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權威和擺脫框架的第一步

2024/04/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亞洲,如果想要挑戰權威和擺脫框架,像是一個咒語般,在公開的社交平台或演講的場合去質疑權威,勸人擺脫框架時,一旦唸了這個咒語,似乎就會從人類變成一隻蟑螂,人人喊打。

但是,很多社會的改變,就是從懷疑體制開始。

國家發展委員會及教育部共同擬訂的中長程計畫高達新台幣100億預算的「2030雙語國家政策」,從政策擬訂執行到113年(就是今年),期望能有「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成效,擴大國際視野」、「營造大學國際化環境,深化學生國際移動能力」、「提升我國人才競爭力,建構人才循環體系」、「實現英語生活環境,與國際同步接軌」等四項預期效果。

閱讀計畫內的主要工作項目,包括高等教育的「設立一般及專業領域雙語標竿學校」,高中以下學校推動「運用英語進行多領域學習」,並提供「偏遠地區及弱勢學生學習支持」,當然也包括國內外師資引進及培育,以及評估效果的評量及檢測系統,最後才有「社會系統輔助英語學習」。

政府列為「中長程計畫」的政策,都是經過一群很厲害的公務員及專家學者所擬訂的,屬於學校領域部分,我在此無法多做批評。但身為社會觀察者,長期觀察青少年學習英語文的社會現象時,這樣一面倒向學校教育為重的計畫,效果會如何,實在是令人打問號。

亞洲社會的家長對於學校空間的學科普遍重視成績,因此臺灣政府從進入21世紀之初,便將英語文學習列入小學學校教育的一環。二十年過去了,姑且不評論我們是不是應該要達到全民英語生活環境,但你我身邊時不時仍會聽到臺灣人面對外國人溝通時的第一句話是:我的英文不是很好。

你不會開始懷疑,再過十年的2030年,花了200億,我們真的有辦法達到雙語國家嗎?

如果用市面上比較多人檢測的多益聽讀考試來觀察英文學習效果的指標,臺灣在2009年平均成績是539分,過了10年之後的2019年是564分,進步25分。2018年在政府推動「2030雙語國家政策」之下,多益官網上最新的數據是2020年平均成績還是564分。臨近國家以日本為例,我們普遍覺得日本人的英文不怎樣,多益成績是531分,跟臺灣的差距是33分,南韓使用的韓語是跟日本同一個語系,韓國人的多益成績卻是683分,高過臺灣的平均成績多達119分。

你不會好奇這個差異的原因嗎?

Podcast《矽谷台勞》在EP57「在美國重新學英文,拋開台灣的教條框架」的節目裡,主持人描述自己從小到大怎麼學英文,到了美國怎麼發現台灣體制下的英文學習竟無用武之地,怎麼重新開始學會使用英語的過程,值得大家聽一聽。

從節目中的分享內容以及我的社會觀察,整個關鍵是需要有觀念上的調整。學校英文科考試成績不代表英文的能力,學校考試成績高低,與英文能力不能畫上等號。

為什麼呢?

很多臺灣小孩在小學四年級之前的英語成績還可以順利輕鬆過關,到了小學高年級或國中階段的英文科考試卻常常處在及格邊緣。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體系在小學時,太害怕小孩不喜歡學英語,怕小孩一有挫折,以後就不學英文,所以用快樂學英文的態度在教學。高年級要銜接國中,多多少少開始有升學考試的壓力,考試內容偏向文法居多,老師需要用文法教學,考試才能考得好,小孩就開始發現學英文不是好玩的一件事,漸漸有排斥的感覺。

我的二個小孩在國中時期也面臨學文法的困擾,反應在考試成績上,就會有時好時壞的現象,有時候100分,有時候60-70分,差異非常大。他們在國中上課的時候,有時候英文課程內容太簡單或者文法的術語聽不懂,不太專心聽課,自己在作別的事,被老師罵說:「考試成績不好,還不認真聽課?」。

家長其實只要放寬心,堅持用生活化的學習態度學習英文,撐過國中三年的時間,不要太過於在意文法面向的考試,跳脫框架,持續提升生活英文能力之後,英文科考試成績自然就能表現正常水準。

6會員
47內容數
觀察分享青少年學習的社會現象及文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