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臺語的日常實踐:開口就是文化自信的展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與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是我們接觸教育的第一個起點,自2019年的試行課程開始至今,透過不同的課程主題,期望開啟學生對於地方文化的好奇心,激勵他們探索自我,並看見理解他人的重要性,而這也是我們認為,地方文化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事。
「微臺語」,是二林高中校訂必修二林譜當中關注語言文化的課程內容,由謝泊諭老師設計執行。

「微臺語」,是二林高中校訂必修二林譜當中關注語言文化的課程內容,由謝泊諭老師設計執行。


「微臺語」作為「二林譜系列課程」其中一個課程的嘗試,將學生的語言學習與文化環境反思緊密結合。這門課程旨在鼓勵學生開口說臺語,並從實際的語言使用經驗中,引導他們重新審視語言與個人、家庭、甚至社會之間的關係。


同時,課程也嘗試挑戰既有的語言刻板印象,帶領學生思考:為何我們會對母語感到羞怯?臺語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應如何延續其價值?透過課程的設計,學生從語言的「聽」與「說」出發,逐步建立對臺語的自信心與興趣。


課堂涵蓋情境對話、口音測試、詞彙探索以及與家中長輩的實際互動,讓語言學習不僅止步於課堂,而是能夠延伸至日常生活。循序漸進安排的課堂內容,搭配實際應用與深刻反思,為學生提供一個認識母語、珍視文化的框架。


課程核心:語言與文化的再連結


「微臺語」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將語言學習和文化認同緊密結合,讓學生透過臺語的學習,重新連結自己的生活與文化根源。在台灣,臺語長期以來被視為地方語言,甚至在某些時期因政策因素而遭到壓抑,這種歷史背景讓許多人對臺語產生了負面的刻板印象或認為其不夠「正式」。因此,這門課程不僅僅是語言技巧的訓練,更是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喚醒與思考啟發。


課程強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僅承載著個人與家庭的記憶,也記錄了地方的歷史與社會變遷。當我們認識一種語言時,我們同時也在探索其背後的文化脈絡與價值觀。例如,臺語中有許多深具地方特色的詞彙,它們的意涵與表達方式往往反映了台灣特有的自然環境、人情風貌及價值觀念。而這些獨特性正是我們需要珍視並傳承的文化資產。


「微臺語」的核心還在於讓語言學習與生活結合,將臺語轉化為學生日常生活中可自然運用的工具。課程鼓勵學生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各層面,勇敢開口說臺語,並從與長輩或同儕的互動中感受到語言的溫度與連結,讓學生感受到自身文化身份的意義與價值。


課程內容

1. 臺語聽寫與對話情境練習

課堂當中以旅日球員王柏融受訪時,以臺語回應記者的新聞片段作為討論題材。

課堂當中以旅日球員王柏融受訪時,以臺語回應記者的新聞片段作為討論題材。


第一堂課程,起初以20個臺語字詞的聽寫測試作為開端,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擁有不錯的理解能力。然而,當進入情境對話環節,如「相借問」「時間安排」和「確認問題」的模擬情境時,學生普遍出現詞窮、不自然的情況。這反映出台灣年輕世代的普遍現象:具備一定的聽力卻缺乏口語表達能力。


課程後半段,則透過一段旅日台灣棒球選手王柏融的受訪影片進行討論,影片展現他在日本媒體面前自信使用臺語回答問題的模樣。許多同學對王柏融在日本媒體提問時自信地用臺語作答感到驚訝與意外,並對他的「勇敢」讚譽有加。他們認為,透過這樣的方式,王柏融不僅展現了自身的文化認同,更讓世界有機會認識台灣及臺語。


