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腦學】地震後症候群:與地震相關的幻震現象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幻震是一種正常人就會有得正常現象。(Jens Aber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4/04/25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認知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地震除了會影響精神狀態、認知與情緒,也可能會帶來一些頭暈、暈眩等身體症狀。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幻震(Phantom Earthquake)」這一種許多人擁有過的經驗。




地震後症候群

對許多人來說,大地震會勾起某些焦慮不安、憂鬱情緒或生理不適。理想上,由地震帶來的改變會隨著時間慢慢消解與恢復。然而,地震越大,傷亡與破壞越多,帶來的焦慮與恐懼的影響可能越廣泛與深遠。

這些地震帶來的地震後精神與身體變化,稱之為「地震後症候群(Post-Earthquake Syndrome, PES)」。PES包含許多不同的面相與診斷,包含身心科常見的「急性壓力反應、「重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地震畏懼症」、「恐慌發作」、「睡眠失調」、「慮病症」等,也包含比較生理性的症狀,像是「幻震症候群」、「地震後頭暈症候群」或「地震後眩暈症候群」。


與地震相關的「幻震」現象

「幻震(Phantom Earthquake)」描述一般人在地震後,儘管沒有發生新的地震或餘震,心理卻感覺到地震正在發生,或感受到虛幻的身體搖晃。這種感覺是一種正常的壓力反應,常在大地震後出現。

一般來說,這樣的幻震感覺會在大地震後逐漸消失。其可能原因來自於壓力誘發的頭腦錯覺、身體本體感覺或前庭系統的失衡。當失衡逐漸改善,症狀也逐漸消失。

然而,對有些人來說,這樣的幻震感覺在餘震平息後仍會持續很長時間,稱之為「地震後頭暈症候群(Post-Earthquake Dizziness Syndrome, PEDS)」或「地震後眩暈症候群(Post-Earthquake Vertigo Syndrome, PEVS)」,在地震後,儘管沒有發生新的地震或餘震,他們卻會感受到頭暈、眩暈與虛幻的身體搖晃。

PEDS/PEVS常被患者描述為,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或地面在晃動,但客觀的環境物件或地震紀錄並非如此。PEDS/PEVS通常發生在地震結束後的1周內,且比較容易發生在室內環境,在室內環境中,有些人的PEDS/PEVS甚至會持續長達數周到數個月。

根據2021年日本熊本大地震後的大型研究顯示,容易罹患PEDS/PRVS的風險因子包含:21歲以上的成年人、女性、室內空間、居住樓層在3樓以上、帶有動暈病史者(容易暈車、暈船、3D/VR暈者)。PEDS/PEVS容易共病的其他症狀包含:耳鳴、耳塞感與焦慮。

與一般人想法不同的是,PEDS/PEVS並不會因為餘震次數越多,更容易發生。


「幻震」的可能生理機轉

有關PEDS/PEVS的發生機轉,有些學者懷疑跟姿勢與感覺衝突有關,大地震可能誘發出視覺、本體感覺與前庭平衡系統之間的訊息失調,導致空間定向感失調與頭暈症狀,類似於軀體感覺;有些學者覺得主要來自於內耳平衡系統的異常;有些腦部影像研究顯示出,即便沒有餘震,大腦皮質關於動作辨識的區塊似乎有些功能異常 ;有些腦部影像研究則顯示,患者在Frontal-Limbic-Striatal Network的訊息傳導上出現變化。

PEDS/PEVS是否與精神科的ASR、PTSD或EP相關,目前沒有大規模的研究。有些人認為PEDS/PEVS可能與PTSD重疊,有些人懷疑PEDS/PEVS是ASR或PTSD的一種變形或亞型。


