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過去幫某教會在讀經之外,幫助信徒能更明白聖經相關背景所寫,
力圖用字精簡,外加少許的信仰反省。
至於未來是否還會繼續更新,尚不得知……
所有相關內容的的標籤,都會加上「讀經簡要」。
《民數記》簡介1
《民數記》的希伯來文的標題是:běmidbar, 意思是「在曠野」,因此在記事的時間軸上,是接續「西乃事件」之後所發生的各類事件。而在文學體裁上包羅萬象,如:人口普查清單、行程紀錄、律法、詩歌、祝歌與禱告詞等等,故也被認為是五經裡面最為複雜的一卷書。雖然在內容編排上,大致依照時間次序在排序,但是上下文的內容卻不連貫,這也是大多數學者公認,編輯過後最明顯地證據。
若按照時間排序,大致上可以用人口普查分為兩個大部份:
上一代的失敗( 1~25章)
預備與整裝在西奈曠野(1~9章)
離開西奈曠野(10~12章)
流浪在巴蘭(加低斯)曠野(13~21章)
等候在摩押平原(22章~)
新一代的興起(26~36章)
舊約的敘事者相信,他們透過「回憶」可以解釋與理解當下的經歷。對於真實歷史的考究,也不過是近200年的事情。因此文本本身就很難回復到最原始的樣貌,但卻是忠實地紀錄這個族群如何回憶、如何反思、及他們如何面對時代在變化時的挑戰。
因此,不要把聖經當作純粹的歷史文本在閱讀,要從裡面看見他們的挑戰與掙扎,以及他們如何藉由上帝的保守來勝過。因為,他們的故事將成為激勵我們的見證。
《民數記》5章10-31的難解之迷
這一段敘述帶給解經學者很大的困惑,也有學者嘗試跟古代近東通姦嫌疑的相關文獻來做比較,例如《漢摩拉比法典》。但卻想不到裡面更加地不人道,比如說裡面就提到:
要是某人的妻子遭人指控與別的男人有染,即使沒有被捉姦在床,她也應該為了丈夫跳進神明的折磨河。2
雖然聖經在這段的描述過程讓人覺得氣氛十分凝重,但也有學者認為整個過程或許也只是虛晃一招,讓多疑的丈夫得以平息他的猜忌。有時候人們真的需要上帝的介入,才會後知後覺的知曉自己的愚昧,而這過程中卻讓旁人承擔我們自身的情緒。
若人們能時常自我省察、及早自我改正,豈不帶給旁人更大的祝福嗎?
不願意成長與跨越的百姓
在13章他們派出探子要偵查迦南地時,有些探子們卻不斷地散播窺探之地不實的謠言,甚至誇張到以色列人在迦南人面前,就如同蚱蜢一樣渺小。以至於在14章一開始,甚至他們開始口出惡言,埋怨上帝:
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這曠野。耶和華為甚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嗎?(14:2-3)
但他們似乎忘了,他們平安渡過十災、跨越紅海的乾旱之地、逃過法老的追殺、在曠野沒有挨餓、走到乾旱之地卻有泉水湧出。雖然第一代的以色列人經驗過許多神蹟,但他們卻依然沒有真正生出地對上帝全然的信靠。以至於他們看到面前的困難,相信的是當下的困難他們無法勝過,而不是相信上帝會帶領他們再次得勝。
但奇怪的是,當他們決定不上去攻打,以至於必須再度回到曠野流浪時。他們卻又因為摩西傳來的上帝憤怒而又決定上前去攻打,以至於節節敗退。他們總是在負面情緒滿溢出來時,做出重大的錯誤決定。難怪在靈修傳統裡面總是提醒人們,不要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做出重要的決定。在做重要的決定時,總是要慎重、意識清楚、客觀地評估選擇後的結果、並再三地詢問智慧長者的看法,以彌補自己思維的不足。
然而在這裡更重要的提醒是,神蹟無法生出信心,要跟隨祂還是需要個人堅強的意志,而不是憑一時的感動。
摩西的難處
要帶領一群常常埋怨,甚至引發上帝憤怒的百姓,這實在是一件不簡單的事。甚至有些人本身就具備領袖的資格位置,但為了滿足權力與地位的渴望,卻選擇用鬥爭的方式去奪取更高的權力,比如說:可拉(16章)、米利暗(12章)。然而一位真正的領袖他應該怎麼面對呢?