然而,當話題轉回同學們自己的語言使用經驗時,許多人想起了與長輩對話時的尷尬,甚至曾因講臺語而遭到批評,如「講臺語是沒文化的表現」。這些經歷彷彿道出了許多人對臺語的複雜情感,讓同學們不禁思考:為什麼使用自己的母語會引發羞愧?這種對語言的負面印象究竟來自何處?後續課程也試圖引導學生重新理解,臺灣是多元文化交織的社會,每一種母語都擁有其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2. 認識口音與拓展字詞運用

透過簡易的口音測驗,目的不在於考驗學生聽力,而在於去認識語言當中細微的差異。

透過簡易的口音測驗,目的不在於考驗學生聽力,而在於去認識語言當中細微的差異。


第二堂課程中,老師帶領學生進行漳音與泉音的「口音微測驗」,讓學生們聆聽漳音與泉音的字詞,從分數的加總,來檢視自己所說的臺語腔調,比較接近什麼樣的口音,幫助學生辨識自己的臺語腔調特色。老師強調,口音無優劣之分,能夠勇敢開口才是語言傳承的關鍵。


為了讓課程更貼近日常生活,老師加入了流行音樂元素,以茄子蛋樂團的臺語歌曲《浪流連》為例,選取其中十個字詞,讓學生利用「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萌典」、「愛台語iTaigi」和「找台語ChhoeTaigi」等資料庫進行查詢和練習。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對臺語字詞的讀音與意義的理解,也拓展了他們的詞彙量,進一步強化了語言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3. 與長輩對話,語言融入生活

透過與家中長輩對話的聲音採集,嘗試開啟代間的交流契機,也使語言學習回到生活情境當中。

透過與家中長輩對話的聲音採集,嘗試開啟代間的交流契機,也使語言學習回到生活情境當中。


課程進入最後一堂時,重點放在學生與家中長輩的實際對話交流。老師要求學生錄製與長輩對話的內容,並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從這些分享中可以看到,有的同學詢問長輩字詞的正確讀音,有的問候日常生活起居,也有的關心長輩在醫院或市場的經歷。有些學生本來就習慣與長輩聊天,但也有許多人透過這次作業找到契機,展開平時少有的對話。


這次作業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珍貴的交流機會,特別是那些平日少用臺語與長輩溝通的孩子,不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也讓學生對語言與文化的傳承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這樣的代際互動,不僅是語言學習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理解與傳遞的珍貴橋樑。


未來願景:讓臺語回歸生活,延續文化價值

臺語作為台灣多元語言之一,當前也面臨逐漸凋零的現象,而語言是文化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臺語作為台灣多元語言之一,當前也面臨逐漸凋零的現象,而語言是文化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作為「二林譜」課程的一部分,「微臺語」課程鼓勵學生以創新的方式接觸臺語,學生不僅從中了解臺語的文化脈絡,也在不同情境中找到語言應用的趣味與價值。台灣作為多元文化的社會,每一種母語都擁有其不可替代的珍貴性與延續的必要性。而保存語言的最佳途徑,莫過於讓語言融入日常生活,成為自然且頻繁的交流工具。


課課程設計者充分理解,語言能力的培養不應僅侷限於理解與記憶,透過實際應用,感受語言的生命力與實用性也同等重要。課程採用了多層次的設計,包括基礎能力測試、情境式對話訓練、文化故事分享,以及與長輩的實地對話任務等,逐步建立學生對臺語的自信心與親切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反思語言與自身的關係,並重新理解臺語在日常生活與社會中的價值。


更重要的是,「微臺語」課程挑戰學生對臺語的刻板印象。例如,部分學生在反思中提到,過去曾因使用臺語而感到羞恥,甚至被視為「沒文化的表現」。課程透過實例與討論,引導學生檢視這種觀念的來源,並逐漸改變他們對語言的態度,藉由正向的學習經驗,學生不僅能從語言的學習中獲益,更能重新定義語言的價值。「微臺語」課程希望以此啟發更多人勇敢開口說,讓臺語在更多人的生活中找到屬於它的活力與位置,進而延續其文化生命力。


