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回想起自己那煩人的嬰兒階段,無論多麼讓人頭疼,爸媽總是能無怨無悔地照顧我們這個小寶貝。你是否知道在樹蛙界也有個稱職的「奶爸」,牠們要照顧的寶寶不只一個,而是多達100多個,牠的名字叫艾氏樹蛙。最近一項有趣的研究發現艾氏樹蛙爸爸更傾向於照顧那些剛開始發育的小蛙寶,而對那些已經快孵化的大蛙寶關愛相對較少,這是為什麼?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在兩棲類的世界中,艾氏樹蛙(Kurixalus eiffingeri)是少數具有育幼行為的,另外介紹過的草莓箭毒蛙也具有育幼行為,有興趣可以看看身為雄性箭毒蛙尋求真愛,才不管妳的顏色大小 這篇文章。艾氏樹蛙雄性會在繁殖季(二月至八月)透過鳴叫吸引異性,雌性會將卵產在有雨水的竹筒內壁上。
在卵階段時雄蛙會駐守在竹筒內保護卵避免入侵者干擾,並且時不時泡水後爬上竹筒用腹部孵卵使卵維持濕潤避免發霉。當卵孵化成為蝌蚪時,雌蛙會定期回到竹筒內產下未受精的卵餵食小蝌蚪。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時,需要父母的細心呵護和無微不至的照顧,才能健康成長。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變得獨立,這時父母需要學會放手,給予我們更多的自由和空間去學習和成長。
艾氏樹蛙似乎也學到了這個道理,雄性艾氏樹蛙並不會每天無時無刻都守著卵,而是一開始護卵的頻率高,隨著胚胎的發育漸漸地護卵頻率減少。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研究團隊猜想會不會是因為剛開始發育的胚胎較脆弱,更需要被照顧,而發育比較完全的寶寶擁有較健全的肌肉能夠抵禦掠食者,因此減少照顧的頻率。為了證實這件事,研究團隊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
此次實驗在南投的溪頭進行,艾氏樹蛙在這裡已有穩定的族群,研究團隊在每個標記有雄蛙和卵的竹筒中架設了紅外線攝影機。
在觀察有雄蛙照顧的22窩卵當中有6窩最後沒有孵化成功,從剩下的16窩卵當中發現胚胎早期雄蛙出現在竹筒上駐守以及孵卵的頻率顯著高於胚胎晚期。
有一種怪物會吃掉艾氏樹蛙的卵,那就是外來種馬丁氏鼈甲蛞蝓(Parmarion martensi),而雄蛙的保護正好可以有效地降低卵被吃掉的機率。
研究團隊把這種蛞蝓放進一個小罐子裡打上小洞讓危險的氣味散發出來並且固定在竹筒上,來增加卵被捕食的壓力。
實驗分成8個沒有放蛞蝓的對照組以及7個有放蛞蝓的實驗組,出乎意料的是有放蛞蝓的實驗組,雄蛙會增加駐守在竹筒上的頻率來抵禦外來入侵種的入侵,但用腹部孵卵的頻率統計上並沒有顯著增加。
為了證明剛開始發育的胚胎真的比較脆弱,更需要被照顧嗎?研究團隊把艾氏樹蛙卵帶回實驗室,進行蛞蝓對不同發育階段的胚胎捕食狀況比較。過程中發現胚胎在早期階段最容易成為蛞蝓的美食,而隨著發育,胚胎逐漸擁有強壯的肌肉,可能可以成功抵抗蛞蝓的攻擊,讓小蛙寶寶們不再那麼容易被吃掉。
從研究團隊一系列的實驗當中可以發現艾氏樹蛙爸爸真的非常有智慧餒,他懂得隨著環境以及卵的狀態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在胚胎早期時更關心寶寶,在有入侵者時會抵擋入侵者,這讓我們看到了大自然中父愛的一面。這種育兒哲學不僅在艾氏樹蛙上發生,也在我們人類身上。艾氏爸爸的育兒智慧讓我們重新思考父母該什麼時候細心呵護顧及安全,什麼時候讓孩子們放手一搏追求夢想。希望這篇文章能啟發大家對自然界的興趣,並帶給你們一些關於親情和成長的思考。無論是在自然界中,還是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育兒都是一門需要智慧與愛心的藝術。
Cheng YC, Xie CH, Chen YC, Fuh NT, Chuang MF, Kam YC. Paternal care plasticity: males care more for early- than late-developing embryos in an arboreal breeding treefrog. Front Zool. 2024 Jun 19;21(1):16. doi: 10.1186/s12983-024-00537-z. PMID: 38898504; PMCID: PMC11186214.
Chuang, MF., Lee, WH., Sun, JS. et al. Predation risk and breeding site value determine male behavior and indirectly affect survivorship of their offspring. Behav Ecol Sociobiol 71, 122 (2017). https://doi.org/10.1007/s00265-017-2349-6
AmphibiaWebhttps://amphibiaweb.org/species/4367
台灣地區兩棲類物種描述資料-艾氏樹蛙https://metadata.froghome.org/page.php?namecode=380045
台灣貝類資料庫-馬丁氏鱉甲蛞蝓
https://shell.sinica.edu.tw/chinese/shellpic_T.php?science_no=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