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傳給她以下文章:
那年我39歲時提出了退休,想停下腳步尋找生命的意義。
雖然擁有豪宅、名車、高薪和環遊世界的機會,我感激老天的厚愛,但那時我才32歲!我開始思考,究竟是什麼使我得到這樣的物質條件?如何回應這份恩典呢?
孔子說:「四十不惑」,40歲是人生的轉捩點,但當時的我39歲,卻對生活充滿了困惑,於是我決定退休!
心境已不再是環遊世界的快樂征服者,而更像是疲憊的旅人,尋找人生的意義和目標。(那年寒假我去了印度,留著鬍子也許是心境的反映)
之後的暑假我去了西班牙。
在西班牙的塞維爾大教堂,我看到一座雕像,四個國王抬著一座棺木,裡面躺著哥倫布。不禁好奇問導遊兩個問題:
1. 這座雕像的意義是什麼?
導遊說:因為西班牙當時國力薄弱,希望藉此雕像回想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帶來強盛的歷史時代,象徵重返榮耀的意義。
2. 抬棺木的四位國王叫什麼名字?
導遊楞了一下,告訴我說:江先生,帶過這麼多團,從未有人問過這麼有水準的問題(幽默一下),但他不知道。他解釋說:對他來說,這個問題一點都不重要。
這樣的回答讓我深受觸動。
這些國王曾集國家權力、地位、金錢於一身,但死後卻不再重要!而哥倫布,已逝去數百年的平凡人也是義大利人,西班牙人為何仍然紀念他?
於是我問自己:
作為一個平凡人,死後應該留下什麼?
我的答案是:影響力!
希望在生命中創造有意義的影響力,幫助人們,使生命更美好。
什麼樣的影響力呢?
在「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一書中的「搭建橋梁」一篇中,有一首深具見地的舊詩,名為〈造橋者〉(The Bridge Builder),是女詩人德洛姆吉爾(Will Allen Dromgoole)所作:
老人走在孤寂道路上,
當寒冷灰濛的傍晚,
遇到又大又深又寬的凹陷,
陰暗潮水流經其間,
老人在微光中涉水而過,
暗沈溪流無畏於他;
但他安抵對岸時回身,
搭起橫跨潮水的橋梁。
附近同行朝聖者說:
"老人家,你在此造橋是白費力氣;
你的旅程將在離世那天結束,
你再也不會行經此路;
既已越過這深而寬的凹陷,
為何為傍晚潮水搭建此橋?"
造橋者抬起蒼老灰白的頭;
他說:
"好朋友,今日在我來的路上,後面跟著一個青年,他的雙腳必將走過此路。
這凹陷對我不算什麼,對那金髮青年或許是困難;他也必須在薄暮微光中渡過。
好朋友,我是為他造此橋!"
有時我們的所作所為,不見得直接對自己有利或有影響,但是可以嘉惠後進。
讓有智慧、經驗足的人,站在十字路口指點迷津,那是多麼可貴。
有許多好人對成長中的世代做出重大示範與影響,他們立下深遠的典範,讓年輕人未來的路更好走!
或許,就是為年輕人「搭建橋樑」的影響力!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靈感或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