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牛津通識:意識|CH1 為甚麼關心意識之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學習範疇

牛津通識:意識
第一章 為甚麼關心意識之謎?


📖文獻筆記

第一章 為甚麼關心意識之謎?

■ 一個困難的問題

幾乎所有的主流宗教都採用二元論:基督徒和穆斯林相信永恆、非物質的靈魂,而印度教教徒則相信阿特曼(Atman)或心中神聖的自我。在宗教中,僅有佛教否認存在連續的內在自我或靈魂。即使在非宗教人士中,二元論也普遍存在於西方文化中。流行的新時代理論喚醒了心靈、意識或精神的力量,彷彿它們是一股獨立的力量。替代療法治療師贊同精神對身體的影響,彷彿精神和身體二者完全不同。這樣的二元觀是如此深地植根於我們的語言之中,以至於我們可以愉快地談論「我的大腦」或「我的身體」,彷彿「我」與「它們」可以彼此分離。

在笛卡兒看來,心是非物質的,不可延伸(即不佔空間或沒有位置),而身體和自然界的其餘部分由有形的、可延伸的物質構成。該理論的漏洞顯而易見:身心之間如何相互作用?笛卡兒認為它們在大腦中心一個叫松果體的細小組織裏相遇。但這只是暫時回答了這個問題。松果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結構,但笛卡兒二元論沒有解釋為甚麼單單只有它可以通向精神世界。

任何一個試圖建立二元論的努力都會在身心相互作用這個問題上受阻,這也許正是大多數哲學家和科學家完全拒絕一切形式的二元論,而主張某種形式的一元論的原因。但他們的選擇並不多,而且同樣也面臨很多問題。

唯心主義者認為精神是最根本的,但他們必須解釋為甚麼存在協調一致的物質世界以及它是如何產生的。中性一元論者反對二元論,但他們對世界的本質及其統一方式還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第三種選擇是唯物主義,目前這在當今的科學家中是最受歡迎的。唯物論者認為物質是最根本的,但他們必須面對本書要探討的問題:如何解釋意識?完全由物質構成的大腦如何產生出意識體驗或不可言喻的感質?這個問題被稱為意識的「困難的問題」(hard problem)。

■ 界定意識

目前意識還缺乏普遍公認的定義,但是下列觀點會讓你對其含義有所瞭解。

  • 「成為……會有甚麼體驗」:如果成為某種動物(或計算機、嬰兒)會有體驗,那麼這個東西就是有意識的,否則就沒有。
  • 主觀性或可感性:意識意味着主觀體驗或可感知的體驗。這是事物對於「我」的所是,而非其客觀所是。
  • 感質:體驗中無法言傳的主觀特質,比如紅色的紅或松節油那種無法形容的氣味。一些哲學家聲稱它們不存在。
  • 困難的問題:客觀的、物質的大腦如何產生主觀體驗?

📝學習心得

中觀的所有學習,最重要在於認識所破,第一章提到的阿特曼(Atman),即是佛教所要破除的常、一、自主的我,不過書中也繼續寫道:

任何一個試圖建立二元論的努力都會在身心相互作用這個問題上受阻,這也許正是大多數哲學家和科學家完全拒絕一切形式的二元論,而主張某種形式的一元論的原因。

換句話說,如果佛法承許身與心的續流是別別無關的,便會陷入二元論的誤區;如果承許有身與心之外的續流,那又會造成業果失壞的過失(與身心造作別別無關);如果承許某種形式的一元論,則死亡後又是什麼在輪迴呢?

另外關於意識的界定,也可參照到佛教「有情」的定義。

avatar-img
101會員
459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培養更全觀的角度,更穩定的內心,更和平的力量,更果決的行動, 洞察這個世界之所以是這樣,那背後的意義,那些歷程與經驗的教導, 你引領了自我意識的轉化, 也點燃了集體意識的火光。
定錨 ●為什麼我們要討論意識? 高活絡意識→發現問題→自問自答(思考+心流)→優化執行(不斷更新)→體驗更好(禪定心境)→時間管理(擴大人生體驗,更能活在當下)。 主要是我在研究{心流}這種能量的運作方式,而發現{意識}的運作是心流的基本元件,想要進入心流先必須擁有高質量的意識運作系統,通常是
Thumbnail
「意識」,生命最基本的核心。如果祂有話跟我們說,祂會說什麼? “意識”自己現身說法,讓我們來聽聽祂是怎麼說的。
Thumbnail
📕 意識神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匯處:  https://reurl.cc/9vEbld
Thumbnail
學習知識是一回事,用生命把知識消化與內化,那又是另一回事。一切往外的努力,都必須同時向內——穩定的身心能量是一切的基礎。
Thumbnail
意識具有波粒二象性,處於知與不知之間的變化,需要觀察和關注才能展現。文章講述了量子實驗和意識之間的類似性,以及對自我本質的認知。說明恆久不變的變化、對生命及存在的愛和厭惡的觀念。
Thumbnail
人文思維:哲學基本問題期中報告;關於我對知識論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培養更全觀的角度,更穩定的內心,更和平的力量,更果決的行動, 洞察這個世界之所以是這樣,那背後的意義,那些歷程與經驗的教導, 你引領了自我意識的轉化, 也點燃了集體意識的火光。
定錨 ●為什麼我們要討論意識? 高活絡意識→發現問題→自問自答(思考+心流)→優化執行(不斷更新)→體驗更好(禪定心境)→時間管理(擴大人生體驗,更能活在當下)。 主要是我在研究{心流}這種能量的運作方式,而發現{意識}的運作是心流的基本元件,想要進入心流先必須擁有高質量的意識運作系統,通常是
Thumbnail
「意識」,生命最基本的核心。如果祂有話跟我們說,祂會說什麼? “意識”自己現身說法,讓我們來聽聽祂是怎麼說的。
Thumbnail
📕 意識神學與認知科學的交匯處:  https://reurl.cc/9vEbld
Thumbnail
學習知識是一回事,用生命把知識消化與內化,那又是另一回事。一切往外的努力,都必須同時向內——穩定的身心能量是一切的基礎。
Thumbnail
意識具有波粒二象性,處於知與不知之間的變化,需要觀察和關注才能展現。文章講述了量子實驗和意識之間的類似性,以及對自我本質的認知。說明恆久不變的變化、對生命及存在的愛和厭惡的觀念。
Thumbnail
人文思維:哲學基本問題期中報告;關於我對知識論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