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被害者》第二季:兩季的核心母題都是「理解」?!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raw-image


第二季中關於「理解」的課題更是延續至此,尤其是在主角方毅任和女兒曉孟身上更是凸顯,不論是關於方毅任的亞斯伯格特質,使他先天上難以理解別人的情緒、也難以被別人理解,導致與女兒關係再次陷入僵局。而曉孟則是不理解為何是自己獨活下來,生命的意義這次這一季再次對曉孟提出挑戰,就在她透過做命案現場清理師的過程,看見家屬的悲痛中重新理解生命之於他人的意義.....所以此篇貼文我們將再次延續「理解」的母題,跟大家聊主角方毅任和女兒曉孟的「理解課題」。


在第一季的《誰是被害者》中,死者都是因為不被理解和不理解世界而選擇自殺,並透過死亡的展演,試圖讓生命的殘值做為「被世界理解」的賭注,而在第二季中則是「以復仇為主的連續殺人案」勾起15年前方毅任與恩師林景瑞一同承辦的案件疑雲,而方毅任偵在辦過程中的之所以對林景瑞種種瑕疵視而不見的原因,也不單單只源於對恩師的一昧信任,更是來自於他內心關於「理解」的課題。


從第一季中方毅任最後對曉孟說的:「我們都渴望被理解。」到第二季方毅任最後的自白坦承了對恩師林景瑞的案件瑕疵視而不見的原因:「老師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理解我的人,因為我是怪胎,我只不過想要理解你們,也想要你們理解我,為什麼這麼難?」


由此可知,雖然方毅任有亞斯特質,但他不僅僅對「理解」課題有概念,同時他也渴望被理解,但偏偏身上的亞斯特質讓他在理解別人和讓別人理解的課題上顯得窒礙難行。


那為什麼亞斯特質會讓方毅任在理解的課題上處處碰壁呢?就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亞斯伯格的特質。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Netflix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Netflix


方毅任的理解課題:來自亞斯伯格特質的阻礙


亞斯伯格是被DSM-5歸類在「泛自閉類型障礙」,我們所熟悉的低功能自閉症、高功能自閉症、亞斯伯格依照輕重程度之分都歸類在於此。而「泛自閉類型障礙」也像性向光譜一樣為譜系的概念,但不同於性向光譜為線性單向呈現較為單純,「泛自閉類型障礙」的光譜是圓形的,依照以下列不同特徵,做程度輕重的分類,就算一樣同為亞斯伯格特質,但每個人的譜系都大有不同,各項特徵也大有其異。(請詳見下圖)



泛自閉類型障礙譜系

泛自閉類型障礙譜系


嚴重程度最高的就是「低功能自閉症」,再來次之則是「高功能自閉症」,而最輕微的則是「亞斯伯格」。高功能和低功能的差別就在,「高功能自閉症」在智力功能是在臨界值以上的正常範圍內,而「低功能自閉症」就比較低,語言的發展亦是,「高功能自閉症」是遲緩,但是「低功能自閉症」則會到有障礙的程度。像《非常律師禹英禑》的禹英禑律師,就是「高功能自閉症」,智力發展均與一般人無異,因此她可以當律師,但是她的另一位個案,情況比她嚴重許多,就有可能為「低功能自閉症」。(請詳見下圖)


而「亞斯伯格」的智商、語言發展均為正常,甚至也會有想要主動社交的慾望,如果程度很輕的,大家都認為只是他的人格特質。沒錯!有一派學者認為,被劃分在「自閉症光譜」上的障礙症不用治療,因為那並不是精神疾病,而是一種思考和行為模式跟大多數人不一樣的「人格特質」,所以現在亞斯伯格這個詞,已經多用於形容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泛自閉類型:低功能、高功能、亞斯比較

泛自閉類型:低功能、高功能、亞斯比較



Q:亞斯伯格都是天才嗎?

