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延聊電影|《小鬼當街》|看見改變與不會變的意志:《小鬼當街》無需後悔的少年成長紀錄|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關乎「命運和意志」的選擇題,在電影開頭導演大衛溜著滑板採訪街友時,他得到的答案是「命運」。《小鬼當街》被攝者小男主角山依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他的經歷受到「命運」左右,男孩母親說過他們一家人也出自匈牙利街頭,如今比較幸運地生活在擁擠狹小的老舊公寓,「我和我生活的人並不髒。」如同他們能自在與老鼠共處。那麼男孩的「命運」為何?未曾工作終日在家的父親,山依就曾努力擺脫父親遊手好閒的形象,小山依對著鏡頭說自己想成為修正錯誤的「英雄」,然而,看著男孩在校園裡逐漸受到同儕影響,他變得叛逆而不再親近,甚至常常晚歸在廣場閒逛。他在地下室的小房間給自己重訓,還練出了「八塊腹肌」,他的拳頭卻沒能出在對的地方,反到害怕他成為暴力份子、毒蟲或是地痞流氓,因此導演在鏡頭外要求中學時期的山依對鏡頭承諾「他不會成為壞孩子」,但是貪玩的山依仍舊鑄成大錯,他煽動朋友放火的小小惡作劇,竟釀成一起宿舍大火的死亡悲劇,被上銬逮捕的他淪為了真正的罪犯,尚未成年的他甚至被判刑多年,看著這男孩無法抵抗他的「命運」實在感慨,導演說過山依會不斷重複自己犯錯的歷史,就像是電影開頭他趴在滑板上飛馳的樣子,看似掌握了方向,面對翻車的情況時他卻無能為力。

raw-image

「我不會打你,因為生活帶給你的懲罰已經夠多了。」

全片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導演大衛與孩童時期的山依兄弟,他們那毫無距離感的親密互動,對他們付出的關愛彷彿都能得到回報,這是何等珍貴,鏡頭裡孩子們看著大哥哥們的眼神也如此純真,電影結尾更是拍回了這時期的山依,那「期盼下次見面」的表情對照現在的模樣反差真是大,「我要給你這個(滑板)和我的關愛。」片中大衛導演曾給孩子設計了一款小遊戲,孩子們分別拿著粉筆在街頭塗鴉,盡可能穿過對方畫出的線。事實上,導演也與山依一家人交織出深厚的情感,才能窺見如此私密又無比真實的家庭問題。關於這起縱火案的主角們,本應是整個社會沒能合力解決的問題,荒謬的是,最終卻得由三個孩子受到懲罰,這是導演欲提出的控訴,山依也為此付出了打破約定的代價。

raw-image

《小鬼當街》於我而言足以稱得上是當代的《四百擊》,男孩無法從厄運裡逃脫,也沒能踩上滑板滑出街頭之外,終究抵達的是盡頭的那條線,既是海岸線亦是粉筆的終點。導演花費十年為他進行紀錄,猶如《年少時代》捕捉了男孩在長時間下的轉變,「讓我看到你長大。」觀眾從中觀察到山依長大後與大人間產生了距離感,對比山依的小妹妹蒂米,胖胖的蒂米在鏡頭前總在吃東西,她遺傳了母親的體型身材,卻是整部作品中的靈魂人物,她為如此嚴肅的議題增添了風趣可愛的笑點,時而把奶奶和媽媽逗得哭笑不得,面對哥哥山依她也有話要說,她不願哥哥被女友搶走,她也會嚴厲地學母親要求哥哥:「再不回家我就揍你!」卻成功召喚了哥哥回家。想起了曾在街頭上舉旗抗議的這對小兄弟,他們舉著紙板寫下標語抗議,那樣真誠的人心並未消失,我也不認為導演手持的「攝影機」,能夠改變被攝者面對生命的態度。整部作品體現了「紀錄片」的強大之處,看見了「改變與不會變」的意志,觀賞完這部作品的你我,或許我們能夠試著相信「意志」,不讓下個孩子去承擔這命中注定的下個十年。

raw-image


🎶延伸聽歌: #八三夭樂團 《#玩滑板的孩子不會變壞 》


#KIX #小鬼當街 #紀錄片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davidmikulan #bálintrévész #artefrance #hbomax #eclectica #budapest

98會員
294內容數
主要是個人文章放置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