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娘惹糕、知道移居南洋的華人與當地人結婚生下的華人後代,男的叫「峇峇」、女的叫「娘惹」。
我對娘惹文化的認知就只是這些。
到了新加坡,嚐過娘惹菜,再到與烏節路上相交的翡翠山路,看到整條巷區保存良好的娘惹老建築,覺得對娘惹文化的了解有點進階了。
面對烏節路的紅塵滾滾,這些老建築仿佛置身另一時空,但它本身也在200年間經歷了早期當地歐洲人進駐闢建荳蔻果園、後期又吸引潮州商人及土生華人精英在此落戶,逐漸形成融合各種建築卻又有強烈娘惹文化的混血風格建築,中式房檐搭配歐式柱雕的外觀,被稱為「中式巴洛克(Chinese Baroque)」建築。
細看這條巷區的建築色彩鮮明,牆上與地上都有頗具特色的娘惹磚(Peranakan Tiles),加上雕刻繁複的木雕窗、門,尤其是多數門口前方都再加上一個精緻小矮門(pintu-pagar),好像是為當時「上居下舖」的背景加強隱私而設計的。
這裡據說居住過不少當時的各界名流,比較有趣的是中國近代畫家司徒喬曾在此居住並開班授徒。
而劇作家官星波1983年創作的英語戲劇《娘惹艾美麗》(Emily of Emerald Hill)也是以翡翠山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