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書:如何生 如何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關於西藏生死書

西藏生死書封面 (張老師文化出版)

西藏生死書封面 (張老師文化出版)


<西藏生死書>是索甲仁波切的著作,於1992年發行,並且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書中以藏傳佛教的哲學為根基,說明了藏人的生死觀,當然也有包含不少宗教內容。我並不是藏傳佛教的信徒,偶然間得知<西藏度亡經>的內容,才循線找到了這本著作,不少人認為<西藏生死書>是<西藏度亡經>的入門版,儘管是出於好奇才閱讀,但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了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以及我該如何準備面臨死亡的那刻。


因為我沒有專業背景,本文純粹以<西藏生死書>對於我個人的幫助和我自己的感受出發,希望不要冒犯的任何信仰,也歡迎大家留言指教。


西藏生死書 書摘

孔子曾說「焉知生,焉知死?」索甲仁波切則是更直接的說「你怎麼活,你就會怎麼死」,他提到在死亡時唯一需要問自己的問題是:「你今世的人生是否有意義」所以好好面對死亡,其實是一種生活的修行,包含如何安頓自己的內心,並且與他人、世界建立關係,所以生死書,更多的是「生」不是死。


你怎麼生 你就怎麼活

索甲仁波切感受到的是主流文化(當年是1992年)過於強調自我的存在,以至於死亡的恐懼、避忌,因為死亡對於自我來說是一種未知與絕對地剝奪。然而也有另一派的人,認為死亡可以帶走一切問題,延伸出死亡是好的、活著毫無意義的論點。這兩種看似極端的想法,在藏傳佛教中都是一種對生死的輕視,因為生死是分不開的議題。


業力交織的生命

藏傳佛教認為世界是由因果業力交織而成(對比基督教信仰認為世界是由強而有力的造物主創造),人的一個念頭與行動,都可能成為一個「業」,業力本身是中性的,但人會給予評價。業力因果像一張網,我們都是網子上的節點,任何一個節點上的波動,都有可能帶來全然不同的生命風景,也因此善待他人和善待萬物,就像我們善待自己,反之亦然。人類有更高的思考能力,有更多機會改善自身和周邊的現況,甚至為自己的死亡準備,因此有輪迴概念的佛教,才會認為生而為人是難能可貴的,生命的每一天也都是難能可貴的。


死亡的幻象

書中也有描述許多藏傳佛教認為的死亡到投胎的過程,包含:臨終中陰、法性中陰、受生中陰,<西藏生死書>引用<西藏度亡經>的描述,說明了每個階段亡者會經歷的事件,在藏傳佛教中,認為死亡後能愈快進入下一個階段的人,愈有機會成佛得道,這部分可參考 <愛智者書窩的文章:榮格經典 西藏度亡經心理闡釋>,有更多有趣的討論。


非常簡略地來說,死後脫離肉體後,此刻既不被肉體限制,累積的習氣也尚未跟上,靈魂會有短暫清明的狀態,是最佳的得到時機,隨即靈魂會被意念心思牽引在人間遊蕩,若有過多執念、恐懼和不好的習氣,就容易投身於不好的道。藏人所推崇的修行,是在臨終時無所罣礙,在混屯時刻還有足夠的辨識力選擇最好的道路,身為臨終者的陪伴者也可以透過宗教或非宗教的方式,降低對臨終者的干擾。


世界的幻象

海浪雖然是海浪,但卻包含了海水、潮汐的引力、岩石、風等等不同的因素,海浪只是表象,但卻是最容易被我們觀察到的,就像生活中很多事件、情緒都是表象,生活內過度執著於自己有限感受的人,就容易只見到表像卻不知其所以然,生活只是隨事件浮出的念頭和情緒牽引而動。


當然對於沒有宗教信仰的人而言,這樣過日子似乎也沒有太大問題,頂多只是日子過得不夠深刻而已,但對於藏傳佛教徒而言,時時保持清明的狀態,在生時,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自己靈魂的安定之所,在臨終時,可降低死後種種幻象帶來的恐懼,進而選擇更好的方式開啟下一輪的生命或旅程。


陪伴臨終者

這部分在書中是獨立的章節,索甲仁波切提到在西藏文化中本身就有很多陪伴臨終的傳統,目的是幫助臨終者能保持平靜,往佛道或人道前進,以不那麼宗教的方式說,其實就是陪伴即將面對死亡的人面對恐懼和不安。


害怕、悔恨、執念、悲傷這些都是面臨生命盡頭時常見的情緒,即使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大多也不會想再這樣的情緒中結束人生,索甲仁波切提供的第一條建議就是對臨終者絕對的誠實,並且去談論死亡和生活。


面臨死亡時的負面情緒,很多時候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擔心自己在世的親朋好友,親人避而不談現況或生後事,反而會讓臨終者產生親朋好友還沒準備好的想法,另一方面,誠實而坦然的對話,可以讓臨終者更自在地分享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有時光是能說出來,就會讓人感覺好很多。


