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和寫程式之間,似乎是兩件充滿衝突的事情,有時候我會有點難以解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這種二元特性。以前國高中學習的時候,學科被分割成國英數社自五個項目,其實我最喜歡的科目是國文和數學,在高中要分類組的時候,因為感覺自己除了國文數學之外,還喜歡歷史,所以選了一類組。但是,如今回首從高中選組之後到現在超過十年的路程,感覺分組的界線其實限制了蠻多想像。
都是腦中有了一些想法,然後透過文字或code等形式把那些想法呈現出來
最近有了更多時間沉思,觀照自己,其實也是在尋求一個內心對於自己的一種比較俯瞰性的認識。我感覺寫文章和寫程式的過程有共通之處,他們都是透過某種觸發之後,在內心產生想法,然後透過某種形式把他們呈現出來。
寫文章的觸發來自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帶來了一些生活的感悟或體驗,或者有的時候可以是一個有趣的點子或觀點,開啟了想要延伸成一篇小說的想法。但實際上要組織成文章,在寫作之前還是要經過一定程度的規劃,去思考要怎麼布局,並且組織適當的文字語言來表達自己想要傳達的內容。
而寫程式的觸發會來自生活、或者在工作中碰到的可能可以被程式解決的問題,而為了尋求解法,也必須要事先規劃程式撰寫的方向,程式碼的架構,大一點的專案還需要把程式分割成很多個不同的部分。先有一些初步的架構想法之後,才會開始coding,組織成適當的程式。
過去在文學概論課上學到,文學其實也某種程度的給予了人們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困境的解方。例如在小說中,我們關注人物的命運與故事的情節發展,但人之所以會著迷於小說情節,我們可能是想透過小說中的人物的命運發展,讓我們與自己真實生活的選擇、迷惘、遭遇達成一種和解。也就是說,文學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而那些問題,或許是人的內心裡過不去的坎,或許是對於某些抉擇的不確定,也或許是對於未知的命運而產生的恐懼等等,但我們在閱讀中,卻可以在文字的消化中,一定程度的與內心的不平靜達成和解。
他們是解決問題的不同種形式,也會在閱讀好的作品、程式碼的過程中,發現驚奇
在大學時候上文字學這門課時,記得教授簡短的帶過他之所以進入到中國文學的世界的理由,他說他接觸中國文學是為了保命,是因為文字學很有用。我想,老師課堂上所說的保命,並非指的是那種保全人身安全的那種保命,而是一種安身立命的命,為的是能在天地之間,好好地成為一個人。
而中國文學的範圍廣泛,不只是所謂literature,大學(如四書五經的學問、哲學類的課題)、小學(如文字聲韻訓詁、資料處理類的課題),都在中國文學的範疇之內,從整體的範疇當中,確實在大學期間所讀的典籍及修的各種課程,都在各個面向帶給了我不同角度的思考。
寫程式所帶給我的驚豔感,不亞於文學世界。我第一次接觸程式語言,是在國中的時候一位同學教我的,而我可能永遠也不會忘記我第一次接觸所學到的東西。我記得他先拿出白紙,寫下式子:
x = 1
x = x +1
x = ?
在第一次接觸的時候,對於這個「=」的用法,實在是印象非常深刻,怎麼會有人想得到要突破這個=的用法,把它變成這種形式呢?為什麼等號的兩邊可以不相同呢?而且很神奇的是這樣一來x就變成2了!
程式語言本身觸動我的,也是這種不同角度的思考。程式語言可以解決的問題有很多,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每個人會採取的程式碼的邏輯也會不盡相同,以前國中時候寫程式的目標之一是參加解題比賽,那時每天中午和同學一起練習解題,去想怎麼用程式語言破解題目想要得到的output,現在回想起來,那樣的經驗其實非常寶貴。只是當時的我不懂事,可能是太自卑或是太自負,遇到卡關的時候沒能很順利的跟同學討論,現在想想當時真是太傻了。
這是個錯誤的命題:如果喜歡國文和數學,要念什麼科系比較好呢
到現在回首來時路,我又想到了這個問題。以現在這個社會來說,文理組的界線可能真的越來越不重要吧。許多領域的範疇,也不是用國高中的國英數社自就能夠劃分出來。不過,當時高中畢業在選擇大學科系的時候,卻誤把考試分數作為指標當成選擇的標準,如果在思考自己的未來時,只用這五個學科的分數來去做比較與衡量的話,很容易就會掉入選擇的誤區。
寫程式或寫作,都可以說是一種表達方式,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我想,engineering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價值是解決問題。我著迷於欣賞那些「聰明」的解決方案,並且也很喜歡去發現那些會讓我感覺「哇!這太厲害了吧!到底是怎麼想出來的呢?!」的那種事情,然後自己也會想要做做看。以這個角度而言,我很適合做engineering也說不定。
不過或許像我這樣把寫作和寫程式看成類似的事情的人,其實沒有很多,不知道有沒有與之共鳴的人。又或者我純粹只是覺得敲擊鍵盤與搖筆桿本身是一件很帥的事情而已。繞了一圈,文學的世界以及電腦科學的世界,都是在教我面對問題時可以採取的各種姿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