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休假日,和姐姐在咖啡廳聊近況後,偶然興致一起,就決定去看近期話題性高的電影:《腦筋急轉彎2》。查了一下影廳播映的時間,15:45,只剩10分鐘。我們到電影院,買了票卷後就急忙走進影廳,坐下沒到1分鐘,電影就開始了。
一切都是來得那麼突然,卻讓人覺得時機恰到好處。
以下,就分享我的觀影心得。
剛滿13歲的萊莉踏入青春期,出現了四種新的情緒:阿焦、阿廢、阿慕、阿羞;原本的班底加上新的情緒,碰撞後出現無法預期的變化。究竟情緒們是否可以好好共存?萊莉的成長之路又會出現怎樣的轉變呢?
這次電影裡出現的情緒,是焦慮、羨慕、尷尬、倦怠,也是更為複雜的情緒,但基本的情緒就沒有作用了嗎?
阿焦在故事開頭,就做出了兩件看似不好的事:拔掉萊莉的「自我意識(信念)」,還把基本情緒都關起來。那,這代表複雜的情緒是壞的嗎?
其實,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
追根究底,情緒,是一種大腦的保護機制,每種情緒都有存在的必要性。
羨慕,讓我們產生渴望,渴望形塑動機,動機促成行動,行動帶來變化。
尷尬,讓我們得以察言觀色,停止會造成他人反感與不適的行為與言語。
倦怠,讓身體與大腦得以休息,還可以表示出對於環境與事物的反諷。
而這次電影的重要角色——阿焦,代表的情緒是焦慮。焦慮的感覺,雖然會讓我們往不好的方向去思考,卻也是打破固有現狀的一個契機。「是不是該做點什麼」、「再這樣下去不行,得要採取行動」,諸如此類的想法因應焦慮而生,而行動就會緊跟其後,所處的境況便出現變化。
但過度的焦慮就會變成龐大的壓力,對身體與精神造成劇烈的影響。電影裡,阿焦所做的每件事,其本意都是想要保護萊莉,可如同觀眾看到的,反而把萊莉逼入絕境。
這時,又回到了基本情緒的作用。悲傷,能讓人宣洩說不出的難受,多少釋放掉壓力;快樂,能讓人產生滿足的幸福感,讓視野變開闊。這些都能稀釋焦慮帶來的影響。
所以回到最開始的問題,不論是基本情緒或複雜情緒,都能發揮重要的作用,且彼此牽扯(合作或對立);但這不代表它們有好壞之分,相反的,情緒沒有對錯,而是我們所採取的行動,才有對與錯的差別。
情緒無法決定我們的本質,這是我看完電影後,第二個心得。
很多時候,當情緒上來時,我們會做出自己都想像不到的事;等情緒退潮後,可能就會產生自我厭惡,覺得自己實在太差勁了。
舉個例子,課堂上鬧哄哄的,學生沒辦法專心聽課,都在聊天,老師勸導無效,開始破口大罵,或是哽噎失措;等事後再回想時,就開始責怪自己,怎麼會突然情緒失控?怎麼在學生面前無法展現專業的態度?自己真的太無能了。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覺得不是。
當阿焦失控,繞著控制台不斷轉圈,試著補救自己犯下的錯誤時,樂樂安撫說:「你不能決定萊莉是什麼樣的人。」
的確,我們都有情緒,但情緒無法決定我們將成為什麼樣子。和情緒成為朋友,卻可以不受它們左右,我們才能從穩定與寧靜中,看到自己的真實樣貌。
電影中,有兩個地方讓我忍不住落淚。
第一個,是因應焦慮而產生的自我信念:「我不夠優秀。」、「I'm not good enough.」
第二個,是最後情緒們一起擁抱全新的自我信念,各種好的、不好的信念交織在一起,成為一個真實又純粹的的萊莉。
長大成人的階段,可能就像樂樂說的:「我不知道該如何停止焦慮,或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隨著年齡增長,快樂變得越來越少。」
我們勢必得面對許多從來沒有遇過的狀況,產生很多複雜的情緒,質疑自己的心聲會不斷出現,同時還得打起精神繼續過好每一天。
失敗的時候、犯錯的時候、失戀的時候、和朋友吵架的時候、被上司責罵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產生「自己不夠好」的想法,就會變得既痛苦又難受。
而如果想要掙脫這種束縛,就是接受並喜歡自己的所有樣子,好的壞的都是。
承認自己不夠完美,也無法做到十全十美;接受自己的所有瑕疵,畢竟人無完人;喜歡自己的全部樣貌,因為那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以前的我,很常陷入自我質疑的漩渦中,即使是現在,「我不夠好」的心聲偶爾也會出現;但,我已經能開始愛自己的每個樣貌。
因為不論是哪個我,都是最真實的我啊!
很高興能看到這部電影,雖然和姐姐交流心得後,又發現只有我看到哭~🤣
之前的海賊王、灌籃高手、排球少年的電影,我都有被戳到淚點,反而是跟我一起看的人都一副很淡定的樣子。
回家的路上,我們還繼續討論編出了第三集的劇本:萊莉18歲,大腦已趨漸成熟,發展出與情緒相對應的理智系統。站在生涯的轉捩點,情緒與理智展開一場拉鋸戰:究竟是夢想還是前途?到底怎樣做對萊莉最好?
結局大概是,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點吧!畢竟都是真心為萊莉著想啊!
滿推薦闔家觀賞的,是一部很有教育意義與啟發性的作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