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2.出生是傷害嗎?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厭世時代的生命哲學|2.出生是傷害嗎?


📖文獻筆記

2.出生是傷害嗎?

■ 伊底帕斯王

「最好是不要出生,其次則是早早回到來處」的思維,可以說在古希臘知識圈的一種時代精神。

這個思想跨越古希臘世界,影響後世所及的另一個例子,可以看看收錄於《舊約聖經》的《傳道書》。《舊約聖經》是歷經長久歲月編纂而成的文章合集,其中的《傳道書》描述人生的真實而被視作「智慧文學」深受喜愛。《傳道書》處處可見珠璣智慧,如「太陽依舊升起」、「陽光之下沒有新鮮事」等經典語句。一般認為應該是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前四世紀左右完成。

《傳道書》的開頭是這麼寫的——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根據舊約聖經翻譯委員會版《舊約聖經》的註釋,「虛空」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既無目的也無意義」,而且人類的存在與作為也「沒有任何特殊的意義」,而最極致的表現是「虛空的虛空」。

傳道者又說:「我見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這句話意指在人間所發生的一切都是虛無,且毫無意義。為了確認真實,我們學習大量知識,但傳道者說這也都是虛無的事情。即使賺取金錢,試著體會一切歡樂之事,依然一切落到虛無。「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傳道者這些獨白,就和《浮士德》一開始老浮士德博士的感歎異曲同工。

不論是人或其他動物,一旦死去,都回歸同樣的地方,「都歸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

傳道者接著又說:

因此我讚歎那早已死的死人,勝過那還活著的活人。並且我以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見過日光之下惡事的,比這兩等人更強。

比起那些活著或是已經死去的人們,還沒有出生的人們更幸福,因為沒有來到這個被虛空支配的世界才是最幸福的一件事——這裡很明確地表現出「寧可未出生」的否定出生思想。


■ 對世界與人生的詛咒

蕭沆在二十二歲時出版的第一篇作品《在絕望之巔》,其中談到了自殺。也就是說,他所讚賞的人是「在任何時刻都能成為瘋子的人,以及在任何時刻都能自殺的人」。積極體驗生命,持肯定態度的人值得尊敬,但也僅限於此。如果進一步探究蕭沆是否支持自殺的選擇,他的答案是否定的。蕭沆的理由是:「為什麼我不自殺呢?我對活著與死亡抱著相同程度的厭惡。」也就是雖然沒出生比較好,但尋死並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不過,蕭沆在快六十歲之際曾經在地中海的伊比薩島海岸試圖自我了斷。藤本拓也曾經深入考察這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蕭沆雖然打算自殺,但最後並未縱身跳入大海,而是在那裡逗留數個小時,最後進入一個認為一切都是「非現實」的世界觀。蕭沆寫下:「在太陽昇起前,這片美麗的景色、路旁茂盛的龍舌蘭、海浪的聲音還有天空,所有的一切都讓我覺得十分美麗,而且都沒有在我的計畫當中,一切都令我覺得自己操之過急。如果這一切都是虛幻,那麼我想這風景也是。」換句話說,因為一切都是虛幻,所以不論是生、是死也都不真實,藤本闡述:「沒有必要刻意去嘗試自殺,蕭沆的自殺念頭也就消失了。也就是說,透過認識『虛幻』的方法,成功地『克服死亡』。」

這個時期的蕭沆原本認為自殺才是對抗出生到人世唯一的解決方法,但他嘗試實踐時,世界以呈現美麗的方式拒絕了他,將他帶回生命的領域,這個近似悟道的過程,強制他放棄了否定出生和自殺有關的觀念,意識到一切都是虛幻,並讓他再次和自殺保持距離。蕭沆之後的思想接近佛教,但他並未選擇走上佛教,晚年因為阿茲海默症而過世。

由於否定出生與自殺的關係十分重要,因此我想在這裡再稍微補充說明一下。有人認為對於有自殺念頭的人而言,「寧可沒出生」的思想無異於毒蛇猛獸。因為他們認為否定出生的思想是在否定自我存在,是在對把自己逼迫到產生尋死念頭的人施以致命的最後一擊。

其實仔細思考就能夠明白,「寧可沒出生」與「不如一死了之」這兩者的想法其實截然不同。「寧可沒出生」的想法,此時此刻的我無法付諸實行,因為我已經出生了,所以不可能抹滅一切;然而,「不如一死了之」的想法,此時此刻可以實踐,有可能透過自殺完成。換句話說,透過自殺可以肯定的是「不如一死了之」的想法,並不是「寧可沒出生」的想法。我們一定要理解這個邏輯。悲歎「寧可沒出生」而選擇自殺,在哲學上是錯誤的行為。