而這幾年隨著影視越來越愛在角色設定上加上「泛自閉類型障礙」特質,「泛自閉類型障礙」透過影視的宣傳常讓大家將他們貼上「天才」的標籤,但其實他們的智力與常人一樣並無太大的區別,但因為他們通常都會有「專注在某些內容異常的興趣」,在傳統自閉症上的能力會偏向機械性的能力、或是以右腦主導的天份為主,另如:藝術、音樂,在《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男主角的哥哥文尚泰就在藝術上天賦異稟;那亞斯天份則是著重在是左腦類型,比如說:推理、科學,像方毅任的鑑識天份就是如此。


也因為他們都有一項有興趣的東西,並固著反覆的在其深耕,雖然會有偏科的情況,但極度的專心致志,當然使得他們在該領域表現卓越。再者就是,他們許多都伴隨著「學者症候群」。


「學者症候群」是一種相當少見的障礙,患者通常還會同時有其他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也就是其他跟自閉症相關,但是症狀種類和輕重不同的其他泛自閉症障礙。學者症候群又可稱為「右腦症候群」,學者症候群可能來自於先天,也可能是後天所造成,患者通常會有自閉症狀、智力障礙。曾經在新聞報導中看過,有人在車禍或是其他意外中,造成大腦受損,患者在康復後卻突然發現自己有了異乎尋常的特別技能,像是突然變得精通各國語言,或者能流利演奏從未學習過的樂器,這種情況便是學者綜合症所帶來的效果。


以上述兩點理由解釋了為何「泛自閉類型障礙」常被認為是天才的原因,但正向標籤也是標籤。有時我們出於善意,刻意使用正向標籤來彌補這些人在社交上的缺陷。但像《非常律師禹英禑》遭受批評的原因在於,過度的正向標籤化,使真正患有自閉症的人可能沒有像劇中角色那樣的高智商或特殊才能,反而造成他們的困擾。而也顯示在戲劇中,主角通常因為是主角才被賦予光環,但像《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身為配角的哥哥就沒有這樣的待遇。



Q:亞斯伯格都很白目?


亞斯伯格在社交發展上的困難,當中原因不乏我們常聽見在他們身上的標籤:白目、沒同理心、固執、容易暴怒。而亞斯特質在社交上最大的阻礙來自於無法理解別人的情緒,因為亞斯人的鏡面神經元無法正常發揮,所以無法透過理解別人的情緒來理解自己的情緒進而達成同理,而情緒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充滿不可預測的東西。就如同徐海茵在一連串對方毅任提出關係中的疑問時,方毅任只回答:「我以為我們很好?」說明了他對於情緒與關係變化是難易意識和察覺的。


因爲他們除了無法察覺別人的情緒,他們也難理解情緒的概念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Netflix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Netflix


(1)亞斯人用「認知」拆解「情緒」

一般人的「情緒」是一種主觀的表現,「認知」能力則會拿來解釋情緒,而後採取行動。以買商品為例,一般人會說:「我喜歡這個業務員,我有需要都盡量找他,因為他跟我講電話時很有禮貌,會為客戶著想,即使不買也沒關係。」其中,「喜歡」是種情緒感受,一般人用感受來行動,再用「認知能力」來尋找因素、解釋自己為什麼喜歡,而「理性」則決定了他日後會繼續找這業務員買單。

亞斯人則無法辨識情緒,但他們的邏輯推理很強(認知力強就像是種能力補償),所以如果他也經常向此業務員購買,他只會用他的認知來解釋:「因為他的『商品價格便宜又實用』,所以我有需要都盡量找他,所以我(應該是)喜歡這個業務員。」他會用事實認知來行動,再來猜測感受。情緒線索並非在當下不能用,只是「喜歡」是事後解釋的,感受是推理而知的。


亞斯的人是用事實認知來行動,再來猜測感受。


(2)就事論事

亞斯人的世界裡,人與事完全分開。例如問起:「我煮的菜好不好吃?」亞斯人可能回答:「不好吃。」因為亞斯就事實回答,而無法顧及「我,也就是煮菜的這個人,勞動辛苦的過程與分享給對方的心意等感受」。

