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一艘使用氫燃料,鋰電池和生質燃料混合動力客輪投入使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日本航運公司Mitsui O.S.K. Lines(MOL)公布,氫氣和生物燃料混合動力客輪Hanaria在北九州開始服務。

這艘船是在MOL公司MOTENA-Sea的Hongawara造船廠建造的,由MOL Techno-Trade投資支援。

raw-image


據MOL稱,這是日本第一艘可以選擇使用氫燃料電池、鋰離子電池和生質柴油燃料作為推進動力的客船。
有了這些創新,與同類的常規化石燃料船隻相比,該公司預計將實現53%-100%的溫室氣體(GHG)減少。

該船的一樓客艙前部配有98英寸的大型顯示器和投影儀,為交通以外的各種應用開闢了廣泛應用,如活動、環境教育和國際會議場所。

raw-image


MOL計劃引入下一代燃料船,包括該專案,並透過全集團的共同努力,為實現低碳、脫碳社會做出貢獻。

原始新聞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倍鋭領域
18會員
98內容數
我是李佑為,大家都叫我Barry。一個在輪機、能源及工業領域混了十幾年的「老江湖」,喜歡分享新知識和技術發展,如果你有啥怪點子,隨時來找我啦,說不定我們可以一起發掘出未來的趨勢!
倍鋭領域的其他內容
2025/04/20
臺灣企業及電廠應積極採用天然氣備用發電機組,以降低碳排放、節省成本並提升能源韌性。本文提供天然氣機組的優點、碳排放比較、國際案例及政策建議,協助企業及政府推動能源轉型。
Thumbnail
2025/04/20
臺灣企業及電廠應積極採用天然氣備用發電機組,以降低碳排放、節省成本並提升能源韌性。本文提供天然氣機組的優點、碳排放比較、國際案例及政策建議,協助企業及政府推動能源轉型。
Thumbnail
2025/04/11
波士頓醫療中心採用天然氣汽電共生系統,成功降低能源成本、提升能源韌性並減少碳排放,為醫療機構及其他產業樹立節能減碳的典範。
Thumbnail
2025/04/11
波士頓醫療中心採用天然氣汽電共生系統,成功降低能源成本、提升能源韌性並減少碳排放,為醫療機構及其他產業樹立節能減碳的典範。
Thumbnail
2025/04/05
本文介紹 CAT 3516E 引擎如何成為拖船業的最佳選擇,透過 Svitzer 公司的 Iron Dove 拖船案例,說明 CAT 3516E 的高功率、穩定性、節能性、維護便利性以及符合未來環保法規等優勢,並強調其可靠性對拖船營運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4/05
本文介紹 CAT 3516E 引擎如何成為拖船業的最佳選擇,透過 Svitzer 公司的 Iron Dove 拖船案例,說明 CAT 3516E 的高功率、穩定性、節能性、維護便利性以及符合未來環保法規等優勢,並強調其可靠性對拖船營運的重要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武裝運輸艦,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十一號艦,1873年1月2日下水完工,造價16萬3千兩,木質船身無裝甲,長208呎,寬32呎,艙深16.5呎,吃水13.9呎,排水量1,258噸,福州廠自制主機有580匹馬力,航速約10節,乘員166人,裝備六門炮。 船艦歷史 1884年7月14日
Thumbnail
武裝運輸艦,福州船政局建造之第十一號艦,1873年1月2日下水完工,造價16萬3千兩,木質船身無裝甲,長208呎,寬32呎,艙深16.5呎,吃水13.9呎,排水量1,258噸,福州廠自制主機有580匹馬力,航速約10節,乘員166人,裝備六門炮。 船艦歷史 1884年7月14日
Thumbnail
華甲(韋氏拼音:Hwa Chia)號水上飛機母艦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第二艘水上飛機母艦,前身是奧匈帝國的商船中國號,二戰時被變為日本運輸艦「榆林丸」,原為奧匈帝國的商船「中國號」(China),一戰爆發時遠東航線上的奧匈商船前往上海避難,但在1917年3月就被國民政府接管。
Thumbnail
