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Marc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關於一個不懂咖啡的人認識一位對咖啡非常執著的人。


Le Marc位於台北市信義區嘉興街179號。

大概是2016年左右認識馬克的,當時正開始我到處趴趴走蒐集資料的日子。同事在吳興街拜訪店家,找尋願意參與社區工作的店家,於是拜訪到馬克的店,當時馬克的店開在法治公園附近。透過一些工作的互動,我也常到該店喝咖啡,收穫頗豐。


我完全不懂咖啡,到現在還是不懂,但我知道專注的人做出來的東西絕對不會差。每次去店裡,馬克從熱心跟我解釋品嚐咖啡的門道然後我說我其實喝不出來,到後來只問我冰的熱的,然後就給我一杯咖啡,偶爾補一句「今天沖咖啡應該溫度要高一點」。就個人觀察,我想他沒有因為我的不受教改變他對每一杯咖啡的執著。

我去喝咖啡的原因,除了要補充咖啡因之外,重要的是休息跟碎念。工作總會累積一些壓力,我就到店裡,跟馬克天南地北的聊,由於去的時間大多是下午,沒有其他客人時,咖啡廳頓時被我的話題聊出中年男子海產攤的氛圍。但馬克還是包容著。

2019年前後,馬克的店換到嘉興街。位置其實不太好找,但我看來的客人應該八成都是熟客,似乎也沒差。重要的是那種氛圍還在,你可以自在的坐著,喝著一個專注於咖啡的人製作的咖啡,放鬆心情。


