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段時間,我覺得讀書太無聊,成績只是滿足優越感而已,和同學打球、和朋友打遊戲才有趣,社交是因為好玩。
曾經有段時間,我認為成功就是有錢,因為想在社會立足,錢越多選擇越多。幾乎所有的有錢人士都會說,人脈大於一切,社交是為了人脈。
曾經有段時間,還是學生的我只靠技能就賺了一小筆錢,覺得社交不是為了人脈。青春期的年紀,融入同儕才是重中之重,再加上青澀的我部份是很自卑的,社交上會去討好別人,並且希望別人都會喜歡我,但有時候是刻意演出來的,社交就是戴面具。
我曾經讀過一本書,他說人際是靠心機建立的,因為大多數的話不會有人明說,只能心領神會,讀懂別人的心才能在人際順風順水。
以上都是記憶中的曾經,但最近我發現,
社交只是學習跟自己性格特質和價值觀不同的人相處而已
就很簡單的一句話。沒有很複雜,不是人脈,不是面具。只是學習相處跟接納價值而已,尤其是和自己差異很大的他人。接納不是我必須接受這種想法,而是我了解有這種想法的存在。
很喜歡,其次。很假,其次。很輕鬆,其次。很糾纏,其次。首要的還是,學習相處跟接納價值。身旁的人來來去去,有緣認識,沒緣不認識,僅此而已。
曾經嚮往自由的我,有錢是唯一方法,所以成功的定義是有錢。
曾經的我很想賺錢,一堆理財文章跟書籍都教我,窮人思維...富人思維...。
最近的我還是很想賺錢,但用"窮人"跟"富人"來分思維,也太兩極化了。
有些人會說,我的成功是我努力來的,別人沒我努力,所以我脫穎而出。
確實你很努力,但別人其實也很努力,你的成功不是你應得的,是命中註定的運氣(命)。
身強體健、天資聰穎、天賦過人、家裡有礦、長的漂亮、人際緣分,事件際遇,除了努力跟選擇之外,有哪個不是老天賞飯吃?
所以為甚麼基督徒凡事都歸功上帝,學生考試前都要拜文昌帝君。
但還是老話一句,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最近的我發現,成功的最終型態不是錢,不是快樂,而是「不後悔」。
退休後遊山玩水,成功的定義是有錢;
年老後回顧人生,成功的定義是一生的成就、滿足、經驗、快樂等等;
但在病床臨終前,通常不會快樂,即使有錢也沒用,也很少還會想到成就。成功的定義反而是「此生不後悔」「我不後悔當初...」「我很慶幸我的人生有經歷過、體驗過...」
那如果不是生病臨終呢?那通常不會有甚麼特別想法,可能就是普通的睡覺然後辭世。
美籍演員丹佐華盛頓曾說:small minds discuss people, good minds discuss events, great minds discuss ideas.
2019年聽到這句話時,我覺得好像還蠻有道理的。
2022年又聽到這句話時,我覺得滿有趣的。為什麼要去區分不同mind呢?誰不會去聽八卦呢?誰不會去討論國家大事呢?誰又對這個世界沒有宏大的想法呢?
我以為的整天八卦的朋友,搞不好回家是在憂國憂民啊?我以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朋友,下班吃飯可能也在八卦呀。
2024年滑shorts又看到,我又有新的理解,丹佐不是在用行為來區分人的等級,而是在用想法來表現思考的層次,每個人在不同時空環境都會有不同層次的想法。
飾演著名英劇《浴血黑幫》主角的Cillian Murphy,被記者問到最想和20幾歲的自己說甚麼,他的回答是
相信直覺,因為理性是可以被合理化的
即便我的很多想法是透過觀察細節,推測計劃出來的,
但想法起點仍源自於直覺,有時候真的只是第六感,難怪MBTI是INFJ(直覺而非理性)
說到幾年前測的INFJ,我覺得像MBTI、DISC、星座性格等等,都是會隨著人生經歷、重大事件、目前狀態、身處環境等等而有變化,並不是固定的。
曾經的我讀過一本書,他寫的一句話,
這個世界沒有真理,只有你相信什麼
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
凡事沒有絕對。
我希望我的思維跟價值是流動性的。
我期許自己2024下半年依然能繼續接納新的想法、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