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篇文章的現在,老實說我是振奮而憂慮的:能夠為自己非常喜歡的樂團寫一篇文章,使我格外振奮;但正因如此,我也為是否能將我對他們的喜愛之情傳遞給各位讀者而感到憂慮。
選定了要從‘Come as You Are’這首歌入手,是因為看了一次草東與安溥對這首歌的一次cover,讓我深深的被觸動;這個後面再說。然而,當我在閱聽了許多人的cover版本後,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人所表現出來的聲音質感、情緒與這首歌本身對不起來。這並不表示這些版本表現得不好;事實上,有許多人的呈現,在表演技巧上,是非常美的。但這首歌所描繪的情境,就我所理解,並沒有多美、甚至可以說是頹喪狼狽的。
能夠想像Kurt Cobain是個極度敏感的人。在正開始擁有社交能力、培養自信心的八歲之齡,父母的離異讓他感到羞愧、感到自己是孩子中的「異類」。他想要普通,但事與願違,他只得藉著物質來麻痺自己。酒精與大麻是個開始,在1989年Nirvana第一張專輯 “Bleach” 後,或許是因為承受了成名後的巨大壓力,Cobain開始使用海洛因。‘Come as You Are’也很直白的講述著這件事。
Nirvana一詞之概念來自佛教,及「涅槃」,同時也有「熄滅」與「解脫」之義。在佛教興起時,「眾生皆苦」為印度沙門主義所引領之多數修行人的共通認知;而眾修行人也因此在這樣的認知下,嘗試尋找「離苦得樂」之法;然而釋迦摩尼發現,就算進行了這些修行,生命依然會在命終之後再度出生,如是循環無有盡頭。只有透過修行將煩惱與無明斷除、「熄滅」生命之火,才得以從煩惱的囚籠中「解脫」。
或許這也是Cobain最想要的吧:將一切斬斷、不受後有。他對世界有太多憤怒:對父母的憤怒、對親戚的憤怒、對同學的憤怒、對主流社會的憤怒,以及對自己的憤怒。而Cobain便試圖用更強烈的刺激來平息這股憤怒,例如藥物與酒精。
Cobain的歌詞總是零碎的:前言不搭後語,時常缺乏明確的脈絡與邏輯。這樣令人費解的內容或許才是對用藥與酒後精神狀態的展現;也唯有這樣的精神狀態,才能如此自然的譜出這樣的詞曲。比起歌詞,我更在意的是聲音的呈現。同一張專輯 “Never mind” 中的第一首歌 ‘Smells Like Teen Spirit’,給我的第一個感覺,是「燥熱」;以及因吉他失真與Cobain的嗓音所產生近似於「粉塵」的意象。而 ‘Come as You Are’ 帶給我的則是種「水」的意象,或是某種恍惚的意識與感官體驗,感覺眼前所及事物的輪廓都像水光般柔軟而波動著。
海洛因Heroin一詞來自德文heroisch英雄,指服用後產生的欣快感,會讓人有種英雄般的感覺。或許就像歌詞所寫的:
“Come as you are, as you were, as I want you to be. As a friend, as an old enemy.”
你希望他如你所想的到來;他既是你的老朋友,也是你的死對頭。佛教中所希望從中涅槃之苦,並非僅僅是直接造成傷害的痛苦,更是得而復失的痛苦,一如海洛因戒斷症狀與生理耐受性,讓你在極度高亢與極度痛苦間來回奔走。
草東與安溥的翻唱,是緩慢、沉重而深沉的;同樣帶著如水一般的質感,卻像是要將你往更深的深淵中拖去。我想這個版本,更像是Cobain在面對自卑、憂鬱、憤怒時,心中所發出的聲音吧。
圖源: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