也就是說,「寧可沒出生」的吶喊,和「不如一死了之」的吶喊,性質完全不同,說的更直接一點,「寧可沒出生」的思維,並不包括「不如一死了之」的念頭。當然,有可能因為「寧可沒出生」的思維,萌生「不如一死了之」的意念。但是,不能因此說前者包含了後者。所謂「寧可沒出生」是雖然置身於生存的狀態,卻逼迫自己陷入「自始不曾出生」這種不可能實現的情境。這是讓自己處於生存狀態,卻徹底否定自己的誕生。如果這種情感發展成類似梅菲斯特的思維方向,將變成極端反存在,否定的不僅是自己,而是世上一切事物的誕生。

當人們說「寧可沒出生」時,這句話的背後通常隱含著社會矛盾、歧視或壓搾等,使當事人受到折磨痛苦的問題。因此,有人認為當務之急是先解決這些社會問題,而不是單純消弭「寧可沒出生」的思想。當然這是相當重要的觀點。然而,我們也必須認識這個觀點的侷限性,因為「寧可沒出生」不僅僅是一種反應社會問題的怨念,而是更深層的情感。不論是否承受充滿歧視的社會的壓迫,「沒出生不是比較好嗎?」的想法都可能發生,我們已經看到站在這個世俗社會頂端的偉大學者甚至國王都曾發出這樣的感歎。


📝閱讀心得

這本書或許對一般人來說沉重,不過對我而言,有人走在前面讓我感到並不孤單,書中很重要的區分兩種想法:「寧可沒出生」與「不如一死了之」:

「寧可沒出生」與「不如一死了之」這兩者的想法其實截然不同。「寧可沒出生」的想法,此時此刻的我無法付諸實行,因為我已經出生了,所以不可能抹滅一切;然而,「不如一死了之」的想法,此時此刻可以實踐,有可能透過自殺完成。換句話說,透過自殺可以肯定的是「不如一死了之」的想法,並不是「寧可沒出生」的想法。我們一定要理解這個邏輯。悲歎「寧可沒出生」而選擇自殺,在哲學上是錯誤的行為。

也就是說,「寧可沒出生」的吶喊,和「不如一死了之」的吶喊,性質完全不同,說的更直接一點,「寧可沒出生」的思維,並不包括「不如一死了之」的念頭。當然,有可能因為「寧可沒出生」的思維,萌生「不如一死了之」的意念。但是,不能因此說前者包含了後者。

「寧可沒出生」的思想被歸類為「反出生主義」:

「寧可沒出生」的思想,廣泛地被歸類為「反出生主義」。反出生主義,即否定人類的出生或人類生育下一代的思想,主張人類降臨於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種錯誤,因此我們不應該孕育更多的生命。反出生主義包含多種類型,無法用簡單的一句話概括。

比較有趣的是獨身主義的宗教,基本上是反出生主義的,更進一步,對性產生罪惡感是否也是某種程度的反出生,認為出生是罪惡呢?


另外《舊約聖經》中也有佛教斷滅見的思想:

《傳道書》的開頭是這麼寫的——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根據舊約聖經翻譯委員會版《舊約聖經》的註釋,「虛空」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既無目的也無意義」,而且人類的存在與作為也「沒有任何特殊的意義」,而最極致的表現是「虛空的虛空」。

我認為佛法發展到中觀思想,已經有點像在斷滅見上建立一絲緣起,於勝義諦中無,於世俗諦中有:

對龍樹而言,業沒有真實的實體,因爲沒有自性存在;然而,業確實會顯現,它是一種顯現的現象,在那種程度上業是真實的,它存在。做這樣的區分似乎有些迂腐,但是這對空性學派的思想相當關鍵。—《業的力量:與死亡的恐懼共處》

這種「『虛空』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既無目的也無意義』,而且人類的存在與作為也『沒有任何特殊的意義』,而最極致的表現是『虛空的虛空』。」回到了「存在焦慮」:

存在焦慮是當我們面對「存在的事實」——死亡、自由、選擇、孤獨以及無意義時的結果。—《諮商與心理治療》CH6 存在主義治療

但正是這種無意義、無自性,給了認知行為治療空間,也就是「重新詮釋(reframing)」。不過從究竟層面則會知道一切意義皆是被「賦予」而感到荒謬,這來到了卡繆:

真正嚴肅的哲學議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判斷生命值不值得活,就等於答覆哲學最基礎的問題。至於其他的,世界是不是有三維空間、精神思維分九種或十二種,都是次要的。那些都是不重要的,必須先回答首要的問題。—《薛西弗斯的神話》

不過本書指出:

透過自殺可以肯定的是「不如一死了之」的想法,並不是「寧可沒出生」的想法。我們一定要理解這個邏輯。悲歎「寧可沒出生」而選擇自殺,在哲學上是錯誤的行為。當然,有可能因為「寧可沒出生」的思維,萌生「不如一死了之」的意念。但是,不能因此說前者包含了後者。


此書將反出生主義分得更細:

本書在反出生主義範疇中,把否定自己出生的思想稱為「否定出生」;把否定生育下一代的思想稱為「否定生育」。這兩者原本就有密切的關聯性,但我打算在本書將討論重點放在前者的「否定出生」思想,也就是「寧可沒出生」的想法。

