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無常,應及時修六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富貴無常,應及時修六度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這邊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故事出自《大莊嚴論經》在《大正藏》第 4 冊 272 頁上欄到下欄。

過去,有一位國王,他跟大臣在路上走,看到有五百位乞丐,這些乞丐們同聲跟這國王說:「布施給我!布施給我!」國王聽了以後,他就領悟到了,他心裡這樣想:「這些乞丐們在點醒我,我在過去曾經比他們更加的貧窮困苦,如果我現在不布施的話,我以後可能也會跟他們一樣。」

他就說:「這些乞丐們過去世,其實也是非常的富有,有很多的財寶,但是,他們卻嘴巴說『我沒有東西可以布施』。因為這個因緣,所以,這些乞丐們今天得到這樣貧賤的果報;假使我今天當個國王,但是,我也說『我沒有東西可以布施』。將來我也會跟他們一樣,得到貧窮的報。」

這時候,有一位大臣,名叫天法,他就很恭敬地下馬合掌,對國王說:「這些乞丐們大家都說:『布施給我!布施給我!』」

國王就回答大臣說:「雖然我聽到這樣的話,但是,我所理解的跟你的理解可能有些出入。你所理解的,或許是認為,這些乞丐只是為了乞討錢財雜物;但是,我所理解的,跟你稍有不同。」

國王就說:「這些乞丐們事實上他們是特意來點醒我,讓我能夠看得見他們這樣子貧賤的外表。這些乞丐們是為我提示,他們自己會有這樣子貧賤的果報身,乃是因為過去慳貪、沒有好好布施的緣故,放逸又欺誑,而受這樣的苦惱的形態。這些愚劣的乞丐,顯示以下這樣的意思:

這些乞丐們說:『自己過去曾經是個國王,當個國王就好像星中的月亮,如眾星拱月,有眾寶所作的傘蓋覆蓋頂上,而左右又有很多具有才藝的女侍或者是侍從伴隨莊嚴;聽到的人大家都退居一旁,都會讓路,國王看起來很威風的樣子。

雖然有這種種的眾妙事,由於過去慳貪、沒有好好布施的緣故,所以,現在還是會受貧賤的苦報。』

他們在點醒說:『有這些幸福、快樂迷昧你的心,如果無法察覺的話,這些苦一定是隨之而來。所以,帝王你應當知道,我們現在這樣的困苦,乃是因為過去慳貪;你不要跟我們一樣,應當好好修布施,千萬不要落到像我們這樣的果報。』」

這大臣聽了以後,他就非常歡喜,合掌來跟國王說:「如佛說:『看見別人受苦,不要只是遠離逃避,或者產生嫌棄的心,應當自己好好反省。』國王今天真的是合乎佛的旨意,看到這些乞丐們,能夠好好反省覺悟。善哉!大王!你的心思非常細密,能夠察覺這些事情,能夠善於瞭解分別佛所說的法義。大王能夠瞭解實相,能夠掌管統領大地,真是大地主!是不虛妄的。為什麼呢?能夠善分別佛法的深義,有聰明智慧明瞭通達,所以,稱國王為大地主,這是當之無愧的。」

這大臣就說了偈頌:「地主(就是在描述國王的仁慈為懷,為了大眾,可以稱為地主)理應經常如此,念念為了子民,這樣的心意是無上至高的;可是,這樣的心意,不容易持久,要自利也困難。

而人身非常難得,信心也難生,財寶是無常,也難以滿足,而福田又不容易遭遇得到。

像這樣子很多事情非常難得聚在一處,譬如大海中,盲龜要遇到浮孔,機率非常非常的小!

人身也是一樣,非常難得。就像這烏龜牠壽命非常非常長,一百年才浮上來一次;而在大海當中有一塊木頭,中間有一個洞,木頭又漂來漂去;盲龜一百年浮上來一次,又能夠正好鑽到那個孔,這個機率非常非常的小。

大王!像這樣子難得聚在一起的事情,大王都已經具備了,所以,應當要把握時機,不要輕易放縱自己的心意。

人身如石火電光,稍縱即逝不久停;雖然是得到人身,但是,危脆不能夠永久保持。

等到臨終的時候,兩肩一下垂,種種肢節都舒緩,雖然有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但是,舉止行動已經不自由了。