一般人的社會化回答可能是:「還不錯,可惜鹹了點。」、「這菜你一定花了很多時間吧,味道很接近了,如果不要那麼鹹的話會更好。」這些話看似較冗長,是為了照顧對方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亞斯會讓人覺得白目的原因。



(3)僅能遵守「字面上的意義」

亞斯無法辨識非語言線索(如肢體語言),他們僅能參照語言本身的「字面意義」去做,客觀且具體。

例如當聽到:「你最好是這樣。」一般人聽了後,會暗地參照語氣地想:「他的意思應該是『我最好不要這樣做,這樣做就觸犯他的忌諱了。』」亞斯則會「真的去做」,心想:「我已經做好你說的了。咦,你不是說『最好這樣做』嗎?照你的話做為何你還生氣?」

一般人能根據情緒、眼神、語調、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線索來詮釋、理解一句話的意思,一般人的世界中,溝通是多方向且多變的,甚至完全扭轉原來的字面意義。但亞斯不然,即使是現代社群溝通工具「Line」常使用的情緒貼圖,也常令亞斯傷腦筋、不解其意。



(4)固著化行為:不喜歡事情超出預期

懂得運用情緒的一般人,其人際世界是多方向且多變的,而亞斯人難以接受模糊、抽象、多重意義等非具體的溝通交往方式,因此他們很需要「固定不變的方式」來讓自己安心,一般有「規則」與「城堡」2 大模式。


➀ 規則模式

亞斯人需要建立可解釋事件的規則,並找尋具體可行的問題解決方式。對人對事都一樣,每個項目都有不同條款,但都需要規則。


➁ 城堡模式

是亞斯人熟悉、安心的喘息之地,有歸屬感,當不能理解他人或不被理解時,要躲在有安全感的物理空間裡。「情緒」是不可知的異世界,直覺上會迴避、不談、忽視,不得不碰時亞斯人更需要常回到自我保護的城堡以恢復能量。



比如說方毅任每天做一樣的便當、定時提醒曉孟吃飯、希望曉孟在固定的時間回家,其實這是來自於亞斯特質中的固著化行為的表現,同樣的餐點他們可以反覆一直吃,而他們也不喜歡不可預期的事情發生,所以導致他看似是愛的表現,但在曉孟的眼中卻成了控制。


而同時鑑識工作也是一個需要「理解」死者生前故事的職業,但對於「理解被害人家屬」對他來說卻是困難的。然而,在這兩季的劇情安排中,他卻不得不涉入私人感情之中,因為每個案件都牽涉到他最親密的人。這才是他角色成長的真正原因,因為他不在只能用理性推理那一套,而是需要真正理解別人的動機和故事。


也因在理解課題上的處處碰壁,方毅任無比珍惜與恩師的關係,因為恩師是世界上唯一理解他的人,他認為:「失去恩師後就再也不會有人理解他了。」所以只願意打開心門讓恩師理解,至於女兒曉孟和海茵的關心,方毅任總是用一句:「沒事」拒於門外,這箇中原因除了害怕在乎的人捲入案件中深陷危險,更大的原因來自於他害怕再次不被理解,因而先行選擇「拒絕被理解」。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Netflix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Netflix



江曉孟的理解課題:理解生命之於他人的意義



但當曉孟看到方毅任最後自白的影片時,也意識到自己從未好好理解過爸爸,反而只是一昧的希望他改變,而方毅任也在最後願意打開一點空間讓曉孟理解他多一點,父女倆的關係也從願意理解彼此開始,有了新的局面。每個人的思考迴路都不同,理解的課題也不單單指向亞斯人,因為年齡、經歷、性格的不同讓我們在理解自己與理解別人上並非毫無阻礙,但是「願意」理解至少就得以讓兩方打開了交流之門。


理解的課題在劇中也未必只出現在方毅任與曉孟的父女關係身上,曉孟在第一季中被爸爸從海邊救回來之後,一直不理解為合適自己獨活了下來,生命的意義在這一季再次對曉孟提出挑戰,當初勸誡他人尋死的行為、拔掉媽媽的呼吸器,都讓她充滿疑竇:「自己做的到底對不對?難道這樣真的對他們是好的嗎?」