「否定生育」讓我想到《蠢蛋進化論》電影描述「21世紀的期望導致了最聰明的人類選擇不生育,而最愚蠢的人類大量生殖(劣生學),導致了人類逐漸變得愚蠢」。

我認為「已出生」已是既定事實,則「否定自己出生」沒有任何解方,唯有探討「是否生育下一代」與「此生如何自處」才是務實的。

但我個人也是認同「否定出生」的,這也確實會影響決定「否定生育」,就如網上流傳的「如果孩子的出生,是為了繼承自己的勞碌、恐慌、貧窮,那麼不生也是一種善良」。

75會員
347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閱讀|最近比較煩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閱讀|無聊心理學(上)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閱讀|無聊心理學(下)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閱讀|真正的快樂處方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閱讀|焦慮世代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閱讀|焦慮的修復練習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閱讀碎片|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水島廣子▮Why I pick this book 身為INFJ,對任何事情都能有共感力,時而為太多內心戲而自憫,時而豁然的什麼都可以拋之雲外,載浮載沉的心,很需要一些心靈說明書作為向前的指引,剛好樂天Kobo電子書城有這本,馬上下載來看看。 ▮Intro 【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 作者
Thumbnail
avatar
Chérie ☻
2024-04-14
閱讀分享|《大人學做選擇》退休真的有必要嗎?退休真的必要嗎?或許你可以有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avatar
可口的麵包
2024-02-16
|閱讀的七個不要:停止消耗價值的方法📃|相信眾多的朋友閱讀的時候是為了得到知識、資訊跟啟發性的建議和思考,但是各位有經歷所謂「讀書低潮期」:就是失去了閱讀的興趣和動力,變得好像是為讀而讀,非法完整的吸收書中的內容,更無法持續保持閱讀的探索之旅呢?可能我們都是犯了閱讀七大不要,導致你失去精神心靈跟行動力的元兇
Thumbnail
avatar
獨書先生
2023-12-02
|閱讀日常|不要讓時間成為你運動的障礙 北京這兩天的天氣不太穩定,前幾天突然出現的零下溫度跟這幾天又突然回溫到舒適的零上6度,有時候不知道這到底算是秋天還是冬天,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對我來說這都是極為舒適,每天早上都會帶著點兒在樓下社區裡的小公園小跑步幾圈之後,再開始散步。 點兒從小就跟著老吳出門跑步,已經習慣的乖乖地跟在身邊,
Thumbnail
avatar
台灣太太在北京
2023-11-22
閱讀心得 #39 -《叫你不要創作的,不是對你好的》|創作就像生活一樣,不會停下來,也不該停下來對於盧建彰導演的印象,是他那觸動人心的口吻,與溫暖人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前幾年的一個廣告作品,是關於人生的22K。
Thumbnail
avatar
Thomas Tang
2023-10-20
不要去預設閱讀一本書的立場|《向晚的飛行》閱讀海倫.麥克唐納的新作《#向晚的飛行 》就如同她所提到的珍奇櫃一般,一開始以為全數都是動物的自然書寫,想不到也融合了植物、極地探險、家族回憶、甚至是「人」的故事——難民與知名探險家。這種多元的集合讓你意識到,海倫並不試圖將人與自然劃分開來,而是重新透過她的雙眼觀看世界。
Thumbnail
avatar
畫說有一天|閱讀.文學.你我的故事
2023-09-23
閱讀心得-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 | 我們都是堅強而溫柔的人你覺得自己是容易情緒化的人嗎?有沒有曾經在發過脾氣之後卻感到後悔的經驗?或是一直努力的控制情緒,總是避免在工作場合、在人們面前表現情緒,希望當個「成熟」的人?
Thumbnail
avatar
采采說書
2022-10-24
閱讀心得: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EQ高不代表沒有情緒過年的時候,長輩總是問你這、問你那,問你薪水多少,問你要結婚了沒,雖然覺得煩躁,但又要顧及輩份倫理,你只好把情緒壓抑著,面帶微笑的回應。情緒越積越多,來不及消化的狀態下,你可能就會開始生氣:「到底關你們什麼事!」「為什麼一直問我!」因而產生止不住的情緒化思考。
Thumbnail
avatar
ZIQI
2022-08-22
閱讀分享|刻意練習-如何做到原本做不到的事什麼是恆定性 我們人類的身體喜歡恆定性,也就是會想一直維持在一個狀態上,因為那樣最好掌控,如果身體不斷在改變,身體就得不斷找出新的方法,來想辦法使現在的狀況能回到恆定性,這就是所謂的恆定性。 倫敦計程車司機 書中提到,倫敦的計程車司機非常厲害,因為倫敦的城市道路之複雜,導致要成......
avatar
炙式化
2021-07-08
閱讀|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 看完這本書,真真切切理解自己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生活的原因,雖然有些晚,但願不太遲,總比不明不白或是垂垂老矣時領悟的好。倘若八十歲是終點,我還有好多的鐘點可以努力,來建構自己想要的生活,之於我,那便是成功。
Thumbnail
avatar
曾箏
2018-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