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分離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精華
因為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讓大家都逐漸認識,什麼是阿德勒提出的課題分離,為了照顧還不了解的讀者,我還是簡單說明一下:課題分離就是分別清楚,什麼是你的問題,什麼是別人的問題。
比如說,看天氣預報,今天降雨機率是60%,那帶不帶雨傘是你的課題,而到底氣象預報的準不準,就是氣象局或提供數據分析者的課題。
關鍵就在於,這是誰的責任?跟誰要承擔的後果?帶雨傘包包會變重,跟可能下雨時,我會被淋得多濕,那是你的課題。然而,氣象預測不準,導致以後都沒人看,那是氣象局的責任與課題。
什麼投資者的課題?
那身為投資者(本文用股票投資者,來狹義的定義投資者),什麼是你的課題呢?我這邊舉出三個例子:
- 對企業的基本了解:
懂你要買的東西,這絕對是你的責任,就好像你要買一隻鉛筆,你可以不知道它的製造過程,但是至少要知道,它是寫字的工具,而且相較於原子筆,比較好擦。但是,需要配套的購買削鉛筆機,這些都是在買鉛筆時,你需要了解的課題。而不是,產品行銷人員的責任。就有如,永遠別問理髮師,你是否要剪頭髮,因為這是你的課題。
- 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你可以承受多大的風險,這也是你的課題,有些人工作的薪水高,且擁有的財產多。他知道股票的特性,短期波動很大,但是,長期會有機會獲得豐厚的報酬。他們不僅願意等,而且比起普通人能夠等。那你能夠承受的風險是多少?絕對不是開戶時的理財問卷,並且在人生的不同年齡,會有不一樣的程度。比如說,剛出社會跟要退休前,都會有所不同,豈能夠用一張開戶時的問卷,一桿子打翻一船人呢?
- 風險來臨時你該怎麼辦:
當你已經知道,你自己能夠承受的風險程度後,但是,具體風險來臨時,該怎麼辦呢?這還是你的課題。我建議你需要,模擬到你將要怎麼做?譬如說,晚點退休或是用房子抵押借錢,甚至去兼差打工,甚至賣一點股票份額來應急,等待股災結束都可以。重點是你模擬過,來臨時才不會驚慌失措。
- 預期獲得多高的投資報酬:
你認為這投資可以翻幾倍,或賺多少,這還是你的課題,多年前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先生,曾在鴻海前景大好,(接到iPhone訂單時)立下宏願地說:『股價不到200塊,我不退休。」但是,他退休時股價也才90塊左右,所以你也永遠不要問企業家,你的公司有多好,他們只會說:『天空看不到一片烏雲!』
什麼不是,投資者的課題呢?
如標題,什麼你不應該操心的課題,那就是基本你不可控,但是又一定會發生的事情,簡單找到幾個特殊的種類,大致如下;
- 宏觀經濟的景氣循環:
要知道時候,經濟的景氣都有它自己的循環,本來就會有熱絡與衰退的循環,如2000年的科技泡沫,2008年的金融海嘯,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2020年的新冠肺炎,2022年的烏俄戰爭,都是隨機事件,你根本無法預測這些事情會發生,你又怎麼可能有所作為呢?這真的不是你的課題,因為美國總統都無能為力啊!
- 別人的投資績效:
這看很明顯,看起來就是別人的課題,為什麼我還要說呢?請你捫心自問,在你投資的路上,受他人的影響大不大?為何你總是想知道,哪個專家投資績效好不好?自己看似很會投資的朋友,買了什麼股票?現在新聞說,適合投資哪類型的產業。這些都是別人的事,但是你卻永遠操心。
- 把投資者當作執行長:
為了好解釋,我用台積電來舉例,那就是大家都很關注,為何台積電要到美國建廠,三星是不是技術超車台積電?英特爾得到了美國政府的資金補助,會不會技術將領先台積電?這些都是台積電執行長,該關心的事,你不用提前擔心,如果你擔心,代表你一開始的對這間公司的競爭能力,跟產業判斷就是錯的。而且什麼企業沒有競爭,你應該等待結果,而不是無來由的擔憂!
最後如何課題分離後,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課題分離後,你已經差不多了解,什麼是投資的雜訊,什麼才是你該關心的,但是每個人的決策,都有品質高低之分,如何提高自己的決策品質呢?我這邊有兩點建議。
首先,不懂的東西不要碰,因為你不了解。再來,提高你的能力圈,因為你的能力越大,那決策品質就越高,所以你需要,終身學習,而不是打探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