「幻震」的自我照顧方法

對於罹患PEDS/PEVS的人來說,最好的方式就是離開建築,到戶外走走,將視線移到遠方並維持注視,這可能可以幫助我們的前庭平衡系統安定下來。

如果頭暈的現象持續幾個小時沒有消失,止暈藥可能可以發揮一些作用。

如果合併有嚴重焦慮、恐懼或恐慌發作者,建議至身心科尋求藥物與非藥物性的幫助。

118會員
7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壓力」與「焦慮」,兩者都是我們生命裡經驗到的一種常態。焦慮是壓力反應的一種,是發生於頭腦裡的科學變化,並不只是發生在心理上的痕跡。在本篇文章中,我們整理近年焦慮在頭腦的研究、認知心理治療對焦慮的拆分以及臨床治療實務,希望能夠帶給讀者一個完整的焦慮治療觀。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時間進入夏季,天氣越來越炎熱,COVID-19疫情反覆,讓許多人的焦慮情緒遲遲無法落幕。在精神科診間,漸漸地出現一群以肚子不舒服、腹瀉或是腹痛為主的青中年焦慮族群。面對這個棘手的腸道疾病──腸躁症──有時候,精神科可以幫上許多忙。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聽覺過度敏感化」與「聲音恐懼症」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症狀,嚴重時常常合併焦慮症的診斷。靠自己的力量、獨自面對這些不舒服的症狀其實非常痛苦。讓我們透過文章認識這些症狀的由來與可能的精神科治療方法。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壓力」與「焦慮」,兩者都是我們生命裡經驗到的一種常態。焦慮是壓力反應的一種,是發生於頭腦裡的科學變化,並不只是發生在心理上的痕跡。在本篇文章中,我們整理近年焦慮在頭腦的研究、認知心理治療對焦慮的拆分以及臨床治療實務,希望能夠帶給讀者一個完整的焦慮治療觀。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時間進入夏季,天氣越來越炎熱,COVID-19疫情反覆,讓許多人的焦慮情緒遲遲無法落幕。在精神科診間,漸漸地出現一群以肚子不舒服、腹瀉或是腹痛為主的青中年焦慮族群。面對這個棘手的腸道疾病──腸躁症──有時候,精神科可以幫上許多忙。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聽覺過度敏感化」與「聲音恐懼症」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症狀,嚴重時常常合併焦慮症的診斷。靠自己的力量、獨自面對這些不舒服的症狀其實非常痛苦。讓我們透過文章認識這些症狀的由來與可能的精神科治療方法。
本篇參與的主題策展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2022/03/17 posted.
創傷是一個共同的經歷,甚至不必親歷其境,只要想到受災地的淒慘面目,僥倖或者藏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強烈的衝擊與不安。這是因為受限於地域的災禍背後,有着超越國界的共性和意義。
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地熱發電文章【讓核電消失的基載再生能源-AGS/CLG地熱發電-初探】曾經提到AGS/CLG地熱發電不會引起誘導地震(Induced Earthquake),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熱發電技術。本文來談談為何地熱發電發展幾十年了,其聲勢不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上風電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台灣和日本一樣因為地理因素,是屬於地震活動和颱風十分頻繁的區域。想起22年前的921大地震造成上萬人傷亡,以及數萬間房屋倒塌;近年梅雨季與夏季颱風來臨時,臺灣各地總是下著傾盆大雨,使得低窪地區易造成水災。有想過這些災害發生在自己居住的地區該怎麼辦嗎?萬一周遭沒有大人怎麼辦?該採取哪些行動? 這系列
311東日本大震災十年過去了。對於災後重建的情況,日本的東北復興究竟已履及何處?從硬體的防災設施打造,到災後的心理支持,東北三縣的災後復興又有些哪些未竟之處?讓我們暫時撇開那些紛擾,直面地看待東北復興之路上,那些已解的課題與待解的難題。
