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日本網站上,讀到長尾和宏(醫學博士.公益財団法人日本尊厳死協会副理事長),撰文追悼在日朝鮮作家梁石日(1936-2024)辭世的文章,我讀來深受感動。當下,我腦中浮出了一個念頭:我何不把這篇文章編譯分享出去,讓更多的讀者理解和認識到,一個置身日本的朝鮮作家在困頓與磨難的人生中,一面與命運搏鬥,還得展開自我救贖的經歷。
全文編譯如下:
作家梁石日因衰老於(2024年)6月29日,在東京一家醫院去世,享年87歲。
「我第一次接觸到梁石日的作品是在2004年觀看《血與骨》時,這是一部以戰後大阪為背景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已故的崔洋一,我在前年的系列文章(連載)中介紹過他。由北野武飾演的男主角金俊平是一名來自濟州島的在日朝鮮人,受盡昭和時代的擺布。他總是暴躁易怒,以自我為中心,無法相信任何人,對家人也不聞不問。然而,金俊平始終無法擺脫孤獨所帶來的精神危機……。
除了這個原創故事外,他還創作了《計程車狂想曲》(同樣由崔洋一執導的電影)《月亮在哪邊升起》、《深夜奔逃》、《黑暗中的孩子》等深入社會陰暗面的作品的原創故事,並因開創了在日韓國文學的領域而聞名。
年輕醫生有時會被問到這個問題:什麼年齡的死亡可以接受將衰老寫成死因?年齡在醫學上沒有明確的定義。在過去的十多年裡,經過與家屬協商,如果死亡發生在平均預期壽命(男性 81 歲,女性 87 歲)之後,並且找不到其他死因,而且死亡過程平緩衰弱,那麼在死亡證明上寫 「衰老 」就變得越來越普遍。不過,也有70 歲死者寫為「衰老」而死的案例。
這是我自己擅自的想像,但梁先生的死因是「衰老」,我感到一種莫名的欣慰。作為第二代在日朝鮮人,他經歷了比別人更多的磨難,卻依然自削骨肉似地寫出了激揚四射的作品,所以,我很高興他最後的日子是平靜安詳的。
《血與骨》的主角.金俊平是以梁先生自己的父親為原型創作的。在一次採訪中,梁先生說道:「每天,我都生活在對父親暴力的恐懼之中。我對父親只有仇恨。家人可能是最脆弱的(受害者)。作為一個孩子,我永遠無法原諒他」。此外,他還談到了當時在日朝鮮人的處境。
因為他們先天(社會環境)就受到壓迫,所以他們的家庭一般都不幸福。其他在日本的(朝鮮人)家庭也是如此。然而,我父親的情況比較特殊。
這情況就像母女關係一樣,兒子也必須背負父親生命中的狂暴的束縛活下去,我的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自殺了,但當我跨過他享樂的年齡時,我總覺得自己好像擺脫了什麼。」
梁石日先生繼續將生命中的詛咒投射到文學中。或許,這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要對這位歷經生命磨難的作家致敬。」(2024年7月9日)
延伸閱讀:
《狂躁曲》(筑摩書房、1981 「タクシー狂躁曲」ちくま文庫、角川文庫)
《夜を賭けて》(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94 のち幻冬舎文庫)
《血と骨》(幻冬舎、1998年、のち文庫)
《闇の子供たち》(2002年、解放出版社、のち幻冬舎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