想進一步了解如何進行地方文化課程設計▸▸請洽蔗青文化工作室粉絲專頁或來信chiatshenn@gmail.com洽談教師研習合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4紙-avatar-img
2024/12/11
讓學生自然的在生活使用台語,增加與家人互動,很棒!
蔗青文化工作室-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2/16
A4紙 感謝您的回饋,確實語言是需要有生活情境的,期待能因此也串聯起家庭成員之間的記憶!
avatar-img
蔗青文化工作室
16會員
31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找尋地方文化和體制教育的交會點,共同思考如何將生活中的每個大小事物,轉譯成教育現場的學習元素,不管是田野調查的觀點、地方文學的解析,或者是我們實際走進教育現場的課程案例,期盼更多人一起投入地方教育的工作領域,作為地方社會與體制教育的橋樑。
蔗青文化工作室的其他內容
2025/01/14
「農民 x 人權」旨在透過歷史與文學的視角,引導學生理解台灣農民在不同時代所面臨的挑戰。課程以學生體驗為中心,運用教學工具如臺灣文學桌遊《農民力》和數位地圖工具「Felt」,讓學生以不同方式探討二林蔗農事件,並結合當代資源進行反思與導覽路線設計。
Thumbnail
2025/01/14
「農民 x 人權」旨在透過歷史與文學的視角,引導學生理解台灣農民在不同時代所面臨的挑戰。課程以學生體驗為中心,運用教學工具如臺灣文學桌遊《農民力》和數位地圖工具「Felt」,讓學生以不同方式探討二林蔗農事件,並結合當代資源進行反思與導覽路線設計。
Thumbnail
2024/12/10
「聽聞的甘蔗往事」課程由二林高中師生共同規劃,期望透過五分車糖業鐵路改建的自行車道,引領學生認識二林的在地歷史與文化。課程以實地探索為主要方法,以二林蔗農事件及糖業發展為主題,建構了解地方歷史與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的框架。
Thumbnail
2024/12/10
「聽聞的甘蔗往事」課程由二林高中師生共同規劃,期望透過五分車糖業鐵路改建的自行車道,引領學生認識二林的在地歷史與文化。課程以實地探索為主要方法,以二林蔗農事件及糖業發展為主題,建構了解地方歷史與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的框架。
Thumbnail
2024/12/01
「聽!鄉音」的課程核心,是透過聲音這一常被忽視的感官,引導學生觀察與記錄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課程設計打破前一階段以視覺為主的田野踏查形式,讓學生不再局限於圖像和文字,轉而關注聲音,並進一步理解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Thumbnail
2024/12/01
「聽!鄉音」的課程核心,是透過聲音這一常被忽視的感官,引導學生觀察與記錄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課程設計打破前一階段以視覺為主的田野踏查形式,讓學生不再局限於圖像和文字,轉而關注聲音,並進一步理解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臺灣民主先修班的課程,藉由與來自中國配偶的對話,探討臺灣民主的價值與挑戰,以及如何克服洗腦教育的影響,融入臺灣社會。
Thumbnail
臺灣民主先修班的課程,藉由與來自中國配偶的對話,探討臺灣民主的價值與挑戰,以及如何克服洗腦教育的影響,融入臺灣社會。
Thumbnail
「微臺語」作為「二林譜系列課程」其中一個課程的嘗試,將學生的語言學習與文化環境反思緊密結合。這門課程旨在鼓勵學生開口說臺語,並從實際的語言使用經驗中,引導他們重新審視語言與個人、家庭、甚至社會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微臺語」作為「二林譜系列課程」其中一個課程的嘗試,將學生的語言學習與文化環境反思緊密結合。這門課程旨在鼓勵學生開口說臺語,並從實際的語言使用經驗中,引導他們重新審視語言與個人、家庭、甚至社會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聽!鄉音」的課程核心,是透過聲音這一常被忽視的感官,引導學生觀察與記錄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課程設計打破前一階段以視覺為主的田野踏查形式,讓學生不再局限於圖像和文字,轉而關注聲音,並進一步理解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Thumbnail