首先,我要鄭重的再次強調:台灣人好日子過太久,實在太沒有憂患意識了!最近一次遭遇全國性的大型天災,或許就是921震災。但是坦白說,那樣的強度與傷害性,離大型災難還有一段距離。至於人禍就更遙遠了,曾經親身經歷二次大戰的台灣人已經寥寥可數。 再看看五月中第一次宣布「三級警戒」時,有多少人像無頭蒼蠅般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2022/03/17 posted.
創傷是一個共同的經歷,甚至不必親歷其境,只要想到受災地的淒慘面目,僥倖或者藏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強烈的衝擊與不安。這是因為受限於地域的災禍背後,有着超越國界的共性和意義。
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地熱發電文章【讓核電消失的基載再生能源-AGS/CLG地熱發電-初探】曾經提到AGS/CLG地熱發電不會引起誘導地震(Induced Earthquake),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熱發電技術。本文來談談為何地熱發電發展幾十年了,其聲勢不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上風電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台灣和日本一樣因為地理因素,是屬於地震活動和颱風十分頻繁的區域。想起22年前的921大地震造成上萬人傷亡,以及數萬間房屋倒塌;近年梅雨季與夏季颱風來臨時,臺灣各地總是下著傾盆大雨,使得低窪地區易造成水災。有想過這些災害發生在自己居住的地區該怎麼辦嗎?萬一周遭沒有大人怎麼辦?該採取哪些行動? 這系列
311東日本大震災十年過去了。對於災後重建的情況,日本的東北復興究竟已履及何處?從硬體的防災設施打造,到災後的心理支持,東北三縣的災後復興又有些哪些未竟之處?讓我們暫時撇開那些紛擾,直面地看待東北復興之路上,那些已解的課題與待解的難題。
首先,我要鄭重的再次強調:台灣人好日子過太久,實在太沒有憂患意識了!最近一次遭遇全國性的大型天災,或許就是921震災。但是坦白說,那樣的強度與傷害性,離大型災難還有一段距離。至於人禍就更遙遠了,曾經親身經歷二次大戰的台灣人已經寥寥可數。 再看看五月中第一次宣布「三級警戒」時,有多少人像無頭蒼蠅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前言 現代人的數位資料真的是非~常多,為了增加容量,常得付費升級手機、雲端、硬碟...等規格,但這真是必要的花費嗎?如果今天有個課程能讓你省下這筆費用且終身受用,你願不願意嘗試呢? 購買課程原因 撰寫文章整理資料時,發現查找照片、檔案不易,即便用搜索功能也因為命名方式沒有系統,跑出結果還是得在耗時篩
Thumbnail
文章摘要: 從恐懼到焦慮、從執念到強迫 強迫症的大腦地圖 對抗強迫症的三個路徑 強迫的思考與行為,是ㄧ件很煩人的事,有時候,明明自己知道重複想著某種念頭、重複執行某個動作是很不合理的,但腦袋裡卻一直克制不了不再去想、不再去做的衝動…… 從恐懼到焦慮、從執念到強迫 強迫症是「焦慮
Thumbnail
想要閱讀這本書,其實是從去年開始,我發現自己的聽力開始有衰退的跡象。坦白說,這件事情讓我覺得挺焦慮的。對於一個從小喜歡音樂、每天生活都需要音樂的人來說,「聽不見」可能比「看不見」還可怕!
Thumbnail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手上多個項目同步處理,腦中一個念頭讓你起身,或許只是想拿個釘書機整理報帳單據,但就在起身的剎那,就突然忘了原本要做什麼。一日下來筋疲力竭,待辦清單刪除許多,卻又無限新增。好不容易下了班,工作思緒依然塞滿腦海,你在床上翻來覆去,好不容易睡著後,鬧鐘響起,新的一天已翩然而至。
Thumbnail
你最近感到坐立不安、無法集中注意力嗎? 常常容易疲倦、易怒、失眠嗎? 感覺一下,身體有那裡感到疼痛不舒服嗎? 如果以上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你可能正處於焦慮的狀態。 人在焦慮的狀態往往不自知,通常反應出來的是,身體哪裡不舒服。
Thumbnail
但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複雜,資訊的發達讓我們太容易陷入攀比,人常常欲無止境,不再滿足於眼下的豐衣足食,戰不贏又逃不掉的問題造成精神上的過載。從家庭到社會,資本因醫療支出而消耗;勞動力因殘疾和死亡而枯竭,精神障礙的長期負擔絕不僅限於一小群易感人群,而是對社會產生顯著影響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Thumbnail
