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讓習慣有吸引力

2024/03/2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章節提到的「誘惑捆綁」,我幾年前看到這本書時就用在自己身上,這個實驗非常成功,我把每天踩心肺交叉機的時間跟看 YouTube 或 Netflix 綁定在一起, 這幾年下來已經養成每天運動的好習慣,然後也戒掉空閒時間追劇或看電視的壞習慣。

想到要看影片、就得去運動,久而久之這兩者在我的腦中就變成同義詞,不運動、不給看。

另一個我這幾年努力想做到的習慣就是每天「寫作」,從以前我就很愛看書,大多是小說、漫畫以及散文之類,但沒有培養寫日記的習慣,所以我一直呈現輸入多、輸出少的狀態。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人強調過「寫作」的重要性,又不是要當作家;但在疫情期間,我逐漸發現到寫作的好處,因為在寫的過程中,會整理自己的思緒,把腦中所想到的、有感觸的事情,有邏輯的記錄下來。

這是一個訓練思維的好方式,而我也發現,寫著寫著我的部份觀念竟然也慢慢地跟著轉變;因為頻繁地透過書籍跟作者的思維交流,在不知不覺中,這些人就變成我模仿的對象。

於是,這些作者變成我身邊「親近的人」,甚至更進一步地變成「多數的人」或「有力的人」,這種感覺很奇妙。

所以我強烈建議要保持閱讀習慣,並進一步延伸出寫作習慣,這會讓自己透過書籍接觸到世界上不同人的思維模式,而不僅侷限於自己身邊那狹隘的圈子。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 如何讓「習慣」變得難以抗拒? 一個機會越有吸引力,形成習慣的可能性越大。
所有習慣共有的生物特徵 → 多巴胺峰值。
  • 借由測量「多巴胺 (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科學家能夠追蹤一份渴望發生的確切時刻。
  • 習慣就是多巴胺驅動的回饋迴路;極度容易養成習慣的行為 → 吸毒、吃垃圾食物、打電動、瀏覽社群媒體,都與較高濃度的多巴胺有關。
  • 多巴胺在動機、學習與記憶、懲罰與厭惡,以及自發行為等許多神經學過程中都扮演核心角色。
大腦不只在你體驗愉悅時分泌多巴胺,預期愉悅時也會。
  • 賭博上癮者的多巴胺峰值出現在下注之前,而非贏錢之後;古柯鹼上癮者在看見那些粉末時多巴胺激增,而非吸食之後。
  • 當你預期某個機會將帶來獎賞,多巴胺濃度就會因期待而升高;當多巴胺增加,行為的動機也隨之提升。
  • 接收獎賞時大腦被啟動的獎賞系統,跟預期獎賞時被啟動的系統是同一個。
期待某個經驗的感覺往往比獲得那個經驗更好。
  • 大腦分配給想要獎賞的神經迴路,遠比分配給喜歡獎賞的要多;欲望是驅動行為的引擎,每個行為都因為行動前的預期而發生。
讓習慣變得更有吸引力,就是對獎賞的預期,此時可以採取「誘惑綑綁」的策略。
  • 誘惑綑綁的方式就是把想要做的事跟必須做的事綁在一起,例如把看 Netflix (想要做的事) 跟踩健身自行車 (必須做的事)綁在一起,用「追劇幹掉肥胖」。
  • 設計出真正難以抗拒的習慣是一項困難的任務,但「誘惑綑綁」這個簡單的策略可以讓任何習慣變得比原本更有吸引力。
家人與朋友如何形塑你的習慣?
  • 天才不是生出來的,而是「教育」與「訓練」出來的,透過刻意練習與培養良好的習慣,孩子可以在任何領域成為天才。
在所處文化中被視作常態的習慣,就是最具吸引力的行為。
  • 社會常規的誘人拉力,我們最早的習慣並非來自「選擇」,而是「模仿」。家人與朋友、教會或學校、本地社群與整個社會把劇本傳給我們,我們就照著演出。
  • 每個文化與群體都有各自的期待與標準,該不該結婚、該何時結婚、該生幾個小孩、該慶祝哪些節日等,這些「社會規範」在很多方面都是引導你日常行為的隱形規則,遵循所處文化的習慣,不假思索及不去質疑。
  • 「隨波逐流」不會讓人覺得有負擔,每個人都想要有歸屬感,如果你成長於一個以西洋棋技巧論功行賞的家庭,下西洋棋似乎是很有吸引力的事。

我們尤其會「模仿」三種群體的習慣:

1. 親近的人 (家人與朋友)。

接近程度對行為有強大的影響,我們從周遭的人身上學得習慣,效法父母處理爭端的方式、同儕及同事的行為,家人跟朋友提供某種隱形的同儕壓力,把我們往他們的方向拉過去。

一項研究發現:十一或十二歲時最好的朋友智商越高,你到了十五歲時的智商也會越高,我們會吸收周遭人們的特質與習慣。

要打造更好的習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入一個把你想要的行為視作常態的文化之中;當你看到其他人每天都在做,新習慣便顯得可行,所處的文化決定了你對何謂「正常」的期待。

沒有任何事物比「屬於某一族群」的感覺更能支撐動機,這種歸屬感把個人的追求轉化為共同的追求。

能讓新的身份根深柢固,並讓行為持久的,就是「友誼」與「社群」。

2. 多數的人 (族群)。 

人類服從群體規範的內在壓力極大,被接納的獎賞往往大於贏得爭論、顯得聰穎或求得真相的獎賞,大多數時間,我們寧願跟大家一起錯,也不要自己一個人對。

當改變習慣意味著挑戰族群,改變就沒有吸引力;而當改變習慣意味著融入族群,改變就變得很有吸引力了。

3. 有力的人 (有地位與聲望的人)。

人都是追求力量、聲望和地位的;我們想要掛上總裁或合夥人的頭銜,我們渴望他人的認可與讚美。

這樣的傾向也許看似虛榮,其實卻是聰明之舉;縱觀歷史,擁有力量與地位的人可以得到較多資源,比較不用擔心生存。

有助於贏得尊敬、認可、讚賞與地位的行為比較吸引我們。

我們希望在健身房裡做到暴力上槓,或是彈出最困難的和弦,或是生下有成就的孩子,因為這些事情能讓我們在群體裡鶴立雞群,融入群體之後,就開始想辦法突出。

我們會模仿自己羨慕的對象,許多日常習慣都來自模仿自己欣賞的人;地位高的人享有其他人的認可、尊敬與讚美。

這也代表,倘若一個行為能讓我們獲得認可、尊敬與讚美,我們就會覺得那個行為很有吸引力。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