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實戰錄】如果小時候沒有得到「無條件的愛」的人,該怎麼做呢?

2024/03/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無條件的愛」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此愛源於父母自嬰兒誕生那一刻。新生兒什麼都不會,只會哭,照顧者必須同理與解讀他的需要,餵他吃喝、擦屁股,甚至在未發聲前即滿足他。孩子逐漸長大,一切都在學習,父母繼續照顧與引導,接納孩子情感與想法,包容他所有行為,無怨無悔付出。即使嬰幼兒無能,照顧者也不會嫌棄,就是喜歡他接受他原本的樣子。

長大後,過去曾有這樣的愛會給他心理的力量,知道該為自己負責了。帶著這樣的前提進入一般關係,它的本質是獨立互饋的。

一般關係建立之初可暫容不平等,如照顧與被照顧的關係,但感情一定要逐漸調整成獨立互饋(不一定在同一項度互饋)。假若一直維持原樣,照顧者會累,而處於弱勢的被照顧者會缺乏安全感,關係疲裂絕對是遲早的。

「諮商關係」則介於兩者之間。它部分類似父母的愛,稱為「無條件的關懷」,部分仍是一般關係的本質。「無條件的愛」與「無條件的關懷」很不同,前者帶有各方面無止盡的包容,後者注重在「接納」與「期待未來」。「接納」指的是心理師認同當事人能夠擁有自己的情感或想法,認同感受,但並非認同行為。心理師有義務提醒,在關係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不能賴給任何一方,諮商關係也要邁向獨立互饋/互為主體才行。

小時候如果沒有得到「無條件的愛」的你,該怎麼做呢?

從來沒有「三歲定終身」這種話,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群體生活的意思代表在你的一生中還會遇見許許多多的人,也許沒有夠好的父母,但只要持續生活下去,總還是會遇到相知相惜的伙伴。人不會永遠孤單,最怕的是過去經驗限制了自己,固執相信自己沒有人喜歡,負面自我預言造就了孤單的結果,卻說:「果然吧,就是沒有人喜歡我…」

受傷的人需要他人幫忙,但也很現實地,求助的第一哩路必須要自己走,「自己也要幫自己」,開啟那個門,爾後別人的幫忙也才進得來。關係是互相的,如果過去受傷有個洞,我們依然需要關係彌補,而不是推開關係。

先談「自己如何幫自己」吧,將它具體一點化為知識與行動,大約是以下幾點:

1.認識自己的真實狀態與需求──閱讀知識

如果心裡有「洞」,就接受它,不需自卑。心中有缺的一定會想補,出來混的也一定要還,不接受「洞」,它就自己求生,盲目外求他人或物質濫用。

自問「我心裡有洞,所以我該做什麼?」

先閱讀知識,看各種覺得有興趣的心理學書,進一步認識它,給它一個解釋、一個名字、給它一個形象,例如有人說,那是個內在小孩,需要被照顧,就試著安撫與照顧它。

2.學習接受其他不同種類的愛──參加活動

受傷的心靈會自動築起高牆,避免一切關係以避免傷害。有時候我們會過份執著「無條件的愛」,如果不是就過不去那道門,結果造成了「果然沒有人愛我」的窘境。門的鎖都裝在內部,我們得明白開門的權限在自己。

學習前面的知識後,試著讓自己接觸與接受其他不同種類的愛,如友愛、師長的情、陌生人的緣。有點像開個門縫,接受那些善意。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與許多人相遇支撐著我們的成長,一定有別人欣賞、了解、喜歡你的,但是需要開門才知道。

心靈的那道門一定可以控制,如果害怕了就再關起來沒關係。

試著參與可以接受、充足準備後的活動。

3.主動去愛──從關懷身邊的人開始

聽過有些人自己童年過的辛苦,於是發願長大後不讓同處境的孩子受苦,他做了很多事,貢獻自己能力,相信孩子們能得到幫助、展開笑顏,個人的欠缺成就了大愛。

我要說的是:主動去愛。

沒被愛過就不會愛人嗎?不,愛是本能,沒愛過人也可以主動去愛。世界上愛人的方式很多,聽故事也能學,請去找方法、形式,主動付出、幾句關心、從積極幫忙,從關懷身邊的人開始。

你主動付出,起初也許不抱期待,但終究會有回饋,你會從別人那裡聽到你的重要性。

被動等愛、求他人肯定,才容易複製過去的負面經驗。

4.經營關係──溝通表達

一段好的親密關係應當是「穩定」的,意思是那份感受會固定下來,即使那個人不在身邊或久久見一次,都無損他在你心中的形象,也可以稱為「安全依附」。

一般關係的安全依附,絕沒有天作之合,必需要經得起考驗才會越來越強壯,所以「要經營關係」,這是動詞,必須溝通表達、互相調整、重修和好。

有些青春期孩子,離家渴望結婚自己組織一個家,可惜那是心裡空洞的衝動,只是壓抑,但不會溝通,容易複製同樣的結局。

無論友情、親情或愛情,關係經營需要學習,要有知識,也需要練習,萬一真的不能相處,更要學習拒絕好聚好散。

5.找專業協助

社會很現實,主動付出或經營關係都很怕挫敗,擔心更受傷,或者不願意麻煩別人,那麼,就先從尋求專業開始,可先從網路搜尋政府的免費心理諮詢。

把諮商關係當成一個練習場,讓老師來教,然後練習經營關係:溝通表達、互相調整、重修和好。有人支持與指導,在現實關係中就比較知道怎麼做。

 

愛自己當然是自己的責任,需要知識與行動的知行合一,需要有人陪你一起學習。人不會是孤單的,你一定要先幫自己,試著去做些什麼,真的無所適從,也不妨先從尋求專業開始喔。

230會員
159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