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是我們接觸教育的第一個起點,自2019年的試行課程開始至今,已走過五個年頭,有六屆高中部學生經歷了這一系列課程,而在課程之初,我們都會設計一堂關於何謂「文化」的入門課程,以「觀察」和「人」兩大主題,深入探討二林的歷史、文學地景、市場飲食文化和職人生活節奏等面向。透過這些主題,期望開啟學生對於地方文化的好奇心,激勵他們探索自我,並看見理解他人的重要性。而這也是我們認為,地方文化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事。
「這不是一門讓你愛上家鄉的課,而是在讓你找到自己喜歡生活模樣之前,陪你一起看見身旁真實人事物的過程。」
二林譜系列課程,是一門結合各種學科知識來探索地方的課程,在這門課程裡,最有趣的是藉由不同角度結合地方知識,每一位參與的老師,不管是從自己的專業或者興趣出發,都引領著學生將知識性的學習,轉化為對生活的理解、詮釋,甚至是實際行動。作為課程的入門講座,我們希望帶給同學們的,是一場不那麼制式的演講,更是能夠共同思考、參與的過程,猶如二林譜課程的學習過程,在課堂裡開啟對話,在走進市場街區時的真實感受,又甚至是進到產業現場所帶來的感官體驗。
在這堂文化課程中,我們想讓大家認識的是:
每一年度的二林譜,無論各個微課程的主題為何,總是緊扣著「人」的核心概念,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因此,如何在短時間內建立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超越既有社會角色的框架,突破彼此心中那道無形的牆,是在課程設計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尤其對於習慣於網路虛擬世界活動的學生們而言,真實世界的互動能力,以及人際相處間的倫理問題,是拓展視野之前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
在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在地文化、歷史和社會之前,透過自我揭露、電影閱讀、人物想像等教學活動,從而增進他們對於「人」的理解動機,促使積極參與課程互動,也從中看見他人的觀點,在近幾年的課程中,我們嘗試過這些方式:
看見你我之間的同與不同
在有限的時間裡,思考自己願意與他人分享的三個關鍵字,並向現場的所有人,包含老師與學生,分享自己的關鍵字,也嘗試去傾聽他人的聲音,進而去進一步的提問,發現彼此的共同點與差異點,尊重彼此存在的異同,體認到文化沒有優劣只有差異。在這樣的練習當中,練習突破老師與學生、長輩與孩子的框架,理解到每一個社會角色背後,彼此所擁有的生命故事。
看見文學與生活的連結
藉由改編自洪醒夫文學的同名影像作品《有誰要到二林去》的提問,請學生自由地想像,有什麼樣的人會來到二林這個地方,嘗試去透過描繪這個人的特質、動機、形象,去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對於二林這個地方的想像和期待,在不同層次的表達形式裡,能夠看出他們對於地方的理解狀態,繪畫、書寫、口頭分享,都是很好的表達方式。在分享過後,再從影像文本中所出現的日常風景與共同記憶,去連結彼此腦海中的地方印象,將想像與真實的地方空間串聯起來。
看見真實在地方生活的人
在分享的尾聲,同學們嘗試去思考自己對於在地的連結,我們也舉出幾位嘗試在不同領域當中,實踐自己生活想法的實踐者,像是在二林溝頭社區持續經營友善耕作的清靜田/米滿品牌負責人洪恩斌,二林地區嘗試以合作模式開產農業經營思維的蒔季農場經營者紀平安,以及跨足聲景與自然農法實驗的犁田計畫發起人洪永鑫,這三位都是以不同思維來面對農業的實踐者。此外,還有Loca cafe和追夢午早餐兩間店家,也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生活價值,而選擇回到二林創業的實際案例,這些人的故事不僅激勵著我們對於人生價值的思考,也提醒著同學們,選擇自己所喜愛的生活方式,是對於人生的負責態度。
「什麼是地方文化?它絕對不是什麼高深的知識,它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現。」
這場講座的分享內容,作為每個學年二林譜課程的前導,不僅試圖增加學生對於地方文化的認識,也希望能夠培養在真實世界中建立深刻人際關係的能力。這樣的能力,不只在未來的微課堂上發揮作用,更期盼為未來的社交和專業發展奠定的基礎,能夠在往後的日子裡都持續活用。因此,在課程設計中,「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元素,期望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並培養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在當代社會,運用團隊合作和社群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必須的,在二林譜的微課程中,高度透過小組活動,讓學生在協作中學習溝通技巧、共享資源、問題解決與接納多元觀點,共同克服挑戰,同時在每個課程中嘗試反思自己的所學。同時,透過地方踏查的方式,讓學生親身走進地方社會,促使他們與在地居民建立更深層次的連結。這種身歷其境的感受,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社會互動能力,也讓他們更加敏感於人際相處的倫理問題。
在我們與彰化縣立二林高中合作設計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之初,曾多次對於這門課程進行討論,包含對於在地/外地學生而言,這門課程夠帶給他們有什麼樣不同的收穫?走進在地人的生活空間,如何在不過於干擾對方的同時,也能讓學生有所學習?又每一個不同的學科,真的都能夠與地方生活進行結合嗎?
這些問題,在2019年至今的種種嘗試後,似乎也都在師生們的實際行動下,印證了只要在教育和地方文化之間保持好奇心和開放心態,終究能夠找到一條具體可行的道路,而在不同的受眾中,也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獨特的連結路徑。對於在地的學生而言,能夠運用既有的生活經驗、連結去給予其自身所擁有的視角;對於外地的學生而言,則是能夠以自身最直接的感受,來提供不同於在地的觀點。兩者互動與交流的過程,便是促成開啟多元價值對話的開始,從中學習到的各種能力,更是能夠跟著他們一生的重要學習經驗。
與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是我們接觸教育的第一個起點,而這一堂「地方文化教會我們的事」的分享,也是我們從每一年的課堂觀察裡,逐漸調整、聚焦與濃縮的一堂課程,我們相信這些概念與行動,都能夠運用在每個人的實際生活之中,想帶給學生們的,不僅是對於學校課程的認識,而更是希望能夠開啟大家對於日常觀察的眼光,看見自己身處的文化脈絡,逐漸去深化對於生活的理解,以及自身與地方的情感連結。
在五年來和二林高中夥伴們的實踐,也證明這是一個可行的方式,我們也深信不只二林這個地方能夠長出文化課程,每個地方都應該有著屬於她的文化課程,陪伴著每一個世代的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