的故事開始講起。


晉文公重耳的逃亡故事


這則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晉國。當時,晉國內政發生動盪,王室內部正在經歷一場對公子的迫害,使的兩位公子重耳、夷吾,逃至外國尋求庇護,在兩位公子同時逃亡的過程中,晉國還仍是晉獻公執政。


而不久,晉獻公逝世後,晉國大夫派人迎回重耳讓他登上王位,但重耳或許是考量到當時王室還沒安定,選擇讓位給自己的弟弟夷吾,也就是後來的晉惠公。然而不久後,晉惠公害怕重耳會反噬自己,便派人再次追殺重耳,重耳只得繼續逃亡。根據《史記》紀載,這時重耳四十三歲。


在總計這段十九年的逃亡日子中,途經許多國家。在有些國家遭到善待,例如在當時還是齊桓公掌政的齊國,便贈送他二十輛車馬,並且主持了將宗室女齊姜嫁給重耳。而有些國家也是置之不理,比如衛國看他衣衫破爛,是個倒運的公子,不肯接待他,把他趕了出去。


只見衛國不歡迎,便繼續前行走到五鹿(今中國濮陽東南)地方。因為,當時實在餓得厲害、無力行走,正瞧見幾個農夫在田邊吃飯。重耳一行人看得更加口饞,就叫人向他們討點吃的。農夫懶得理他們,其中有一個人跟他們開個玩笑,拿起一塊泥巴給他們。就說:「你們不是要吃的嗎?這就是了!」


重耳冒了火,見狀想要動粗。而在旁重耳的好友趙衰連忙攔住,接過泥巴,安慰重耳說:「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給我們送土地來啦,代表著你將會成為一國之主,這不是一個好兆頭嗎?」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台階,苦笑著向前走去繼續趕路。


到了重耳逃亡最後的時間,重耳到了秦國,秦穆公熱烈地接待了他。而這時晉惠公夷吾過世,這對於重耳來說是大好時機,便聯合秦國兵力入主晉國。


且當時因晉惠公夷吾治國無方,國人怨聲載道,國人與大臣都一致立重耳為國君。重耳順利即位後,也因在流亡期間善待了各國的諸侯,因此在諸侯中威信也很高。而這時重耳當上國君已經六十二歲,以古人來講已是高齡了。


那麼,上位的他是如何將晉國發展為春秋五霸國家之一的呢?


晉文公重耳如何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首先,在政治方面,尤其是選材用人,重耳即位後首先重用昔日隨他逃亡的功臣,並大量起用受迫害的賢才。重耳還推行了和解之策,不分黨同與異己,以賢能標準選官任吏,將統治基礎擴大到更廣泛的範圍,凝聚了各方力量。


其次,在經濟方面,重耳在遊歷各國、親身體驗貧窮後深知民生是國之根本,因此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包括,減免賦稅,布施恩惠,救濟貧困,鼓勵發展農業,號召改良工具,獎勵墾殖,並降低稅收,積極爭取鄰商入晉,促進了商業繁榮。


此外,重耳還推行了「裂地分民」政策,使部分公田變為私田,推動了土地私有化的進程,釋放了生產力,為晉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最後,在軍事方面,重耳對軍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並且針對他國還積極擴大晉國的影響力,最終在踐土會盟中奠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


司馬遷《史記》稱讚他是「古所謂明君 」晉文公流亡十九年、流浪八個國家,即位四年即成霸主,在這麼短的即位時間,就讓晉國在春秋稱霸百年,為春秋時期罕見。


由以上的重耳逃亡歷程表面看,重耳起初遭遇王室之亂,以及在四十二歲正當一展英才的年紀,卻開始展開顛沛流離、被其餘國家與人民羞辱的十九年日子,這看似是一個悲慘的歷程。


不過,其中在逃亡的過程中除了挨餓、貧窮,以及受汙辱的磨練造就了他之外,筆者覺得更重要的是透過歷經各國增加了許多見識和格局,深知人才是國家之本,因此在他在位期間大大不分黨同與異己,以賢能標準選官任吏。以及貧窮與老百姓對話的經歷,使他減低對民的賦稅,並且大大改革了經濟政策。


否則,如果沒有這趟經歷,便缺少了所謂考察和親身的經驗,也不會有以上這些積極的改革了。


走過的路,都將成為一生的「格局」與「見識」


最後,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我知道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但我還是對自己目前走的路很沒信心,這是正常的嗎?」


我想,當感到沒信心時,回憶起自己的「初心」是很重要的。


晉文公重耳當時流浪在外十九年時,想必時時刻刻都在遭受著心理的折磨,以及飢餓交瘁。但他在流浪過程中沒有失去自己的初心,就是:「在適合的時機回到晉國登基,進而治理好晉國國政。」


而之後,他確實等到了晉惠公病逝後,再回去登基。他能為了一個更好的目標,忍耐等待一個好的時機再行動,這是他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因此,如果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以及想達成的事情,但是時機還沒到,不妨先安住在當下,在現實中一步步的前行,讓自己的人生狀態漸入佳境。等到真正屬於我們的機會到了,再去行動也不遲。


而關於第二個問題:「我們現在所經歷的、所學的真的有用嗎?」我想引一位自己敬佩的作者「吳軍」常說的話,就是:「人生的高度是由一個人的『格局』和『見識』所決定的。」而我們走過的路,都將成為一生的「格局」與「見識」 。


每條路都有不一樣的風景,縱使是繞了遠路,只要好好對待了,那也是個寶貴的經驗。透過晉文公重耳逃亡在外的例子,都是透過他在周遊列國間的學習,提高格局和見識的機會,才可以在後來治國時成為資糧。


但凡走過的路,都將會沉澱在生命中,成為自己一生寶貴的「格局」與「見識」,不定在哪些時候,這些沉澱在生命中的經驗會以精神或物質的形式回報給我們。


專注在當前,保持初心做事情可以走得更遠,我想這也是所謂「寧靜致遠」的道理吧!


我是驄杰,我們下次見。

17會員
32內容數
【生之道】一個傳遞中華文化的中介者,提供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之思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