馬克到現在還是持續的、專注的泡著咖啡,有興趣的可以去品嚐。





avatar-img
212會員
152內容數
走走看看,有什麼在地的小故事就記錄一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漫步筆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我來說實在太新奇了,所以最近只要看到就停下來拍拍照紀錄一下。
之前記錄到四萬塊換一塊的相關報導,翻了一下花蓮縣鄉土史料(頁104-105),當時這題也在各鄉訪問的問題中,在此摘錄一下吉安鄉的紀錄。
跟店長認識大約是在2020年,當時工作是在桃園龜山跑社區。那時店長還沒開店,在一家精釀啤酒廠工作。最近看到他開了自己的店,恭喜之餘,也紀錄一下。
從網路上得知,花蓮的種畜繁殖場有水牛(目的主要為保種),但這畢竟在人家園區內,要去看也是不容易。因此,作為一個沒太多見識的俗人,路邊看到牛總是要停下來跟牛對看一下。
之前跟同事聊天,我說鳳林其實是很好的居住地方,景色好而且幾乎沒有大型天災。同事說,當然阿,人家慢城耶。當時對這名詞沒什麼理解,最近看到他們舉辦蝸牛賽跑活動,感到有趣之餘,也紀錄一下鳳林的一些小事。
吉安鄉曾經出過一些小冊子,以下是2015年版的《魅力吉安 樂活之鄉》,內頁有吉安的一些旅遊點。有興趣到吉安旅行者,或許可以去把當時的這些小冊找出來瀏覽。
對我來說實在太新奇了,所以最近只要看到就停下來拍拍照紀錄一下。
之前記錄到四萬塊換一塊的相關報導,翻了一下花蓮縣鄉土史料(頁104-105),當時這題也在各鄉訪問的問題中,在此摘錄一下吉安鄉的紀錄。
跟店長認識大約是在2020年,當時工作是在桃園龜山跑社區。那時店長還沒開店,在一家精釀啤酒廠工作。最近看到他開了自己的店,恭喜之餘,也紀錄一下。
從網路上得知,花蓮的種畜繁殖場有水牛(目的主要為保種),但這畢竟在人家園區內,要去看也是不容易。因此,作為一個沒太多見識的俗人,路邊看到牛總是要停下來跟牛對看一下。
之前跟同事聊天,我說鳳林其實是很好的居住地方,景色好而且幾乎沒有大型天災。同事說,當然阿,人家慢城耶。當時對這名詞沒什麼理解,最近看到他們舉辦蝸牛賽跑活動,感到有趣之餘,也紀錄一下鳳林的一些小事。
吉安鄉曾經出過一些小冊子,以下是2015年版的《魅力吉安 樂活之鄉》,內頁有吉安的一些旅遊點。有興趣到吉安旅行者,或許可以去把當時的這些小冊找出來瀏覽。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外電編譯》2025/02/07 一場無聲的職場革命正在進行 近來美國媒體在觀察美國企業的日常運作時,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早上八九點,員工陸續進辦公室,打卡、倒杯咖啡、與同事寒暄幾句,開個晨會,然後……...... 午後時分,辦公室卻逐漸空蕩蕩,許多人的座位上只有一杯已經涼透的咖啡和一台進入休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
說到沖泡咖啡腦中難免會先想到的是粉狀的二合一或是三合一,在超市卻也很常看到罐裝的即溶咖啡粉,那又和長的像小石頭的即溶咖啡有什麼差別呢?
《外電編譯》2025/02/07 一場無聲的職場革命正在進行 近來美國媒體在觀察美國企業的日常運作時,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早上八九點,員工陸續進辦公室,打卡、倒杯咖啡、與同事寒暄幾句,開個晨會,然後……...... 午後時分,辦公室卻逐漸空蕩蕩,許多人的座位上只有一杯已經涼透的咖啡和一台進入休
已經出家的媽媽(悟師父)現在還是喜歡喝咖啡。 我們出生前,媽媽就借住在佛教精舍裡,寒暑假時,我們就會從烏日姨嬤家上台北和媽媽在這裡一起住一段時間,從小開始,我就記得媽媽煮了一手好咖啡,每次喝到都十分驚艷,尤其他沒有使用任何咖啡用具,只有咖啡粉和熱水。 小時候不懂咖啡,其實也忘了媽媽泡給我們的
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用陶鍋烘豆,所以這次就來挑戰陶鍋烘豆! 
爲了協助主管做一份今天要跟國外開會的報告,從上周開始就在燒腦,今天下午主管開完會,一切順利,我也暫時可放鬆。
說到沖泡咖啡腦中難免會先想到的是粉狀的二合一或是三合一,在超市卻也很常看到罐裝的即溶咖啡粉,那又和長的像小石頭的即溶咖啡有什麼差別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作者陳俞嘉 Scott 是 mojocoffee 的創辦人,這間在台中好像比較有名,我雖然常喝咖啡店但從沒喝過。本書像是作者的自傳,從為何對咖啡有興趣、開始做現場、自己開店、拓店轉他人經營、尋豆之旅到本土咖啡的深耕,讀來好似陪著他走過一趟與咖啡不解之緣的人生旅程。
Thumbnail
本文分享《非常咖啡店》一書中的體悟,像咖啡一樣細品生活中的溫暖、幸福與魅力,帶給讀者正向的心靈啟發和生活態度。
Thumbnail
最近外拍都快中暑了 拍片遇到咖啡店是最開心的事 剛好需要採訪工程附近的店家 趁機喝一杯咖啡 順便請教老闆一些咖啡的知識 影片內容是閒聊的過程 我喜歡咖啡 但是並沒有認真研究咖啡 看老闆手沖咖啡這麼講究 才知道原來所有的元素都是影響咖啡美味的要點
Thumbnail
生活在車水馬龍的都會區,走累了,會想找個地方坐坐,咖啡廳是首選;肚子有點餓了,也會去咖啡廳;做功課、看書、打發時間、等人、借廁所、分享Wi-Fi、想找個地方轉換心情,大街小巷林立的咖啡廳,成了最佳的選擇。除了讓咖啡香氣醒腦之外,看著來到咖啡廳的客人,在國外旅行時,咖啡廳也是體會日常百態的最佳場所
Thumbnail
每位烘豆師,各有「美味」的咖啡! 位在高雄三民區一個鬧中取靜的重劃區裡,有著一間不起眼的咖啡工作室……
Thumbnail
作者陳俞嘉 Scott 是 mojocoffee 的創辦人,這間在台中好像比較有名,我雖然常喝咖啡店但從沒喝過。本書像是作者的自傳,從為何對咖啡有興趣、開始做現場、自己開店、拓店轉他人經營、尋豆之旅到本土咖啡的深耕,讀來好似陪著他走過一趟與咖啡不解之緣的人生旅程。
Thumbnail
本文分享《非常咖啡店》一書中的體悟,像咖啡一樣細品生活中的溫暖、幸福與魅力,帶給讀者正向的心靈啟發和生活態度。
Thumbnail
最近外拍都快中暑了 拍片遇到咖啡店是最開心的事 剛好需要採訪工程附近的店家 趁機喝一杯咖啡 順便請教老闆一些咖啡的知識 影片內容是閒聊的過程 我喜歡咖啡 但是並沒有認真研究咖啡 看老闆手沖咖啡這麼講究 才知道原來所有的元素都是影響咖啡美味的要點
Thumbnail
生活在車水馬龍的都會區,走累了,會想找個地方坐坐,咖啡廳是首選;肚子有點餓了,也會去咖啡廳;做功課、看書、打發時間、等人、借廁所、分享Wi-Fi、想找個地方轉換心情,大街小巷林立的咖啡廳,成了最佳的選擇。除了讓咖啡香氣醒腦之外,看著來到咖啡廳的客人,在國外旅行時,咖啡廳也是體會日常百態的最佳場所
Thumbnail
每位烘豆師,各有「美味」的咖啡! 位在高雄三民區一個鬧中取靜的重劃區裡,有著一間不起眼的咖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