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腦學】地震後症候群:與地震相關的精神科診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除了幻震,地震也會造成焦慮與憂鬱。(Library yof Congress null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4/04/26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認知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地震除了會影響精神狀態、認知與情緒,也可能會帶來一些頭暈、暈眩等身體症狀。在對許多人來說,大地震會勾起某些生理不適、焦慮不安與憂鬱情緒。理想上,由地震帶來的情緒會隨著時間慢慢消解。然而,地震越大,傷亡與破壞越多,帶來的焦慮與恐懼的影響可能越廣泛與深遠。與地震相關的精神科診斷為數眾多,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一說明。




地震後症候群

對許多人來說,大地震會勾起某些焦慮不安、憂鬱情緒或生理不適。理想上,由地震帶來的改變會隨著時間慢慢消解與恢復。然而,地震越大,傷亡與破壞越多,帶來的焦慮與恐懼的影響可能越廣泛與深遠。

這些地震帶來的地震後精神與身體變化,稱之為「地震後症候群(Post-Earthquake Syndrome, PES)」。PES包含許多不同的面相與診斷,包含身心科常見的「急性壓力反應、「重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地震畏懼症」、「恐慌發作」、「睡眠失調」、「慮病症」等,也包含比較生理性的症狀,像是「幻震症候群」、「地震後頭暈症候群」或「地震後眩暈症候群」。(有關生理性症狀,請參考:【焦慮腦學】地震後症候群:與地震相關的幻震現象


急性壓力反應與重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直接面對傷亡、破壞的受災者,有些人可能會罹患「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 ASR)」或「重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當一個人經驗、親眼目擊或被迫面對地震災情時,除了精神上可能產生嚴重的害怕、恐懼、強烈無助感受、惡夢、重複閃現記憶、失神、呆滯、坐立難安、無法專注、失眠、自傷與驚嚇反應,身體也可能同時出現部分恐慌發作症狀(Panic Attacks),例如麻木、手抖、心悸、流汗的情形。

依據不同壓力反應程度與持續時間,能夠在1個月內恢復者,精神科醫師會放在ASR診斷中;如果時間持續超過1個月未恢復,且患者持續有反覆出現的反芻思考、惡夢、異常情緒困擾、睡眠障礙、身體症狀,精神科醫師才會將診斷改為PTSD。

此外,如果一個人過去曾因地震而罹患PTSD,在新的地震經驗發生後,可能會誘發出過去早年的PTSD記憶與經驗。即便新一次地震本身不嚴重或未造成其嚴重損害,復發的PTSD症狀也可能非常嚴重,包含但不限於反覆不停出現的記憶閃現、侵入患者腦海的災難影像或嚴重焦慮情緒。 


地震畏懼症

如果患者未能滿足ASR與PTSD診斷,且以非壓力性反應的認知改變為主要症狀,包含非理性的過度焦慮與恐懼、與地震相關念頭或暗示誘發的強烈恐慌發作、持續擔憂地震或餘震的發生,進而影響生活,甚至使患者無法抽離於與地震相關的想法或造成行為改變,可能符合「地震畏懼症(Seismophobia, or Earthquake Phobia, EP)」診斷。


睡眠障礙

如果上述的大部分情緒與身體症狀都不明顯,只有影響到睡眠,「睡眠失調(Sleep Disorder, SD)」可能是一個比較適合的診斷。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談到的情緒症狀與身體症狀,都只限於「在地震後」才出現的新症狀,或原本長期焦慮症狀的突發性惡化。例如,原本沒有失眠困擾,地震後才出現的失眠情形。又例如,原本沒有恐慌發作,地震後常常感受到恐慌發作。


慮病症

除了上述幾種壓力反應失調,原本有「慮病體質」或是「慮病症(Illness Anxiety Disorder, IAD)」診斷的患者,也常常在地震後,被焦慮與恐懼的身體症狀啟動其慮病思考,帶來強烈的恐慌發作、心悸、頭暈,導致其就醫檢查的頻率增加。甚至有些患者的身體症狀會嚴重到需要前往醫院急診求助。


地震後的自我照顧方法

如果您發現您自己有些輕微壓力與情緒反應,可以嘗試停止追蹤地震新聞、減少社群媒體使用時間、維持充足與規律睡眠、維持均衡營養、多外出快步走動、練習瑜珈或肢體伸展、與能夠信任的親朋好友保持聯繫與分享自身感受和地震經歷。

