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漢學研究在歐洲學術界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獨特風格和深厚傳統,使其成為連結中國與歐洲知識體系的重要橋樑。
這項傳統可追溯至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活躍於亞洲貿易的時期,當時的語言學家與傳教士為了實用目的開始學習漢語與漢字,編撰字典、研究方言,奠定了荷蘭早期漢學的基礎。
隨著19世紀學術制度的建立,萊頓大學於1855年設立了歐洲首個漢學教授席位,標誌著荷蘭漢學的學院化轉型。此時的學者如施戈勒(Gustav Schlegel)和德固樂(J.J.M. de Groot)不僅從語言學出發,更涉足中國秘密社會、宗教系統等領域,並創辦學術期刊《通報》(T’oung Pao),成為國際漢學研究的重要平台。進入20世紀,荷蘭漢學逐漸擺脫殖民與商貿驅動,轉向文化、歷史與社會結構的深層探究。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 1910–1967)即是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學者之一。他的研究橫跨古代性文化、公案小說、古琴藝術與宗教圖像學等諸多領域,體現出荷蘭漢學「打破學科邊界」的傳統。
他最廣為人知的成就,莫過於《狄公案》系列小說,將唐代名臣狄仁傑塑造成「東方偵探」的形象,結合中國公案敘事與西方推理元素,開創東西融合的犯罪文學形式,並使中國司法制度與社會風俗為國際讀者所認識。這些小說不僅具備文學魅力,也常附有詳細註釋與歷史背景,展現其學術嚴謹性。
除了小說創作,高羅佩亦是中國性文化研究的先驅。他所著《秘戲圖考》與《中國古代房內考》透過文獻與圖像資料,系統梳理從先秦至明清的性觀念與實踐,糾正了西方對中國傳統社會「性壓抑」的誤解,彰顯古人對性倫理的多元與理性。他的研究方法重視跨文化視野與物質文化的考察,不僅揭示文獻背後的社會結構與宗教意涵,也啟發後世學者以開放態度探索中國文化中被忽略的面向。
此外,高羅佩也是精通中國古琴藝術的少數西方學者,曾師從琴家葉詩夢,並著有《琴道》(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探討古琴在歷史、哲學與審美上的象徵意義。他視古琴為文人精神的縮影,致力於向西方推廣這門精緻的藝術,展現其對中國文化整體精神的深刻理解。
荷蘭漢學的學術風格可謂重視文獻學與語言學的嚴謹,同時又勇於跨界探索。學者們不僅研究漢語,還觸及非漢語族語言如滿語、西夏文,並透過考古、圖像學、儀式研究等方法,探索中國社會的多樣面貌。
例如Barend ter Haar對民間宗教與暴力儀式的研究,呈現出「非官方中國」的另類敘述;而Leonard Blussé則從東南亞華人史出發,深入描繪荷屬東印度時期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華商網絡的運作,體現荷蘭對華人離散社群的長期關注。荷蘭在藝術與物質文化領域亦有貢獻,如敦煌藝術、青銅器禮制等,皆有荷籍學者深耕研究。
萊頓大學是荷蘭漢學的重鎮,擁有歐洲最早的漢學教席與豐富的漢籍藏品,包括高羅佩生前的手稿與書畫收藏。該校亦推動數位漢學,如漢字數位計畫(CHISE)、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等,將傳統研究方法與新興技術相結合。此外,國際亞洲研究院(IIAS)則以跨區域、跨學科為導向,推動中國與東南亞、歐洲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強化漢學在全球視野中的位置。
當代荷蘭漢學界持續反思其學術傳統與殖民遺產,並致力於「去殖民化」的研究取向。同時,隨著數位人文與全球史觀的興起,荷蘭學者愈加關注中國與世界的互動脈絡,如中荷貿易、絲綢之路交流等主題也逐漸進入漢學研究核心。透過與中國學界的合作,如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校的聯合計畫,荷蘭漢學展現出開放、互補的發展潛力。
總體來說,荷蘭雖地理規模有限,卻憑藉其實用傳統、跨文化視角與豐厚的文獻資源,長期在國際漢學界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高羅佩的跨領域研究精神與創造力正體現了荷蘭漢學的核心價值:以嚴謹為基礎、以理解為目的、以文化對話為志業。從早期的商貿與傳教需求,到現代學術的比較研究與全球連結,荷蘭漢學展現出一條多元而富創造力的發展路徑。

《通報》(下載自維基百科)

Google圖片

Google圖片

《中國古代房內考》(Google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