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可預期回應:希望事情發展得到他人幫助,回頭讓自己做得更好,發現更多完成事情有趣的過程。
談談吃東西的習慣,如果好吃的食物,你通常會怎麼做?
1.因喜歡吃一直吃 2.找到類似食物 3.推薦給朋友
以上你的意圖非常明顯,期望延續這種熟悉的感覺
願意上述舉例的3個點形成機制,油然而生無限循環著
那為什麼這裡以吃來做舉例,因為撇開社會影響,吃是從小本能最常訓練的,也可以很快感受到預期的回應。
大腦會尋求可預期的反應
拖延是強化此回應的燃料之一,如果試做四個象限
拖延的好處:免於受到複雜的情緒困擾(包含被罵、被比較等)
拖延的壞處:事情永遠沒有進展,直到最後一刻因不得不的壓力,才草草做出未完成品。
不拖延好處:對事情有個初步交代,有個經驗判斷,事情有無朝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且也處理掉部分情緒了,放鬆的心情,讓做事時的選擇更有彈性了,
不拖延壞處:一開始做起事來總覺得少東少西(不完整),事情可能會漏掉幾個重點,但若慢慢熟悉後就不會了
如果完整你也不會願意去做了
(在此之前先個故事吧)首先放掉情緒,盡情感受其他可能,如這件事別人來做會更好會不一樣嗎?那讓你還是很想做的理由會是什麼?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啊(自我認同)
我們都傾向於被熟悉事物吸引,即便熟悉的事物不健康或具有毀滅性,會被從小就認識的事情所吸引,拿回理性的狀態,拿掉過去難過的情緒;改變大腦對可預期的反應,別人如何對待你,都是你自己教的
投射出讓自己能做更好的決心,也能讓他人幫你修正,讓我們一起把事情做好
如我將此篇文章寫好,因為我相信也有人會幫我將完成的文章,提供我更棒的建議,讓我產出的文章更好,已達到我最終的意圖,即讓現實的事情變得意想不到的好。
只要進步一點點都是可以鼓勵自己的行動,但不代表有無做好,
這個時候你也有選擇的自由了,是時候承擔你做的選擇(身份認同有關)吧
審視重要的東西,任何事都有先後排序
這件事做好的結局,相信
擔心寫不好,那我可以如何寫好?
其實寫不好也是你願意的?
是想你願意投入的事,都沒有挫折嗎
你是否願意花更多耐心在此事上發酵
還是擔心做不好,後面被罵,就用想著來讓事情做好
出於怕被怕的做,容易看得狹隘,忽略掉重點
解方:賦予自己新意義(價值觀)
這世界會有讓我們需要學到的事,並創造此環境讓你身歷其境
我做這件事的意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