因此任何能夠更理解死者的行為曉孟都不想錯過,她也在因緣際會下受到誠皓舅舅的邀請,成為命案現場清理師,但就在她做命案現場清理師的過程,因為看見家屬的悲痛,進而開始思考生命之於他人的意義,最後在她對蕭敏君的對話中,更是溫柔的勸戒蕭敏君能夠活下去,這更說明了曉孟毅然從勸死的遺願殺手,成長為「願意重生」的人。


第一季講「自殺」,第二季講「重生」,曉孟的角色歷程也從一心尋死,到願意重生。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Netflix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Netflix


不理解不代表不愛


無論是方毅任或蕭敏君都可以看得出,雖然都不夠理解自己的小孩,也因為不理解作出笨拙或荒誕的行為,以至於關係的惡化,但是不理解不代表不愛,方毅任和蕭敏君都用他們以為對的方式在為孩子付出,雖然結果不盡人意,但是背後的心意可見一般。或許我們都不夠理解自己、別人和世界,但是只要從先從「願意」開始,或許就能從新開始改變關係的劣態。


我們在越小的時候對於別人理解你的需求越高,因為「我」質還很大,但是長大以後,歷經的社會化,反而是透過理解別人,回頭來理解自己的過程,這就是人際間的鏡面效應,所以人家才說每一段關係都是來讓你更理解你自己。所以話說回來就是,當我們越有辦法理解自己的時候,也就越能夠理解別人,進而降低需要透過別人來理解自己的需求。


再者,所有人際關係都有其功能性,另一半或是家人未必是最理解你的人,但或許會是最陪伴你或在乎你的人,理解需求可能可以在其他朋友或關係中尋求,未必要執念於我們最親密的人。因為「理解」往往是最高程度的人際交流,它也設限於頻率、經驗、性格的種種要素,有時也種緣份,只要看見彼此「願意」理解的大門,結果不盡苛求也要未必執著於此。


而就如上篇所言,人生的意義在於有無理解的可能性,但是能否被理解的關鍵在於事過境遷後的回頭看,我們才有機會回過頭來理解自己的情緒、生命的每個發生,所以當事件發生的同時,我們不一定要在當下急著理清楚弄明白,先接受後理解,順應生命之流再來回望來時路,生命的流向才會像我們昭然若揭。






🎙歡迎收聽【再不台就悲劇】的Podcast,聽我們完整的分析《誰是被害者》

🎙並關注我們的 IG粉絲專頁,掌握更多關於台劇和國片的資訊!


#EP49《誰是被害者》第二季:方毅任不被理解的亞斯伯格特質,恰好貫穿兩季的核心母題「理解」?!因為害怕不被理解的「拒絕被理解」!