如果您發現自己的情緒與身體症狀嚴重到影響生活,可以試著就診精神科尋求幫助。關於地震後的過度壓力反應與情緒失調,精神科可以透過心理治療、精神科藥物治療來改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醫療心空間的沙龍
124會員
73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2024/09/15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每年中秋節前,病患都會拿著網路上的警告文章來門診詢問,像是吃安眠藥的人能不能吃文旦(柚子)?或是平常能不能含葡萄柚果肉的手搖飲。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統整最近5年台灣各種身心科藥物,透過文獻回顧與兩個藥物交互作用資料庫比對。
Thumbnail
2024/09/15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每年中秋節前,病患都會拿著網路上的警告文章來門診詢問,像是吃安眠藥的人能不能吃文旦(柚子)?或是平常能不能含葡萄柚果肉的手搖飲。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統整最近5年台灣各種身心科藥物,透過文獻回顧與兩個藥物交互作用資料庫比對。
Thumbnail
2024/04/25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地震除了會影響精神狀態、認知與情緒,也可能會帶來一些頭暈、暈眩等身體症狀。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幻震(Phantom Earthquake)」這一種許多人擁有過的經驗。
Thumbnail
2024/04/25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地震除了會影響精神狀態、認知與情緒,也可能會帶來一些頭暈、暈眩等身體症狀。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幻震(Phantom Earthquake)」這一種許多人擁有過的經驗。
Thumbnail
2021/07/27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壓力」與「焦慮」,兩者都是我們生命裡經驗到的一種常態。焦慮是壓力反應的一種,是發生於頭腦裡的科學變化,並不只是發生在心理上的痕跡。在本篇文章中,我們整理近年焦慮在頭腦的研究、認知心理治療對焦慮的拆分以及臨床治療實務,希望能夠帶給讀者一個完整的焦慮治療觀。
Thumbnail
2021/07/27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壓力」與「焦慮」,兩者都是我們生命裡經驗到的一種常態。焦慮是壓力反應的一種,是發生於頭腦裡的科學變化,並不只是發生在心理上的痕跡。在本篇文章中,我們整理近年焦慮在頭腦的研究、認知心理治療對焦慮的拆分以及臨床治療實務,希望能夠帶給讀者一個完整的焦慮治療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出現情緒高亢和情緒低落的狀況,但是若因為情緒過高或情緒過低而對生活、課業與工作造成影響,便可能是罹患情感性疾患。
Thumbnail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出現情緒高亢和情緒低落的狀況,但是若因為情緒過高或情緒過低而對生活、課業與工作造成影響,便可能是罹患情感性疾患。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許多人來說,大地震會勾起某些生理不適、焦慮不安與憂鬱情緒。理想上,由地震帶來的情緒會隨著時間慢慢消解。然而,地震越大,傷亡與破壞越多,帶來的焦慮與恐懼的影響可能越廣泛與深遠。與地震相關的精神科診斷為數眾多,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一說明。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對許多人來說,大地震會勾起某些生理不適、焦慮不安與憂鬱情緒。理想上,由地震帶來的情緒會隨著時間慢慢消解。然而,地震越大,傷亡與破壞越多,帶來的焦慮與恐懼的影響可能越廣泛與深遠。與地震相關的精神科診斷為數眾多,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一一說明。
Thumbnail
 處於2023年的後疫情時代,若問問大家這幾年最核心的感受是什麼,「不安」是相當常見的情緒,而不安的感受常參雜著焦躁、擔憂、恐懼、緊迫等,時時刻刻啃嚙身心。因此,在持續追求心理健康的同時,我們值得率先照顧自己的「不安」。
Thumbnail
 處於2023年的後疫情時代,若問問大家這幾年最核心的感受是什麼,「不安」是相當常見的情緒,而不安的感受常參雜著焦躁、擔憂、恐懼、緊迫等,時時刻刻啃嚙身心。因此,在持續追求心理健康的同時,我們值得率先照顧自己的「不安」。
Thumbnail
某種層級的身心症狀,並不是有些人想像中: 『只是心情不好的加重版、全日全時版』。
Thumbnail
某種層級的身心症狀,並不是有些人想像中: 『只是心情不好的加重版、全日全時版』。
Thumbnail
焦慮情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狀態,當焦慮情緒頻率與強度超出常態時,就會影響生活品質與身心狀態的平衡。這篇文章探討焦慮可能引起的生理、認知、行為等變化,並提醒人們正視自己的身心狀況,並且可能需要更多的放鬆與休息。
Thumbnail
焦慮情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狀態,當焦慮情緒頻率與強度超出常態時,就會影響生活品質與身心狀態的平衡。這篇文章探討焦慮可能引起的生理、認知、行為等變化,並提醒人們正視自己的身心狀況,並且可能需要更多的放鬆與休息。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焦慮情緒常常出現在我們面對壓力、未知、無法預期、無法掌控的情境時。這些感受雖然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機制,但在頻率與強度超出常態時,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甚至危害身心平衡。下一篇文章將整理焦慮時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變化。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焦慮情緒常常出現在我們面對壓力、未知、無法預期、無法掌控的情境時。這些感受雖然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機制,但在頻率與強度超出常態時,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甚至危害身心平衡。下一篇文章將整理焦慮時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變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