這兩天,《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視頻火了,引發了好多人的共鳴。面對洶湧而來的輿情,大多數人交口稱讚。但也有少數清醒的人對視頻持懷疑和批評的態度。認為這是歌頌苦難,而對苦難的原因缺乏反思。我非常贊同。 我感覺『精神內耗』這個詞是視頻的亮點,富有深意,具有暗示性和導向性,可以說道說道。
★愛因斯坦名言:「瘋狂最單純的形式就是,一切照舊,卻又同時希望,情況會有所改變。」 ●恐慌發作其實是一種潛意識完全正常且健康的保護反應,藉以保護你免受其他更糟糕的情況所侵害。 #零恐慌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Thumbnail
許多創傷後症候群的病人到醫院,會被要求做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意思就是要當事人去回想當時經歷的種種恐懼與痛苦,並要求其跨越那個障礙,跨過去,就會好了。問題是,就是跨不過去啊!這本書有其他方法要告訴讀者......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前言 現代人的數位資料真的是非~常多,為了增加容量,常得付費升級手機、雲端、硬碟...等規格,但這真是必要的花費嗎?如果今天有個課程能讓你省下這筆費用且終身受用,你願不願意嘗試呢? 購買課程原因 撰寫文章整理資料時,發現查找照片、檔案不易,即便用搜索功能也因為命名方式沒有系統,跑出結果還是得在耗時篩
Thumbnail
文章摘要: 從恐懼到焦慮、從執念到強迫 強迫症的大腦地圖 對抗強迫症的三個路徑 強迫的思考與行為,是ㄧ件很煩人的事,有時候,明明自己知道重複想著某種念頭、重複執行某個動作是很不合理的,但腦袋裡卻一直克制不了不再去想、不再去做的衝動…… 從恐懼到焦慮、從執念到強迫 強迫症是「焦慮
Thumbnail
想要閱讀這本書,其實是從去年開始,我發現自己的聽力開始有衰退的跡象。坦白說,這件事情讓我覺得挺焦慮的。對於一個從小喜歡音樂、每天生活都需要音樂的人來說,「聽不見」可能比「看不見」還可怕!
Thumbnail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手上多個項目同步處理,腦中一個念頭讓你起身,或許只是想拿個釘書機整理報帳單據,但就在起身的剎那,就突然忘了原本要做什麼。一日下來筋疲力竭,待辦清單刪除許多,卻又無限新增。好不容易下了班,工作思緒依然塞滿腦海,你在床上翻來覆去,好不容易睡著後,鬧鐘響起,新的一天已翩然而至。
Thumbnail
你最近感到坐立不安、無法集中注意力嗎? 常常容易疲倦、易怒、失眠嗎? 感覺一下,身體有那裡感到疼痛不舒服嗎? 如果以上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你可能正處於焦慮的狀態。 人在焦慮的狀態往往不自知,通常反應出來的是,身體哪裡不舒服。
Thumbnail
但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複雜,資訊的發達讓我們太容易陷入攀比,人常常欲無止境,不再滿足於眼下的豐衣足食,戰不贏又逃不掉的問題造成精神上的過載。從家庭到社會,資本因醫療支出而消耗;勞動力因殘疾和死亡而枯竭,精神障礙的長期負擔絕不僅限於一小群易感人群,而是對社會產生顯著影響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Thumbnail
這兩天,《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視頻火了,引發了好多人的共鳴。面對洶湧而來的輿情,大多數人交口稱讚。但也有少數清醒的人對視頻持懷疑和批評的態度。認為這是歌頌苦難,而對苦難的原因缺乏反思。我非常贊同。 我感覺『精神內耗』這個詞是視頻的亮點,富有深意,具有暗示性和導向性,可以說道說道。
★愛因斯坦名言:「瘋狂最單純的形式就是,一切照舊,卻又同時希望,情況會有所改變。」 ●恐慌發作其實是一種潛意識完全正常且健康的保護反應,藉以保護你免受其他更糟糕的情況所侵害。 #零恐慌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Thumbnail
許多創傷後症候群的病人到醫院,會被要求做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意思就是要當事人去回想當時經歷的種種恐懼與痛苦,並要求其跨越那個障礙,跨過去,就會好了。問題是,就是跨不過去啊!這本書有其他方法要告訴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