❝ 對內,讓影視成為我們找回認知的載體; 對外,讓戲劇成為我們輸出文化的導體。 ​ ❞ ➟ 一個只聚焦台劇與國片 的 𝐏𝐨𝐝𝐜𝐚𝐬𝐭 ➟ 合作邀約:𝐭𝐚𝐢𝐰𝐚𝐧𝐞𝐬𝐞𝐟𝐢𝐥𝐦𝟐𝟎𝟐𝟏@𝐠𝐦𝐚𝐢𝐥.𝐜𝐨𝐦 ➟ 各大平台搜尋【再不台就悲劇】來聽最新的一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我的意外室友》講述青年租屋、青銀共居議題,探討房價上漲帶來的居住困境,並提出不同的政策方案。本文裡還討論了荷蘭和德國的青銀共居計畫,作為臺灣政策的參考。除此之外,也提到臺灣的青銀共居計畫,以及共居和交換原理形式的比較。
台劇《華麗計程車行》,故事展開於1999 年大地震過後,全世界人類面臨千禧年世界未日的擔憂時,在嘉義的華麗車行裡,陳柏文大學畢業、陳柏翰志願役退伍,兩兄弟正面臨究竟要走入職場或接班計程車行的人生分岔路口......。
承如在上篇所探討到關於「新時代思想」的「限制性信念」對於意識顯化實相的重要性,而此篇將針對兩位男主角何瑞之與于向立的心中因爲「責任感帶來的限制性」做為分析的核心。
承如在上篇所探討到關於「新時代思想」的「限制性信念」對於意識顯化實相的重要性,此篇開始對於《 不夠善良的我們》的人物解析,也會著重於這點作為補充說明。而此篇將針對兩位女主角Rebecca與簡慶芬的心中因爲「限制性信念帶來不配得感」做為分析的核心。
《不夠善良的我們》所融合的量子力學與新時代思想引起廣泛討論,本文的作為此《不夠善良的我們》影評系列的導論,透過了解量子力學和新時代思想的交集,為後幾篇分析劇中角色的限制性信念作為,以期挖掘角色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我的意外室友》講述青年租屋、青銀共居議題,探討房價上漲帶來的居住困境,並提出不同的政策方案。本文裡還討論了荷蘭和德國的青銀共居計畫,作為臺灣政策的參考。除此之外,也提到臺灣的青銀共居計畫,以及共居和交換原理形式的比較。
台劇《華麗計程車行》,故事展開於1999 年大地震過後,全世界人類面臨千禧年世界未日的擔憂時,在嘉義的華麗車行裡,陳柏文大學畢業、陳柏翰志願役退伍,兩兄弟正面臨究竟要走入職場或接班計程車行的人生分岔路口......。
承如在上篇所探討到關於「新時代思想」的「限制性信念」對於意識顯化實相的重要性,而此篇將針對兩位男主角何瑞之與于向立的心中因爲「責任感帶來的限制性」做為分析的核心。
承如在上篇所探討到關於「新時代思想」的「限制性信念」對於意識顯化實相的重要性,此篇開始對於《 不夠善良的我們》的人物解析,也會著重於這點作為補充說明。而此篇將針對兩位女主角Rebecca與簡慶芬的心中因爲「限制性信念帶來不配得感」做為分析的核心。
《不夠善良的我們》所融合的量子力學與新時代思想引起廣泛討論,本文的作為此《不夠善良的我們》影評系列的導論,透過了解量子力學和新時代思想的交集,為後幾篇分析劇中角色的限制性信念作為,以期挖掘角色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台股、美股近期明顯回檔,市場敘事發生改變,壞消息一樁接一樁出現,下一步該怎麼走呢?本文將探討近期的宏觀經濟事件,並分享個人的操作思考。
Thumbnail
相隔4年正式回歸,首季的主題是藉連環自殺探究尋死背後的理由,繼而帶出人文關懷為想死的人帶來一點希望,第二季的主題是藉連環殺人案的公式套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議題探討,藉陳年舊案的重啟調查與相關人的接連死去,揭開埋藏多年的真相。
Thumbnail
起初包持著感同身受的心態看,每位死者卻各個不同的社會議題。
Thumbnail
「鑑識是了解人類行為模式的科學,我們透過遺留下來的跡證,去了解人怎麼做跟為什麼做。」 「鑑識不只是要找到線索,推演出完美的邏輯,而是你要利用手上的線索,去找到那被隱藏的故事。」 這兩句話是劇集一開始,劇中的老師告訴觀眾的。但這似乎不太對,鑑識是待在實驗室分析微物跡證的,包括分析研究
