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臺語的日常實踐:開口就是文化自信的展現

更新於 2024/12/0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與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是我們接觸教育的第一個起點,自2019年的試行課程開始至今,透過不同的課程主題,期望開啟學生對於地方文化的好奇心,激勵他們探索自我,並看見理解他人的重要性,而這也是我們認為,地方文化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事。
「微臺語」,是二林高中校訂必修二林譜當中關注語言文化的課程內容,由謝泊諭老師設計執行。

「微臺語」,是二林高中校訂必修二林譜當中關注語言文化的課程內容,由謝泊諭老師設計執行。


「微臺語」作為「二林譜系列課程」其中一個課程的嘗試,將學生的語言學習與文化環境反思緊密結合。這門課程旨在鼓勵學生開口說臺語,並從實際的語言使用經驗中,引導他們重新審視語言與個人、家庭、甚至社會之間的關係。


同時,課程也嘗試挑戰既有的語言刻板印象,帶領學生思考:為何我們會對母語感到羞怯?臺語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應如何延續其價值?透過課程的設計,學生從語言的「聽」與「說」出發,逐步建立對臺語的自信心與興趣。


課堂涵蓋情境對話、口音測試、詞彙探索以及與家中長輩的實際互動,讓語言學習不僅止步於課堂,而是能夠延伸至日常生活。循序漸進安排的課堂內容,搭配實際應用與深刻反思,為學生提供一個認識母語、珍視文化的框架。


課程核心:語言與文化的再連結


「微臺語」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將語言學習和文化認同緊密結合,讓學生透過臺語的學習,重新連結自己的生活與文化根源。在台灣,臺語長期以來被視為地方語言,甚至在某些時期因政策因素而遭到壓抑,這種歷史背景讓許多人對臺語產生了負面的刻板印象或認為其不夠「正式」。因此,這門課程不僅僅是語言技巧的訓練,更是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喚醒與思考啟發。


課程強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僅承載著個人與家庭的記憶,也記錄了地方的歷史與社會變遷。當我們認識一種語言時,我們同時也在探索其背後的文化脈絡與價值觀。例如,臺語中有許多深具地方特色的詞彙,它們的意涵與表達方式往往反映了台灣特有的自然環境、人情風貌及價值觀念。而這些獨特性正是我們需要珍視並傳承的文化資產。


「微臺語」的核心還在於讓語言學習與生活結合,將臺語轉化為學生日常生活中可自然運用的工具。課程鼓勵學生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各層面,勇敢開口說臺語,並從與長輩或同儕的互動中感受到語言的溫度與連結,讓學生感受到自身文化身份的意義與價值。


課程內容

1. 臺語聽寫與對話情境練習

課堂當中以旅日球員王柏融受訪時,以臺語回應記者的新聞片段作為討論題材。

課堂當中以旅日球員王柏融受訪時,以臺語回應記者的新聞片段作為討論題材。


第一堂課程,起初以20個臺語字詞的聽寫測試作為開端,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擁有不錯的理解能力。然而,當進入情境對話環節,如「相借問」「時間安排」和「確認問題」的模擬情境時,學生普遍出現詞窮、不自然的情況。這反映出台灣年輕世代的普遍現象:具備一定的聽力卻缺乏口語表達能力。


課程後半段,則透過一段旅日台灣棒球選手王柏融的受訪影片進行討論,影片展現他在日本媒體面前自信使用臺語回答問題的模樣。許多同學對王柏融在日本媒體提問時自信地用臺語作答感到驚訝與意外,並對他的「勇敢」讚譽有加。他們認為,透過這樣的方式,王柏融不僅展現了自身的文化認同,更讓世界有機會認識台灣及臺語。


然而,當話題轉回同學們自己的語言使用經驗時,許多人想起了與長輩對話時的尷尬,甚至曾因講臺語而遭到批評,如「講臺語是沒文化的表現」。這些經歷彷彿道出了許多人對臺語的複雜情感,讓同學們不禁思考:為什麼使用自己的母語會引發羞愧?這種對語言的負面印象究竟來自何處?後續課程也試圖引導學生重新理解,臺灣是多元文化交織的社會,每一種母語都擁有其無可取代的重要性。


2. 認識口音與拓展字詞運用

透過簡易的口音測驗,目的不在於考驗學生聽力,而在於去認識語言當中細微的差異。

透過簡易的口音測驗,目的不在於考驗學生聽力,而在於去認識語言當中細微的差異。


第二堂課程中,老師帶領學生進行漳音與泉音的「口音微測驗」,讓學生們聆聽漳音與泉音的字詞,從分數的加總,來檢視自己所說的臺語腔調,比較接近什麼樣的口音,幫助學生辨識自己的臺語腔調特色。老師強調,口音無優劣之分,能夠勇敢開口才是語言傳承的關鍵。


