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午餐制度的問題出在哪?被唾棄的營養午餐該繼續存在嗎?

營養午餐制度的問題出在哪?被唾棄的營養午餐該繼續存在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營養午餐制度的利與弊?
raw-image
美好的午餐時光,肚子已不知咕嚕幾聲,螢幕上播著熱血的動畫,每個人都專注地看著前方,心情隨著動畫劇情起伏,絲毫不怎麼在意同學把餐桶一一排好,但掀蓋的那刻好像成了某個開關,餘光明顯感受到那整排表情同時垂下,伴隨而來一句又一句的怨聲和各種的不解……

「你都沒裝飯、沒吃午餐欸」

「今天營養午餐看起來好難吃」

「這怎麼聞起來臭臭的」

「又是螢光咖哩,又有三色豆!!!」

「一點都不想吃營養午餐」

學生普遍對營養午餐的想法都是「不好吃、菜色不佳」,造成大部分學生事實上在學校都沒有吃午餐。營養午餐的制度到底對學生來說有實際幫助嗎?

(一)菜單是如何規劃的?

每天盯著營養午餐的菜色,皺著眉頭苦惱,好奇營養午餐的菜單是怎麼設計的……

營養午餐的初衷,是為了滿足學生必備的營養攝取,所以在菜單的設計方面會更取向於營養均衡,根據不同年級做不同安排,達到一餐內所必須攝取的營養素(也就是常見的五大類:穀物、水果、蔬菜、肉魚蛋及奶類)。因此營養午餐的菜色相較起來比外食更健康,也方便學生攝取到全部的營養素,能透過營養午餐的制度來促進健康飲食生活,是一種看似再好不過的政策了。

上圖為擷取「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中學校午餐營養建議量

上圖為擷取「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中學校午餐營養建議量


(二)為什麼沒辦法滿足大部分人的口味?

吃著營養午餐,心裡卻想著麥當勞、外送……

大多數學生不太喜歡吃營養午餐的原因都是「不好吃」,這最大的問題在於「經費」,而經費又反映出營養午餐的「品質」;營養午餐雖然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價格,但普遍都是非常低的,所以也沒辦法強求那麼高品質的午餐。近幾年通貨膨漲愈趨嚴重,在低廉餐費限制下,要兼顧學生健康和營養,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只好間接犧牲掉一些對於口味上的追求,學生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

上圖為學生對於營養午餐的滿意程度。(大部分落在「還可以」的地方,代表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上圖為學生對於營養午餐的滿意程度。(大部分落在「還可以」的地方,代表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又好奇為什麼不把價格提高,讓午餐變得更好吃、更豐富?當初營養午餐制度設計的一大目的,是為了減少家長的經濟壓力,更是為了減緩中低收入等家庭的負擔,因為低廉的費用,讓許多家庭得以因為營養午餐的低價福利,而被照顧;而另一大幫助是,現在社會雙薪家庭越來越多,忙碌的工作生活無暇幫小孩準備午餐,這制度讓家長不必擔心小孩沒有午餐的問題,也方便家長用低價的餐費解決小孩的伙食。


(三)午餐怎麼準備的?

營養午餐的把關怎麼聽起來有點擔心……

為確保食品衛生安全性,食物的來源必須是明確的供應商,且皆有健康標章等。而關於備餐的部分,也會由外包廠商來負責處理營養午餐。在廚房裡廚工皆佩戴口罩、帽子以防止飛沫、毛髮等掉入餐點中。學校也會安排營養師和自願的家長定期到廚房做檢查,確保餐點的品質及衛生。此外,廚工每年會有一次的體檢,確保不會有疾病成為污染食物源的衛生安全問題。

教育部為了保障學生的用餐安全,對於營養午餐也設立了一些限制:

raw-image

但有一大問題是,並不是每一間學校都有設立自己的廚房。在這個少子化的年代,學生人數減少,吃營養午餐的學生可能又更少,要在低價成本上,人數是否達標也是很大的挑戰。因此那些無法達標人數的學校,則會與大校合作,或由中央廚房負責供應該學校營養午餐。


(四)能全面達到營養嗎?

