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 2024/04/16日
活動資訊 : 淨零青年沙龍
舉辦方 : 臺大風險中心
紀錄人:Shanti Wu
主持人 :
台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 詹長權 特聘教授
與談人 :
中央研究院 李遠哲 院士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自去年(2023年)啟動「青年淨零力實踐平台」專案,於11月開設第一屆「淨零青年學院」,希望透過培訓課程創建國內青年在淨零知能與永續倡議上的共學網絡(hub)。
今年預計舉辦多場「淨零青年沙龍」,討論在系統轉型的壓力下,如何正視青年世代在能源、經濟與職涯上公平發展的需求。
首場「與大師面對面」的活動便邀請中研院李遠哲院士作為與談人,與台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詹長權特聘教授一同就「對焦公正轉型前景中的青年主體」給予專題演講,並逐一回應現場青年的提問。
李院長與詹長權特聘教授在演講中都展現出科學家對氣候變遷與當前淨零進程抱持的憂慮與無奈,科學讓他們看見人類即將面臨的未來,但社會的回應太慢了,趕不上全球氣溫上升的速度。目前全球的共識是依循2015年《巴黎協定》中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2°C 之内的目標,但即便是1.5°C,地球都不再是一個宜居的環境,所以李院士如實地告訴他的孫女,他留給她的只會是一個更壞的未來。
守住上限1.5°C是維持社會穩定與健康生態的唯一機會,但現下社會的意識、決心和行動顯然跟不上溫度上升的速度
台灣需要更大的社會共識與積極的行動才有可能達成2030年28%的減碳目標。(全球如果要將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 1.5°C內,必須在 2030 年減排至少 43%)
有幸作為青年代表之一,事前花了一些時間梳理和草擬問題,出自與李院長相同者的化學專業,在挖掘永續議題的過程中意識到科學在永續中扮演的角色和局限性。
科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然現象、發展技術、作出預測和風險管控,但無法幫助我們做社會溝通與推動社會的永續轉型,真正能改變集體認知與選擇的策略在人文、法律政策與商業專業中,顯然在永續轉型上面臨的複雜問題,非常需要跨域專業的溝通與整合。
所以我的問題是
面對永續轉型中的複雜問題,不同專業之間如何凝聚共識推動社會轉型?
在基礎研究中累積什麼樣的能力有助於參與永續相關的應用需求?
談到良好的跨域溝通,兩位講者建議能從「打破領域邊界」開始。李院長舉了一個很可愛的例子,他說雞和鴨其實是可以對話的,如果有一隻鴨是被母雞所孵育的,那他就會跟著母雞生活,這就是印痕效應。領域是人為區分的但在大自然裡面並沒有領域之分,如果要真正了解化學物質的結構和轉化,就需要知道物質運動的規律,所以必須學習現代物理與量子力學的知識。面對基礎研究中的未知和挑戰也是同理,跟隨好奇和問題拓展研究,一步步扎實的學習、積累,自然而然地就會練就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詹教授也提及促成跨域合作的另一個關鍵是超越「專業」裡的本位主義,保持理性與開放是促成學術交流最可貴的素養,也是在民主體制中凝聚大眾共識的基石。
另一位青年代表則針對企業經濟成長對減碳進程的影響提問:
節約與發展之間會不會是必然的衝突?還是有兩者平衡共存的前景存在。
李院長以對「永續發展」的省思回應,在僅剩七年的時間壓力下,我們是否還有選擇「經濟發展」的餘裕,還是應該先放下短期的成長思維,透過全力減碳建立長遠而穩定的永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