為了讓課程更貼近日常生活,老師加入了流行音樂元素,以茄子蛋樂團的臺語歌曲《浪流連》為例,選取其中十個字詞,讓學生利用「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萌典」、「愛台語iTaigi」和「找台語ChhoeTaigi」等資料庫進行查詢和練習。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對臺語字詞的讀音與意義的理解,也拓展了他們的詞彙量,進一步強化了語言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3. 與長輩對話,語言融入生活

透過與家中長輩對話的聲音採集,嘗試開啟代間的交流契機,也使語言學習回到生活情境當中。

透過與家中長輩對話的聲音採集,嘗試開啟代間的交流契機,也使語言學習回到生活情境當中。


課程進入最後一堂時,重點放在學生與家中長輩的實際對話交流。老師要求學生錄製與長輩對話的內容,並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從這些分享中可以看到,有的同學詢問長輩字詞的正確讀音,有的問候日常生活起居,也有的關心長輩在醫院或市場的經歷。有些學生本來就習慣與長輩聊天,但也有許多人透過這次作業找到契機,展開平時少有的對話。


這次作業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珍貴的交流機會,特別是那些平日少用臺語與長輩溝通的孩子,不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也讓學生對語言與文化的傳承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這樣的代際互動,不僅是語言學習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理解與傳遞的珍貴橋樑。


未來願景:讓臺語回歸生活,延續文化價值

臺語作為台灣多元語言之一,當前也面臨逐漸凋零的現象,而語言是文化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臺語作為台灣多元語言之一,當前也面臨逐漸凋零的現象,而語言是文化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作為「二林譜」課程的一部分,「微臺語」課程鼓勵學生以創新的方式接觸臺語,學生不僅從中了解臺語的文化脈絡,也在不同情境中找到語言應用的趣味與價值。台灣作為多元文化的社會,每一種母語都擁有其不可替代的珍貴性與延續的必要性。而保存語言的最佳途徑,莫過於讓語言融入日常生活,成為自然且頻繁的交流工具。


課課程設計者充分理解,語言能力的培養不應僅侷限於理解與記憶,透過實際應用,感受語言的生命力與實用性也同等重要。課程採用了多層次的設計,包括基礎能力測試、情境式對話訓練、文化故事分享,以及與長輩的實地對話任務等,逐步建立學生對臺語的自信心與親切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反思語言與自身的關係,並重新理解臺語在日常生活與社會中的價值。


更重要的是,「微臺語」課程挑戰學生對臺語的刻板印象。例如,部分學生在反思中提到,過去曾因使用臺語而感到羞恥,甚至被視為「沒文化的表現」。課程透過實例與討論,引導學生檢視這種觀念的來源,並逐漸改變他們對語言的態度,藉由正向的學習經驗,學生不僅能從語言的學習中獲益,更能重新定義語言的價值。「微臺語」課程希望以此啟發更多人勇敢開口說,讓臺語在更多人的生活中找到屬於它的活力與位置,進而延續其文化生命力。


