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醫師耽誤的企業家-實踐自我價值的十二年成長歷程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還記得十年前那懵懂無知的自己嗎?

誰又想到十餘年的時間,可以讓一個人從自卑、焦慮的窮學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後,成為現在自信、從容的醫師企業家。

19歲隻身前往異國唸書,從醫學系到住院醫師,再一點一點的累積理財、商業的知識和實戰經驗,在32歲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

醫學系快畢業前一年,因為看了《窮爸爸,富爸爸》那本書,開始受到了啟蒙。剛畢業那陣子,因緣際會下,參加了美股投資的試聽會。不幸的是,那時的我,別說投資的本金,就連買課程的錢都沒有。所以,辛苦工作了幾個月後,才敢用刷卡分期的方式買了課程。

接著,碰上2020的新冠疫情,股市低迷,正是價值投資者的入場時機。如股神巴菲特言:“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第一次拿了10萬台幣的本金,買了人生中第一次的股票。全程自己下單操作的,心中忐忑地睡不著覺,因為美國開市的時間是台灣人睡覺的時間,所以隔天一早馬上起床檢查是否有成功下單,買到心儀的公司股票。

出社會工作的前5年,利用閒暇時間,前前後後花了20幾萬投資了自己的大腦。有關行銷、創業、製作線上課的知識,還報考了CFA(特許金融分析師)。最後,因為看到原本和自己一樣普通的親人,靠著創業混得風生水起,一下拉開了好幾層的貧富差距。同時,在原本打工的公司待了三年沒有升遷的機會,又頻頻刷到網路各種關於成功創業者的分享,讓我想創業的心完全壓不下來。

最後,想對所有上班族說兩個 Take home message ,「第一:要為自己打工,第二:先付錢給自己」。前者指的是打工時不僅要打磨自己的專業,還要學習各種軟性技巧、甚至學習跨領域知識。後者則是先投資自己的腦袋、健康,再去做其他的消費。這樣幾年下來,不是升職加薪,就是存到本金。


1會員
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