西藏生死書 讀後心得


原以為這是一本講死亡的書,但讀完後我發現更多的是關於「生」,我怎麼去生活、我想追求怎樣的生命— 這個問題份量很重,但似乎也為凡人庸庸碌碌的每一天下了一個定錨。物質生活固然重要,財富、名望也很迷人,但死亡終究奪去這一切,這也代表這些目標之外,還有值得我們所追尋的安定。


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的觀點,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彼此影響的業力,當有能力協助生命度過痛苦時,也代表我們正在幫助自己,他人分享快樂時,我好像也得到那樣的快樂。與世界建立更良善的互動,以及時時內審自己是否好好的活著,這些是人生在世,大部分人可以試著實踐的目標,如果能成為那樣的人,似乎也很不錯。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觀點是關於「心」,書中提供另一個視角「我的心不等於我」,我私自解讀為:心是有修整的空間的,念頭是可以控制的。同書內所說心念容易受到許多外在因素和個人習氣干擾,遮蓋了心的本性,心的本性該是帶來了解、意義和自由。佛教相信人人有佛性,基督相信啟示(enlightenment) 或許都是基於相信人存在著比日常心念更深層的東西,能帶領我們突破現在的自己。


索甲仁波切也在一定的範圍內融入了文學、各種宗教的概念在書中,但是當然還是有非常多藏傳佛教的成分,有些內容對非信徒來說真的會覺得不可思議,另外書內的人生哲學就是基於對藏傳佛教對生死的想像,假設本身沒有宗教信仰,並不認為生命與生命的相遇有任何特殊的意義的話,或認為死亡就是那一瞬間的事,無所謂準備不準備,那或許這書中提到的種種規勸就顯得毫無意義。只是到底有多少人真心這樣想呢?會不會有可能是出於恐懼才否定了這些可能性呢?


