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最簡潔的詮釋,就是某一首音樂的旋律,即時讓人想起某地域的風土人情、特殊的地貌山色以及該地人和物的味道。
樂曲《Lawrence of Arabia》就是濃濃的阿拉伯風沙大漠之情。
Maurice Jarrre 在十六歲前對音樂完全一無所知,誰也想像不到他居然成為世界知名的電影配樂巨匠。
他的音樂興趣源於父親的『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唱片,當時他深受一位樂團指揮家好友 Charles Munch 的影響,儘管已過了學習樂器的黃金年齡,他還是進入巴黎音樂學府 Paris Conservatoire 主修敲擊樂,亦修讀民族音樂(俄羅斯、日本、南美、印度及阿拉伯)和電子合成樂兩個科目。
因著這些學科的底子,日後卻成為他一舉成名的基本條件,畢業後他進入電影行業東拉西扯的譜寫一些樂曲,1962 年英國大導演 David Lean大衛連, 執導 Lawrence Of Arabia 港譯「沙漠梟雄」,台譯「阿拉伯的勞倫斯」電影, Benjamin Britten 和 Aram Khachaturian 兩位樂師負責配樂,Maurice Jarre 亦剛好參與協助拉拉雜雜的工作。
然而配樂進行得並不順利,兩位音樂人都因檔期不合而先後退出,最後只剩下兩個月時間,Maruice 亦只隨意編了一些音樂大綱,首映迫在眉睫,大衛連在無法可施之下卻聽到這些大綱的內容,他馬上隸著 Maruice「我就是需要這些調子」。
就在短短四個星期內,Maurice Jarre 首次創作了極具民族風味的電影配樂,並贏得了第一座奧斯卡最佳電影音樂獎,當時 Maurice Jarre 還不知道這個獎項的含意呢!
「電影 Lawrence of Arabia」 主題曲面世之後,不但在奧斯卡盛典上光芒萬丈,更成為純音樂世界 (Instrumental History) 爭相演奏之經典名曲。
以下的樂團是對電影《Lawrence of Arabia》主題曲最精彩的詮釋,除了浩瀚的阿拉伯荒漠世界,還有大不列顛帝國涉身其中的軍事政治角力,表達軍力的音樂最合宜的當然是「軍樂」,BBC Concert Orchestra 只用了 4分 15秒的音樂去闡述整個故事,很精彩的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