兩眼往上翻,就將墮入死亡的痛苦當中,雖然有親屬隨侍在側,但是,看到你將要臨終了,都非常地悲傷哭泣。他們或許會用手來觸摸你的身,安慰你說:『不要害怕!不要害怕!』但是,你即使看到他們這樣子的安撫、安慰,也於事無補,無常路還是要繼續走下去,所以,會感到更加的悲痛、感傷。

知道死期將至,大勢已去,即將走在漫長的死亡道路上,即使有再多的財物,也不能夠當作無常之路的資糧。

當種種血脈、氣脈斷絕的時候,我們的容貌也都會改變,死神來催促,就好像燈油沒了,這燈也跟著就熄滅了。

如果到了這個時候,誰還能夠修布施,誰還能夠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誰還能夠修智慧呢?所以,應當要好好把握時光,在身體還健康、腦筋還清楚的時候,就應該要好好用心修六度,不要無常一來,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這個故事主要有幾個提示,就是說我們看到別人受苦的時候,不要起嫌恨心。自己要好好反省:如果我沒有起慈悲心,或者說沒有防範未然的話,說不定將來也會得到這樣的果報。就是我們思考要能夠想得深遠,自己有類似的毛病,應當要趕快消除,好好對治,要把握時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erlock Chen的沙龍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Sherlock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31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因果業報歷歷不爽。要留意自己的身、口、意,不要逞一時之快而起瞋恨心、罵人、惱害眾生。
2024/08/31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因果業報歷歷不爽。要留意自己的身、口、意,不要逞一時之快而起瞋恨心、罵人、惱害眾生。
2024/08/31
世尊再為善來宣說佛法精要,開示善法應該做,不善法不應該做,教化引導捨惡行善,說明修善法的利益,隨喜讚歎行善法的功德。這時,善來立刻證得見道。
2024/08/31
世尊再為善來宣說佛法精要,開示善法應該做,不善法不應該做,教化引導捨惡行善,說明修善法的利益,隨喜讚歎行善法的功德。這時,善來立刻證得見道。
2024/08/25
其實,除了外在的惡龍之外,我們想想我們內心是不是也有一條暴龍呢?我們反省自己:是不是容易動怒?一發脾氣來怒不可遏,不但傷了別人也害了自己;如果持戒嚴謹的話,不僅能降伏外在的惡龍,也能對治內心的暴龍!
2024/08/25
其實,除了外在的惡龍之外,我們想想我們內心是不是也有一條暴龍呢?我們反省自己:是不是容易動怒?一發脾氣來怒不可遏,不但傷了別人也害了自己;如果持戒嚴謹的話,不僅能降伏外在的惡龍,也能對治內心的暴龍!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Thumbnail
Thumbnail
作者通過旅行和誦讀《金剛經》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和體悟,透過比喻和真實的故事,分享了對於不執著、慈悲包容的見解和體會。書籍中融入了佛教智慧,提供了一個柔軟且超越善惡,拋開執著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作者通過旅行和誦讀《金剛經》領悟出的人生智慧和體悟,透過比喻和真實的故事,分享了對於不執著、慈悲包容的見解和體會。書籍中融入了佛教智慧,提供了一個柔軟且超越善惡,拋開執著的生活哲學。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朗日塘巴尊者大師的《修心八偈》並解釋了修心的重要性,並提到人生即使充滿著對錯苦樂,也能透過積極行為來改善前世所累積的業報。文章還提醒人們在行善時需審慎選擇,避免‘假善’,以免福報減少。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朗日塘巴尊者大師的《修心八偈》並解釋了修心的重要性,並提到人生即使充滿著對錯苦樂,也能透過積極行為來改善前世所累積的業報。文章還提醒人們在行善時需審慎選擇,避免‘假善’,以免福報減少。
Thumbnail
此篇文章關於修心八偈以及尊者造頌的實修方法,並透過許多生活中的例子說明,當中提及了在生活中的行為規矩與煩惱之間的關聯,以及如何消除這些煩惱。
Thumbnail
此篇文章關於修心八偈以及尊者造頌的實修方法,並透過許多生活中的例子說明,當中提及了在生活中的行為規矩與煩惱之間的關聯,以及如何消除這些煩惱。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人以無貪最為富有,人到無求最為高貴, 人若無瞋最為自在,人能無痴最為清明。
Thumbnail
人以無貪最為富有,人到無求最為高貴, 人若無瞋最為自在,人能無痴最為清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