總之,我覺這<西藏生死書>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即時在今日還是可以獲得很多啟發,包含我們怎麼衡量人生,怎麼準備死亡。台灣許多死亡習俗禮儀也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源頭端倪,花時間去理解禮儀背後的核心,或許會比只是形式上的遵守有意義。<西藏生死書>對我而言這不是一本看一次就可以理解的著作,值得慢慢的思考,甚至與不同宗教、心理學流派等等做比較,應該會是相當有趣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鬼獒煉毒丹-avatar-img
2025/01/12
分享 : 這本令人感覺是頗有活性的指導書。當現實生活中有了體驗後,偶有人生存疑的態度出現,再重新翻閱它,緣分會自然而然銜接某章某節的貼切,因而指點迷津的破惑點。一次看完,似乎變得沒有意義,而是一段時間間歇性的翻閱它,便有極大領略,以一通百。
avatar-img
目十人
16會員
21內容數
記錄各種學習筆記、書單和經驗分享。
目十人的其他內容
2024/08/13
在<復關係的正向衝突>中,作者亞曼達.瑞普立探討了衝突的根源及其複雜性。無論是家庭、社會或政治衝突,本書提供實用的方法來理解與解決衝突,讓人們在競爭中找到合作的可能性。運用作者的見解,我們可以系統性地分析衝突,釋放過度的控制慾,並重塑身份認同,最終促進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和諧與進步。
Thumbnail
2024/08/13
在<復關係的正向衝突>中,作者亞曼達.瑞普立探討了衝突的根源及其複雜性。無論是家庭、社會或政治衝突,本書提供實用的方法來理解與解決衝突,讓人們在競爭中找到合作的可能性。運用作者的見解,我們可以系統性地分析衝突,釋放過度的控制慾,並重塑身份認同,最終促進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和諧與進步。
Thumbnail
2024/07/26
<地球盡頭的溫室>是韓國作家金草葉的作品,故事架空在一個有毒落塵散佈在地球的世界,人類從一開始的驚慌失措,但各地隨即出現政府建立的圓頂城市或由民間建立聚落,最後由科學團隊成功調配出落塵分解劑,讓人類文明回到正軌,然而一起郊區毒蔓延-莫斯瓦納的特殊案件,讓植物研究員亞榮挖掘出另一條關於人類落塵時代的故
Thumbnail
2024/07/26
<地球盡頭的溫室>是韓國作家金草葉的作品,故事架空在一個有毒落塵散佈在地球的世界,人類從一開始的驚慌失措,但各地隨即出現政府建立的圓頂城市或由民間建立聚落,最後由科學團隊成功調配出落塵分解劑,讓人類文明回到正軌,然而一起郊區毒蔓延-莫斯瓦納的特殊案件,讓植物研究員亞榮挖掘出另一條關於人類落塵時代的故
Thumbnail
2024/03/24
這本書由胡慕情撰寫,內容涵蓋林于如的案件細節與作者和林于如的書信往來。林于如案是司法上第一件台灣女性連續殺人案,受臺灣經濟、文化、家庭和性別等議題牽動,透過作者踏查與考證,將林于如放回當年的人際網絡中,期待過追尋真相,大眾可以理解事件的生成,避免流於貼標與刻板印象,對於社會案件有更多省思。
Thumbnail
2024/03/24
這本書由胡慕情撰寫,內容涵蓋林于如的案件細節與作者和林于如的書信往來。林于如案是司法上第一件台灣女性連續殺人案,受臺灣經濟、文化、家庭和性別等議題牽動,透過作者踏查與考證,將林于如放回當年的人際網絡中,期待過追尋真相,大眾可以理解事件的生成,避免流於貼標與刻板印象,對於社會案件有更多省思。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關於西藏生死書是一本關於藏傳佛教哲學的著作,書中談論生命的意義及如何面對死亡,以藏傳佛教哲學出發介紹了西藏生死觀、業力交織的生命、死亡的幻象等主題,並提供了對臨終者的陪伴建議。
Thumbnail
關於西藏生死書是一本關於藏傳佛教哲學的著作,書中談論生命的意義及如何面對死亡,以藏傳佛教哲學出發介紹了西藏生死觀、業力交織的生命、死亡的幻象等主題,並提供了對臨終者的陪伴建議。
Thumbnail
超渡是最快清償業債的方式之一,無論是淨土法門、密教儀軌修持都有其獨特的加持力,應該盡力都修,如果可以用自己誦經、修法的功德來償還當然很好,就怕因為個人修行的關係,導致誦經、修法的功德品質不佳,此事需要謹慎看待,才不會到頭來白修一場。觀音山《藥師經》暨煙供施食超渡法會,歡迎登記超薦蓮位。
Thumbnail
超渡是最快清償業債的方式之一,無論是淨土法門、密教儀軌修持都有其獨特的加持力,應該盡力都修,如果可以用自己誦經、修法的功德來償還當然很好,就怕因為個人修行的關係,導致誦經、修法的功德品質不佳,此事需要謹慎看待,才不會到頭來白修一場。觀音山《藥師經》暨煙供施食超渡法會,歡迎登記超薦蓮位。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 (修行/渡眾篇)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 (修行/渡眾篇)
Thumbnail
知識的祭祀、佈施、苦行   人必有一死。 再怎樣厲害的人,最後仍得匍匐在死神的腳下。 如果「死亡」不是任何一個人克服得了的,那麼,要如何面對或準備? 生時能改造命運,死後能脫
Thumbnail
知識的祭祀、佈施、苦行   人必有一死。 再怎樣厲害的人,最後仍得匍匐在死神的腳下。 如果「死亡」不是任何一個人克服得了的,那麼,要如何面對或準備? 生時能改造命運,死後能脫
Thumbnail
podcast【生死思辨】▸https://sndn.link/fazang 你準備好迎接生死了嗎?不管你忽略或正視死亡,都無法真正地克服它,必須要透過不斷地練習,讓你的心為下一個未知旅程,做好準備。 「生死思辨」podcast,節目內容為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珍貴法義教授,為
Thumbnail
podcast【生死思辨】▸https://sndn.link/fazang 你準備好迎接生死了嗎?不管你忽略或正視死亡,都無法真正地克服它,必須要透過不斷地練習,讓你的心為下一個未知旅程,做好準備。 「生死思辨」podcast,節目內容為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珍貴法義教授,為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師父說:「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專一, 而且能忍辱吃虧的人。」 師父在客堂對某某師說:「論人的是非曲直,心裡起不平煩惱,那就是自己的錯,自己的過失。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無事,那才對。自己也無犯過失,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師父不在時,遇事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師父說:「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專一, 而且能忍辱吃虧的人。」 師父在客堂對某某師說:「論人的是非曲直,心裡起不平煩惱,那就是自己的錯,自己的過失。不去管他是非曲直,一切忍下,自心安之無事,那才對。自己也無犯過失,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師父不在時,遇事
Thumbnail
@西藏的佛法,是一定要歸依仁波切活佛,他指導的才能去做,不能自己看佛經亂做,這一點和中國台灣的佛教不一樣,中國和台灣有很多居士,是自己看佛經修行的,和西藏一定要依上師活佛的指導不一樣。 @願往生者能往生善趣,遠離苦痛,阿彌陀佛。
Thumbnail
@西藏的佛法,是一定要歸依仁波切活佛,他指導的才能去做,不能自己看佛經亂做,這一點和中國台灣的佛教不一樣,中國和台灣有很多居士,是自己看佛經修行的,和西藏一定要依上師活佛的指導不一樣。 @願往生者能往生善趣,遠離苦痛,阿彌陀佛。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壇經》:「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   自從依照精舍佛菩薩開示的修行法門誦經修行後,身心靈越趨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壇經》:「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   自從依照精舍佛菩薩開示的修行法門誦經修行後,身心靈越趨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