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趁年輕」? -均優學習論壇【青年社群】議程導讀

我們該如何「趁年輕」? -均優學習論壇【青年社群】議程導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2均優學習論壇主視覺海報

2022均優學習論壇主視覺海報

中秋節的晚上,原本不是那麼善與人聊天的我搭上了一台計程車,和司機聊起了關於自己未來的想像。

我與他聊到關於我想為台灣的教育付出時,他說他也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物與教育息息相關,青少年的發展、心理健康、家庭關係等等,包括他自己現在的人生...。

在短短半小時內的車程裡,與我素昧平生,甚至歲數我與相差甚遠的大哥講出了一句話:「趁年輕,有很多事情可以改變。」

「趁年輕」這樣的開頭貌似很常出現在大人的詞句中,而現年青年階段的我們,更是被時時刻刻的提醒著「你們還年輕」。

台北畫刊採訪 側拍

台北畫刊採訪 側拍

何謂青年世代?世界衛生組織以19周歲至30周歲定義為青年,而在這個年齡區段當中,有很事情發生在你我的周圍,雖然細小卻影響甚遠。
2022雜學校參展

2022雜學校參展

現在的環境,有許多學生在念了大學後對未來依然茫然、學習與實務上的關係毫無連結、甚至與家庭的關係破裂導致社會上許多不幸的案件發生。而這些種種都讓人不禁思考,究竟「趁年輕」的我們能做出什麼樣的改變?

身在Z世代的我們,擁有的資源無限,國界已不再硬生生的切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再加上近幾年的疫情,網路讓關係變得靠近,同時卻又拉遠了我們與身邊親近的人的距離。

MindBlown活動前導片拍攝

MindBlown活動前導片拍攝

因此聚起來!藉由今年收到均優學習論壇的邀請,決定透過【青年社群】這項議程,將重心放在身為「青年」的我們,讓我們「趁年輕」能夠一起討論煩惱、一起探討困境。無論是學習如何修復關係、學習成長、學習面對生命,讓我們在青年社群中一同堅守著學習這項人生課題,一起變得更好。

舉行在9/16-9/18的均優學習論壇,聚起來!提出關於家庭、心理健康、遊戲世代、自媒體社群經營,以及對於「學校」本質探討的各項活動議程。

《2022均優學習論壇》-【青年社群】簡介

《2022均優學習論壇》-【青年社群】簡介

如果你問我「趁年輕」究竟可以做些什麼?

我想來一趟9/16-9/18的均優學習論壇可以給予你許多的啟發。我們不只是在談論教育,我們更是身為教育的當事者起身而行,決定將「趁年輕」這三個字盡情發揮,在失敗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成為真正的學習者。

或許「趁年輕」這樣的用詞虛無飄渺,但正因如此才更加凸顯出青年在Z世代之中無可取代的樣貌,以及對於改變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2022均優學習論壇》-【青年社群】

議程內容及講者來賓名單:

  1. 青年社群如何從 0 到 1 與人同行?:李欣、林怡廷、廖勻薇
  2. 身為教育當事人,新生代如何改變教育?:呂顥天、李宛軒、陳震宇
  3. 經營自媒體也可以做教改?: 孫季康、羊正鈺
  4. 為什麼要去學校?:周樂生、洪瑞綺、蘇育德
  5. 家庭的拉扯與矛盾:Dora媽咪 蘇慧娟、海安、Tiffany
  6. 遊戲不只是遊戲:賴鴻錩、鄭品家

《2022均優學習論壇-跨世代對話》

【時間 】2022.09.16 - 18(五、六、日)

【地點】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台北市北投區建國街2號),同步 Youtube 直播

【免費報名】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2/signup/signup.php

【議程簡介】議程多達 65 個以上,點我立即看簡介:http://quality-learning.net/2022/agenda/agendaCalendar.php

【形式】活動形式多元,包含遊戲、講座、工作坊、藝術創作、戶外走讀、OST等。活動提供有限的免費住宿,若需要請盡快報名。


文稿:聚起來!Tiffany


avatar-img
聚起來!Chu Chi Lai!的沙龍
17會員
19內容數
聚起來!Chu Chi Lai!創辦人 陳震宇,以自己為主軸來聊聊團隊至今的旅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今年8月,TFT舉辦了一系列特展,除了在推廣把「可是」再造成可能,本次更舉辦了一場科技力與教育力的跨領域對談。雖說是跨領域,但卻同樣在討論一件事—人才特質。 閱讀此篇文章之前,先試問一下自己,你認為自己有「領導力」嗎? 1.你如何證明你的能力? 2.溝通能力的彈性空間。 3.對於自己的價值評分。
「城市中的資源不平均,也讓我們產生了新的學習想法。」 「孩子開始踏上自學之路前一直都有接觸相關資訊,而與女兒們的溝通使我們更加緊密。」 「一個人的基本,就是獨立自主。」這是詣琦與太太的一體共識。 「其實不論家長或是孩子都會產生焦慮,但溝通即為解決焦慮的方法,陪伴彼此一同面對焦慮怪獸。」 來賓介紹
「其實體制內外沒有好壞,只有覺得自己比較合適哪裡。」 初步踏入自學,映萱其實是因為母親先行讓哥哥進行之後才開始了自學的生活。從國小至高中這12年來的個人自學生活中,也曾經體驗過一小段體制內環境,雖說體驗的時間幅度偏小,但從小在映萱的生活中便沒有框架,也造就了往後更傾向於自學的學習型態。
今年8月,TFT舉辦了一系列特展,除了在推廣把「可是」再造成可能,本次更舉辦了一場科技力與教育力的跨領域對談。雖說是跨領域,但卻同樣在討論一件事—人才特質。 閱讀此篇文章之前,先試問一下自己,你認為自己有「領導力」嗎? 1.你如何證明你的能力? 2.溝通能力的彈性空間。 3.對於自己的價值評分。
「城市中的資源不平均,也讓我們產生了新的學習想法。」 「孩子開始踏上自學之路前一直都有接觸相關資訊,而與女兒們的溝通使我們更加緊密。」 「一個人的基本,就是獨立自主。」這是詣琦與太太的一體共識。 「其實不論家長或是孩子都會產生焦慮,但溝通即為解決焦慮的方法,陪伴彼此一同面對焦慮怪獸。」 來賓介紹
「其實體制內外沒有好壞,只有覺得自己比較合適哪裡。」 初步踏入自學,映萱其實是因為母親先行讓哥哥進行之後才開始了自學的生活。從國小至高中這12年來的個人自學生活中,也曾經體驗過一小段體制內環境,雖說體驗的時間幅度偏小,但從小在映萱的生活中便沒有框架,也造就了往後更傾向於自學的學習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