華甲(韋氏拼音:Hwa Chia)號水上飛機母艦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第二艘水上飛機母艦,前身是奧匈帝國的商船中國號,二戰時被變為日本運輸艦「榆林丸」,原為奧匈帝國的商船「中國號」(China),一戰爆發時遠東航線上的奧匈商船前往上海避難,但在1917年3月就被國民政府接管。
Thumbnail
此篇為出現在歷史中的真實船艦目錄,可以點擊連結直接查看相關船艦的歷史資料。
Thumbnail
此篇為出現在歷史中的真實船艦目錄,可以點擊連結直接查看相關船艦的歷史資料。
Thumbnail
【記者曾金萬/蘇澳報導】臺灣港務公司30日上午10時於蘇澳港新建旅運中心隆重舉辦「蘇澳港旅運中心啟用暨郵輪首航典禮」,宣告新建旅運中心正式啟用,並迎接旅運中心落成後首艘,同時也是首次蒞臨蘇澳港的郵輪-「日本丸」的到來,為蘇澳港的郵輪旅運發展揭開嶄新的一頁。該郵輪預計於今年12月30日會二次造訪,
Thumbnail
【記者曾金萬/蘇澳報導】臺灣港務公司30日上午10時於蘇澳港新建旅運中心隆重舉辦「蘇澳港旅運中心啟用暨郵輪首航典禮」,宣告新建旅運中心正式啟用,並迎接旅運中心落成後首艘,同時也是首次蒞臨蘇澳港的郵輪-「日本丸」的到來,為蘇澳港的郵輪旅運發展揭開嶄新的一頁。該郵輪預計於今年12月30日會二次造訪,
Thumbnail
日本航運公司Mitsui O.S.K. Lines(MOL)公佈,氫氣和生物燃料混合動力客輪Hanaria在北九州開始服務。該船是日本第一艘可以選擇使用氫燃料電池、鋰離子電池和生質柴油燃料作為推進動力的客船,並預計將實現53%-100%的溫室氣體減少。
Thumbnail
日本航運公司Mitsui O.S.K. Lines(MOL)公佈,氫氣和生物燃料混合動力客輪Hanaria在北九州開始服務。該船是日本第一艘可以選擇使用氫燃料電池、鋰離子電池和生質柴油燃料作為推進動力的客船,並預計將實現53%-100%的溫室氣體減少。
Thumbnail
一艘獨家改裝的43,000噸散裝貨船在海上完成了為期六個月的試用,使用混合柴油發動機和高科技自動風帆,結合風帆和動力並不是一項新特長,船隻成為當今流行的大傢伙,航運時間表也變得緊湊;風帆從商業交通中逐漸消失,但風力推進從未完全消失。
Thumbnail
一艘獨家改裝的43,000噸散裝貨船在海上完成了為期六個月的試用,使用混合柴油發動機和高科技自動風帆,結合風帆和動力並不是一項新特長,船隻成為當今流行的大傢伙,航運時間表也變得緊湊;風帆從商業交通中逐漸消失,但風力推進從未完全消失。
Thumbnail
2023年冬天到軍港聖地橫須賀,搭船以軍港巡遊欣賞美日現代船艦,吃一頓美味的海軍咖哩。
Thumbnail
2023年冬天到軍港聖地橫須賀,搭船以軍港巡遊欣賞美日現代船艦,吃一頓美味的海軍咖哩。
Thumbnail
1954年3至5月,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比基尼環礁進行水下氫彈試爆,3月1日的第一次試驗當天,正在附近海域作業的日本延繩釣捕鮪船第五福龍丸,來自靜岡縣燒津港,船上23名船員都遭受核污染,其中的無線電通信長久保山愛吉,在六個月之後去世,可說是「原爆」的另一名日本受害者,日本漁船上的漁獲也同樣遭到污染。
Thumbnail
1954年3至5月,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比基尼環礁進行水下氫彈試爆,3月1日的第一次試驗當天,正在附近海域作業的日本延繩釣捕鮪船第五福龍丸,來自靜岡縣燒津港,船上23名船員都遭受核污染,其中的無線電通信長久保山愛吉,在六個月之後去世,可說是「原爆」的另一名日本受害者,日本漁船上的漁獲也同樣遭到污染。
Thumbnail
中國正式命名並投入使用了兩艘被宣稱為目前建造的最大電動船舶的電池動力貨櫃船。這兩艘船是為中遠航運開發的,是該公司致力於在中國長江上建立電氣化航運網絡的一部分。
Thumbnail
中國正式命名並投入使用了兩艘被宣稱為目前建造的最大電動船舶的電池動力貨櫃船。這兩艘船是為中遠航運開發的,是該公司致力於在中國長江上建立電氣化航運網絡的一部分。
Thumbnail
克勞利公司的eWolf,美國第一艘全電動船舶輔助拖船,已經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開始進行海上試航,該公司在社交媒體上證實了這一消息。
Thumbnail
克勞利公司的eWolf,美國第一艘全電動船舶輔助拖船,已經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開始進行海上試航,該公司在社交媒體上證實了這一消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