如果食物過敏、吃素或有宗教信仰的限制,營養午餐的菜色能吃什麼……

營養午餐在營養均衡的方面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一定是足夠的,健康的方面也不需有太多的疑慮,但就此忽略了一些少數的學生群,他們沒辦法攝取均衡、足夠的營養。像有些學生有食物過敏問題,菜色中有些食材會誘發其過敏反應,那這樣是不是就沒辦法取得食物的營養素,自然而然營養午餐對他們來說,就沒辦法達成那樣的均衡飲食。

因為有素食團膳的存在,許多人都認為營養午餐有做好完善的規劃,對素食者來說是友善的,卻因此忽略掉素食者其實分很多種類型。例如純素及蛋奶素的學生對於能吃的東西來說就有非常大的不同,如果依照純素來設計菜單,吃蛋奶素的同學會抱怨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相反地如果依照吃蛋奶素的同學設計菜單,吃純素的同學就更無法吃得營養、均衡。

宗教信仰也是另一大因素,通常營養午餐一天的菜色包含的肉類通常只有一種。比如我們常吃的豬肉是伊斯蘭教所禁止的,那穆斯林的學生該怎麼攝取肉類的營養也是需要再討論的。


(五):學生的真實觀點?

學生的真實想法卻出乎意料…...

既然營養午餐有那麼多的問題,那麼這個制度還適合繼續執行嗎?營養午餐既然有諸多疑慮及學生對於營養午餐的滿意度,乍看之下營養午餐的政策似乎不是最貼近學生想法的選擇。

但結果卻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上圖為營養午餐對學生來說有無實際幫助的統計

上圖為營養午餐對學生來說有無實際幫助的統計

對於學生來說,營養午餐的幫助絕對是不可忽視的。其實學生大部分對營養午餐是給予認可的,不只是經濟能力較低的低收入戶家庭或無法準備午餐的雙薪家庭,他們都這麼認為的。畢竟營養午餐的制度實施有一段時間了,如果突然取消供給營養午餐,不管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多少都會受其影響。

所以說,營養午餐的價值還是不可否定的。


(六):或許,營養午餐?

上述提到許多營養午餐的問題及對它的疑慮,究竟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針對過敏問題:

對於可能出現過敏原的菜色是無法避免的,每位學生過敏的食物類型都不盡相同。校方只能盡量發問卷調查,在數據統計中選擇較少人過敏的食材,常更新菜單、不重複同樣的菜色也能讓因過敏而無法攝取足夠營養的學生不會時常因為某道菜的關係無法吃得營養均衡。


針對素食者問題:

即使學校提前統計學生吃素的種類,還是會有極少數的例外存在。因為經費的關係也不可能為每一類型的素食者設計不同的餐點,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應該是為多數同學設計,再請其他無法符合需求的吃素學生自備營養午餐,校方可以把原本的營養午餐錢補助給該學生的家庭,讓學生吃得營養又不造成其太大的經濟壓力。


針對宗教信仰限制問題:

大多數學校有提供素食的營養午餐,對於吃素的學生來說很重要,不過許多學校的素食團膳是需要提前登記的,如果是因宗教信仰不能吃某類肉食,在當天只能選擇去吃素食,但若因為需要提前登記素食餐點,可能造成無法吃正常營養午餐時也無法選擇素食營養午餐。


針對口味不合問題:

因為廚工上班時間及人數的關係,要完成每天中午全校的餐量已經很不容易了,沒有更大的餘力在口味上。不過,味道差導致的食物浪費,因為一餐而造成多大量的廚餘,更是營養午餐的一大不可忽視的難關。


關於營養午餐,學校該做的是更用心傾聽每位學生的意見,在學校和學生兩方的溝通下讓營養午餐的菜單變得越來越少學生討厭的菜色。每個學校的狀況不同,沒有標準的解決方案,所以更看重的是學生怎麽傳達意見給學校及營養師。雖然營養午餐的制度可能沒辦法照顧全體學生,但對學生來說已經幫助很多。

真正地了解營養午餐,才能知道它運作的困難。

沒有政策是完美的,比起無謂的抱怨,它的價值更是我們應該關注的,或許是方便性,或許是家長的放心。它並不是那麼符合所有人的胃口,但帶來價值的同時,也需要一些的包容與理解。



自介

四位不知道因為什麼緣分,莫名湊在一起的亮孩: 朱晏祺、盧岢歆、鍾沐妘、朱雁迪......