想進一步了解如何進行地方文化課程設計▸▸請洽蔗青文化工作室粉絲專頁或來信chiatshenn@gmail.com洽談教師研習合作

avatar-img
10會員
24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找尋地方文化和體制教育的交會點,共同思考如何將生活中的每個大小事物,轉譯成教育現場的學習元素,不管是田野調查的觀點、地方文學的解析,或者是我們實際走進教育現場的課程案例,期盼更多人一起投入地方教育的工作領域,作為地方社會與體制教育的橋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蔗青文化工作室 的其他內容
「聽!鄉音」的課程核心,是透過聲音這一常被忽視的感官,引導學生觀察與記錄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課程設計打破前一階段以視覺為主的田野踏查形式,讓學生不再局限於圖像和文字,轉而關注聲音,並進一步理解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是以文學視角結合在地生活,重新連結農村歷史與當代社會,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懷與反思。這門課程以「農村」為核心主題,藉由文學文本、影像觀察和角色扮演等多元手法,探討台灣農業的歷史演進與現代挑戰,以及二林在台灣農村所具備的特殊性。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必修課程當中,以實地踏查二林街區的走讀課程,結合師生與文化工作者的協作,課程歷經多次討論、場勘與測試,從地圖重製、故事撰寫到場域探索,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地方歷史,更促使參與者得以二林街區的歷史脈絡與在地風景。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這門課程是以台灣社會面臨的「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為主題,目標在於讓高中生理解台灣的社會人口結構,透過數據和實際案例,探討這些社會現象對地方社會和日常生活的影響。藉此使學生理解,人口數據背後並非只是冷冰冰的數字。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這門課
與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中,除了由各個老師以微課程帶領學生由不同角度來認識在地以外,另一個最令人期待的,便是邀請到以自我生命經驗為創作內容的「音樂人」們,在水泥地音樂會中邊說邊唱,看見他們如何找到自己與土地的關係。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聽!鄉音」的課程核心,是透過聲音這一常被忽視的感官,引導學生觀察與記錄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課程設計打破前一階段以視覺為主的田野踏查形式,讓學生不再局限於圖像和文字,轉而關注聲音,並進一步理解其背後的文化意涵。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是以文學視角結合在地生活,重新連結農村歷史與當代社會,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懷與反思。這門課程以「農村」為核心主題,藉由文學文本、影像觀察和角色扮演等多元手法,探討台灣農業的歷史演進與現代挑戰,以及二林在台灣農村所具備的特殊性。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必修課程當中,以實地踏查二林街區的走讀課程,結合師生與文化工作者的協作,課程歷經多次討論、場勘與測試,從地圖重製、故事撰寫到場域探索,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地方歷史,更促使參與者得以二林街區的歷史脈絡與在地風景。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這門課程是以台灣社會面臨的「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為主題,目標在於讓高中生理解台灣的社會人口結構,透過數據和實際案例,探討這些社會現象對地方社會和日常生活的影響。藉此使學生理解,人口數據背後並非只是冷冰冰的數字。 「家鄉的人們去哪了?」這門課
與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中,除了由各個老師以微課程帶領學生由不同角度來認識在地以外,另一個最令人期待的,便是邀請到以自我生命經驗為創作內容的「音樂人」們,在水泥地音樂會中邊說邊唱,看見他們如何找到自己與土地的關係。
這篇文章描述工作室與二林高中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地方文化為主軸,著重於師生與在地人的連結與互動,並透過不同方式,提升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學期初的文化座談中,強調了學生之間的連結,以及團隊合作和社群解決問題的能力,期盼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文素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本文介紹臺灣本土文化中的臺客元素,由來和變化。透過學習臺語語言,加深對臺灣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溝通。
台語是語言,因為只會台語的台澎住民沒辦法理解只會華語的台澎住民。身為被迫學華語,比較擅長英語的台澎住民。鼓勵台語老師學英文對語言的保存有一定重要性 許多語言學者認為,所謂「方言」和「語言」的區別有其任意,雖然語言學者曾提出各種判斷標準,但是,這些判準卻常常會產生不一致的結論。而在實際操作中,個別語
  前言 上文提及閩南語沒有對應的文字,但因為要教育學生,因此任由廠商以自己的方式來推出與閩南語相對應的文字或發音,結果剛推出時即有七種不同的對應方式,連發音都無法統一。之後教育部整理了常用的「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700字表」供參考,(請見底下的網址。) https://ws.moe.edu.t
Thumbnail
雙語方法現在是CLIL, 應該用SoR。英文教學,應該回歸英文老師。起點應該是PA, 不是phonics。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關於語言學的一些思考
Thumbnail
孩子們,別再向後看:請向前看、向上看、向裡看。 前面,是國際的社會; 上面,是文學的天空; 裡面,是自己的母語。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如果我們真的認為有點"腔調"有什麼關係?很正常啊!那我們為什麼大多數人不讓孩子驕傲地滿口臺灣國語? 君若仍有未能記 餘情盡寄莫惜筆 他日若得喜相逢 欣見兒女非昔比 善用其心觀此冊 自得其樂書生色 https://www.facebook.c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本文介紹臺灣本土文化中的臺客元素,由來和變化。透過學習臺語語言,加深對臺灣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溝通。
台語是語言,因為只會台語的台澎住民沒辦法理解只會華語的台澎住民。身為被迫學華語,比較擅長英語的台澎住民。鼓勵台語老師學英文對語言的保存有一定重要性 許多語言學者認為,所謂「方言」和「語言」的區別有其任意,雖然語言學者曾提出各種判斷標準,但是,這些判準卻常常會產生不一致的結論。而在實際操作中,個別語
  前言 上文提及閩南語沒有對應的文字,但因為要教育學生,因此任由廠商以自己的方式來推出與閩南語相對應的文字或發音,結果剛推出時即有七種不同的對應方式,連發音都無法統一。之後教育部整理了常用的「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700字表」供參考,(請見底下的網址。) https://ws.moe.edu.t
Thumbnail
雙語方法現在是CLIL, 應該用SoR。英文教學,應該回歸英文老師。起點應該是PA, 不是phonics。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關於語言學的一些思考
Thumbnail
孩子們,別再向後看:請向前看、向上看、向裡看。 前面,是國際的社會; 上面,是文學的天空; 裡面,是自己的母語。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如果我們真的認為有點"腔調"有什麼關係?很正常啊!那我們為什麼大多數人不讓孩子驕傲地滿口臺灣國語? 君若仍有未能記 餘情盡寄莫惜筆 他日若得喜相逢 欣見兒女非昔比 善用其心觀此冊 自得其樂書生色 https://www.facebook.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