「聽!鄉音」的課程核心,是透過聲音這一常被忽視的感官,引導學生觀察與記錄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課程設計打破前一階段以視覺為主的田野踏查形式,讓學生不再局限於圖像和文字,轉而關注聲音,並進一步理解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Thumbnail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是以文學視角結合在地生活,重新連結農村歷史與當代社會,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懷與反思。這門課程以「農村」為核心主題,藉由文學文本、影像觀察和角色扮演等多元手法,探討台灣農業的歷史演進與現代挑戰,以及二林在台灣農村所具備的特殊性。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
Thumbnail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是以文學視角結合在地生活,重新連結農村歷史與當代社會,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懷與反思。這門課程以「農村」為核心主題,藉由文學文本、影像觀察和角色扮演等多元手法,探討台灣農業的歷史演進與現代挑戰,以及二林在台灣農村所具備的特殊性。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
Thumbnail
【2030 雙語政策】是政府於 2021 年以來持續推動的一項具有雄心壯志的計劃,目標是提升國人(特別是年輕世代的英語能力),進一步鞏固臺灣在國際舞台的競爭力。然而,作為當前政策的核心受眾之一,我們大學生的視角如何看待這一政策?在欣喜於其願景的同時,是否也面臨隱憂與挑戰?
Thumbnail
【2030 雙語政策】是政府於 2021 年以來持續推動的一項具有雄心壯志的計劃,目標是提升國人(特別是年輕世代的英語能力),進一步鞏固臺灣在國際舞台的競爭力。然而,作為當前政策的核心受眾之一,我們大學生的視角如何看待這一政策?在欣喜於其願景的同時,是否也面臨隱憂與挑戰?
Thumbnail
近期,參加了一場臺師大英語學術素養中心(Center for Academic Literacy, NTNUCAL)【學術英語工作坊|在你眼中我是誰:建立自信與觀眾互動的藝術工作坊】,這場工作坊讓我對於如何在演講或教學中有效地運用過渡語及提示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Thumbnail
近期,參加了一場臺師大英語學術素養中心(Center for Academic Literacy, NTNUCAL)【學術英語工作坊|在你眼中我是誰:建立自信與觀眾互動的藝術工作坊】,這場工作坊讓我對於如何在演講或教學中有效地運用過渡語及提示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Thumbnail
講題-鷗鷺登堂振東寧-台語漢詩文人調吟唱淺談 講者-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李玉璽教授 時間-2023/7/22 9:00-10:00 地點-台南生活美學館行政活動館一樓 計畫名稱 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社區母語推廣計畫 台南生活美學館「山珍海味-南臺灣社區母語來交陪」
Thumbnail
講題-鷗鷺登堂振東寧-台語漢詩文人調吟唱淺談 講者-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李玉璽教授 時間-2023/7/22 9:00-10:00 地點-台南生活美學館行政活動館一樓 計畫名稱 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社區母語推廣計畫 台南生活美學館「山珍海味-南臺灣社區母語來交陪」
Thumbnail
為什麼每個國家的義務教育都要上「國文課」? 它的目的是什麼?老師應該教什麼?學生又想學什麼?
Thumbnail
為什麼每個國家的義務教育都要上「國文課」? 它的目的是什麼?老師應該教什麼?學生又想學什麼?
Thumbnail
台語文的政治功能,凝聚認同太強烈了,以至於屏蔽了它作為一種語言的——追求聲韻的、詞句的文學美感的追求。筆者期望,當我們談及台語文,可以不要有那麼強烈的政治目的——還語言以本來面貌。
Thumbnail
台語文的政治功能,凝聚認同太強烈了,以至於屏蔽了它作為一種語言的——追求聲韻的、詞句的文學美感的追求。筆者期望,當我們談及台語文,可以不要有那麼強烈的政治目的——還語言以本來面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