摩西在遇到領袖們對他的人格攻擊時,他幾乎不為自己辯解,反倒是上帝替他說話。而有時當百姓埋怨到讓上帝極為憤怒時,摩西反而替百姓求情。不知道在這邊我們有沒有看到一個關鍵,摩西是因為他能與上帝有親密的對話,上帝才決定選擇他帶領百姓出埃及。
尤其在信仰團體裡面,領袖們必須不斷地為每一個人來代求,因為他知道他不是靠著自己的想法在帶領人,而必須與神親密的同行,他才能真正地領受神的眼光,靠著神所賜予的智慧,才能讓自己與他人與神有真正的連結。與神同行最終會讓他超越他自己舊有的智慧、經驗、限制,並經歷到生命不斷地蛻變。渴求權力會使人腐化,但在神的愛中卻會不斷地提昇人的生命,去連結更多人進入神的豐富裡面。
雖然有一代的以色列人他們失敗了,但摩西確實改變了下一代以色列人的命運,使他們不再為奴,而成為上帝所喜悅的百姓。
亦正亦邪的巴蘭
考古學家曾經在古廟的遺跡裡面,發現有一段亞蘭文的敘事。裡面描述巴蘭看見諸神在開會,決定用火毀滅人類,於是諸神便差遣「先見」巴蘭要來警告人類。另一段內容則是講述預言與詛咒,但巴蘭的名字卻沒有出現。於是學者有以下的推斷:3
1. 巴蘭應該是歷史人物,而不是聖經虛構的人物
2. 巴蘭的故事流傳於古代巴勒斯坦,為以色列週邊的民族所知
3. 古廟遺跡的文獻,描述巴蘭藉著異象領受神明的信息,與《民數記》巴蘭求問神旨意的方法完全相同(民24:3-4, 16)
從聖經的敘述裡面,巴蘭很清楚上帝的權能與威嚴,可因著他自己的貪慾,他屢次抵擋上帝的心意。一個認識神也認識真理的「先見」都無法抵擋誘惑,可見一個人是否有堅決地意志,與他的聰明才智沒有絕對的關聯性。一個人即使認識真神也知道真理,可不見得每一個人都願意調整自己的價值觀與優先次序,認真地活出上帝的旨意。尤其在當今的世代,我們所面臨的誘惑遠比巴蘭還多,當我們遇到誘惑面臨選擇的關卡時,更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我們究竟是要追求短暫的滿足,還是要追求永恆的獎賞呢?
西羅非哈的女兒們
舊約有一個觀念是被當代讀者忽略的,上帝跟選民一同立約後,上帝也把土地賞賜給他的選民。土地是上帝所賜的產業,若跟上帝沒有好的關係,那選民也會失去土地的使用權。「地不可以賣斷,因為地是我的;你們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利25:23-24《和修》)因此,選民如何正確地活出律法,才能繼續地保有上帝的土地。
西羅非哈因為沒有兒子,所以他的女兒們前來尋求為他父親留名的方法。在當時的人們深信,當人們過世後被紀念的唯一方法,就是當土地傳承給下一代時,歷代先祖的名字能被提起;同時人們能清楚地明白,他自身屬於哪個支派、家族,這也同時關聯到個體與族群的自我認同感。而一旦人們忘記了上帝的律法,離開了祂的約,這人的名字就不再紀念。所以,西羅非哈的女兒們在跟摩西交涉時,才拿她們的父親與可拉做比較,請求制定當人們無後代時,他們的名字還能被紀念的方法。
西羅非哈的女兒們無疑是勇敢且是有智慧地,所以她們的名字也被流傳下來在聖經裡面,透過另外一種方式來紀念她們。她們不是為著自身的利益來請求,畢竟當她們嫁人後,她們自己的名字不會被紀念,土地還是會併到夫家傳承給下一代。為了保有支派的共有土地,所以她們後來也嫁給他們自己的近親(36:1-13)。
在看見他人需要的時候願意站出來,同時保有謙和與智慧,這真是上帝賜給人最美好的禮物,而這樣的賞賜是不分男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