當你說出你心裡深藏的受傷經驗,對方說你都只看見壞的事,記的壞的事,怎麼不去想想他人也有對你好的時候? gosh!我是那個鼓起勇氣說出的人,反倒要被指責我見眼前的人有怒,所以看世界不美麗,以為我到台東來變的更堅強圓滑明事理,想不到我還是用筆藏鋒,以怒見人。 我很窮,但我還有尊嚴跟自由。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圍繞著一個亞斯伯格的鑑識員。 總監製曾瀚賢說「我們的初衷是想表達社會上無法發聲的人的故事,這些人的困境在戲劇的表現下,透過死亡才能彰顯。」
Thumbnail
我們的台劇終於在Netflix平台上出了一口氣。經歷過好多雷聲大雨點小的開發後,Netflix如今有了一部精彩的台灣原創作品叫作:《誰是被害者》,今天我們要來理解其中的背後意涵。
Thumbnail
我們的台劇終於在Netflix平台上出了一口氣。經歷過好多雷聲大雨點小的開發後,Netflix如今有了一部精彩的台灣原創作品叫作:《誰是被害者》,今天我們要來回顧劇中精彩的角色表現。
Thumbnail
我們的台劇終於在Netflix平台上出了一口氣。經歷過好多雷聲大雨點小的開發後,Netflix如今有了一部精彩的台灣原創作品叫作:《誰是被害者》
Thumbnail
今年在大家被困家中時,應該 Netflix 虜獲了一大批的新粉絲!加上遇到楓林網被抄家,其他相關平台的噤若寒蟬效應,更是推升一波訂閱戶數量吧?
Thumbnail
「設計不僅僅是外觀和感覺。設計是其運作的方式。」 — Steve Jobs 身為一個獨立文案,許多人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只需要面對電腦,從無到有,用精巧的文字填滿空白的螢幕,呈現心目中獨具風格的作品。 ——有的時候可以如此,但其實這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偶發日常。 更多的時候,白天的工作時間總被各種繁雜
Thumbnail
台股、美股近期明顯回檔,市場敘事發生改變,壞消息一樁接一樁出現,下一步該怎麼走呢?本文將探討近期的宏觀經濟事件,並分享個人的操作思考。
Thumbnail
相隔4年正式回歸,首季的主題是藉連環自殺探究尋死背後的理由,繼而帶出人文關懷為想死的人帶來一點希望,第二季的主題是藉連環殺人案的公式套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議題探討,藉陳年舊案的重啟調查與相關人的接連死去,揭開埋藏多年的真相。
Thumbnail
起初包持著感同身受的心態看,每位死者卻各個不同的社會議題。
Thumbnail
「鑑識是了解人類行為模式的科學,我們透過遺留下來的跡證,去了解人怎麼做跟為什麼做。」 「鑑識不只是要找到線索,推演出完美的邏輯,而是你要利用手上的線索,去找到那被隱藏的故事。」 這兩句話是劇集一開始,劇中的老師告訴觀眾的。但這似乎不太對,鑑識是待在實驗室分析微物跡證的,包括分析研究
當你說出你心裡深藏的受傷經驗,對方說你都只看見壞的事,記的壞的事,怎麼不去想想他人也有對你好的時候? gosh!我是那個鼓起勇氣說出的人,反倒要被指責我見眼前的人有怒,所以看世界不美麗,以為我到台東來變的更堅強圓滑明事理,想不到我還是用筆藏鋒,以怒見人。 我很窮,但我還有尊嚴跟自由。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圍繞著一個亞斯伯格的鑑識員。 總監製曾瀚賢說「我們的初衷是想表達社會上無法發聲的人的故事,這些人的困境在戲劇的表現下,透過死亡才能彰顯。」
Thumbnail
我們的台劇終於在Netflix平台上出了一口氣。經歷過好多雷聲大雨點小的開發後,Netflix如今有了一部精彩的台灣原創作品叫作:《誰是被害者》,今天我們要來理解其中的背後意涵。
Thumbnail
我們的台劇終於在Netflix平台上出了一口氣。經歷過好多雷聲大雨點小的開發後,Netflix如今有了一部精彩的台灣原創作品叫作:《誰是被害者》,今天我們要來回顧劇中精彩的角色表現。
Thumbnail
我們的台劇終於在Netflix平台上出了一口氣。經歷過好多雷聲大雨點小的開發後,Netflix如今有了一部精彩的台灣原創作品叫作:《誰是被害者》
Thumbnail
今年在大家被困家中時,應該 Netflix 虜獲了一大批的新粉絲!加上遇到楓林網被抄家,其他相關平台的噤若寒蟬效應,更是推升一波訂閱戶數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