就是一個看似平平淡淡的組合,沒有什麼爭吵,

一點一點往目標邁進,相信一步一步緩慢前行,也能到達最終目的地。










avatar-img
亮孩的沙龍
63會員
2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亮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朵嫣紅的玫瑰綻放,在2000年4月20日高樹國中的男廁地板。 葉永誌的性別氣質陰柔,因此在校園總是受到言語及肢體霸凌。像是在廁所強行脫他褲子驗證他是否為男生,又或者被嘲笑為娘娘腔。這天,他為避免在下課時間去廁所遭受霸凌,匆忙在下課前5分鐘獨自前往廁所,不料地板濕滑重心失衡,他的頭部重重地撞擊在
「喀嚓」,一切疑問被定格在了此刻,夢想與疑問在腦海中旋轉,化為了一片片碎片。再次拾起夢想,是否能夠成功?一味追逐夢想,又是否能夠安家立業?午後夕陽灑在凌亂的試卷上,卻無法照亮我們迷茫的未來。 於是我們拿起手機,忘卻現實,沉淪在沒有壓力的世界中;然而再抬起頭,才發現早被現實的壓力包圍.....
還記得小時候對著父母大聲說出的夢想嗎?還記得那晚面對自己的興趣與課業的抉擇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主意?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 透過實際上街訪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暸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也領悟到如何面對轉變的調適以及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引文 在台灣,青少年的學習壓力是長期受到忽視的議題。兒福聯盟2023年臺灣國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學生的壓力程度達嚴重以上共12.2%(嚴重:7.7%、極為嚴重:4.5%),高中生的壓力程度達嚴重以上(16.0%)更是將近國中生(8.2%)的兩倍。而在兒盟的調查中,有64.7%的國高中生表示他
你心中的濃霧被陽光穿透了嗎? 「你未來想讀什麼科系?」,看著一張張接到手中的傳單,標題的粗體字清晰地影印在紙上,每一個字都是如此明瞭,湊在一起卻讓人迷惘,答案彷彿被朦朧的隱藏在霧裡......
到底為甚麼即使我們已經對學校的策略煩悶不已了,校園霸凌還是這麼普遍? 到最終,即使學校已經試著用那煩悶無效的問卷解決這個問題,反霸凌的關鍵其實藏在校園中的每一個人。
 一朵嫣紅的玫瑰綻放,在2000年4月20日高樹國中的男廁地板。 葉永誌的性別氣質陰柔,因此在校園總是受到言語及肢體霸凌。像是在廁所強行脫他褲子驗證他是否為男生,又或者被嘲笑為娘娘腔。這天,他為避免在下課時間去廁所遭受霸凌,匆忙在下課前5分鐘獨自前往廁所,不料地板濕滑重心失衡,他的頭部重重地撞擊在
「喀嚓」,一切疑問被定格在了此刻,夢想與疑問在腦海中旋轉,化為了一片片碎片。再次拾起夢想,是否能夠成功?一味追逐夢想,又是否能夠安家立業?午後夕陽灑在凌亂的試卷上,卻無法照亮我們迷茫的未來。 於是我們拿起手機,忘卻現實,沉淪在沒有壓力的世界中;然而再抬起頭,才發現早被現實的壓力包圍.....
還記得小時候對著父母大聲說出的夢想嗎?還記得那晚面對自己的興趣與課業的抉擇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改變了主意?又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著他們尋找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 透過實際上街訪問不同身份背景的人們,暸解他們選擇背後的原因,也領悟到如何面對轉變的調適以及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
引文 在台灣,青少年的學習壓力是長期受到忽視的議題。兒福聯盟2023年臺灣國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學生的壓力程度達嚴重以上共12.2%(嚴重:7.7%、極為嚴重:4.5%),高中生的壓力程度達嚴重以上(16.0%)更是將近國中生(8.2%)的兩倍。而在兒盟的調查中,有64.7%的國高中生表示他
你心中的濃霧被陽光穿透了嗎? 「你未來想讀什麼科系?」,看著一張張接到手中的傳單,標題的粗體字清晰地影印在紙上,每一個字都是如此明瞭,湊在一起卻讓人迷惘,答案彷彿被朦朧的隱藏在霧裡......
到底為甚麼即使我們已經對學校的策略煩悶不已了,校園霸凌還是這麼普遍? 到最終,即使學校已經試著用那煩悶無效的問卷解決這個問題,反霸凌的關鍵其實藏在校園中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