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故事是一棵樹,那它的核心概念就是種子,隨著創作者的用心培養而不斷茁壯;情節架構則為枝幹,支撐起整篇故事,乘載所有的想法和概念。最後則會結出一顆,驚豔、無比甜美的果實,帶給觀眾啟發或反思。
每個人的創作經驗不同,但我的經驗以及許多作家會採用這種方法完成一個故事。說是完成似乎也沒那麼準確,更像是某天在生活的角落看見了一株發芽的小草,於是你決定將它帶回家細心照料,最後開成了一朵美麗的花。
面對一件事物,人們總是試圖理性地詮釋或闡述,但在我們開始解釋或說明之前的那一刻,才是我們最有靈性的時候。 偉大的藝術是否會誕生,往往是那一瞬間就決定好了。 by George Saunders
有些人,包括我自己會犯的毛病便是太想掌控這篇故事,想把每個情節都規劃好,讓角色的行為照著自己想像的走,而不是故事希冀的,這就像是將樹苗關在一個箱子中,它永遠只能長成那麼大。
沒必要掌控故事中的所有決策,故事擁有自己的意志,如果你相信這點,那麼故事就有可能超出你對它的預想,成為它最好的模樣。
而我們既然身為一個好的農夫,要做的便是去除雜草,將不必要的橋段刪減。我聽過一個很棒的講法,一則好的故事需要的不是加法,而是最極致的減法。嘗試去檢視每一個段落甚至文字,詢問它這段能為故事帶來甚麼?如果得不到好的答案,那麼我們就將它拔除。
透過這種方式將故事不斷增生和刪減,故事便會開始產生變化,起初不帶有任何的目的,很微小,但一旦某些情節串連在一起,你就會出現:「嗯,也許這個角色應該更有人情味一點;他應該做出什麼抉擇,諸如此類的感受。」
故事裡各種事物的變化,就是故事對於自身情節的反應;故事內的邏輯架構,是它對於自身的規範;各個元素之間的關係,則是故事進行的方式。透過這些互動,這些故事得以呈現它的自我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