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位足跡變成數位遺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臉書也將「生不如死」

大家或許知道,台灣目前已經是『生不如死』——每年出生人數低於死亡人數,人口呈現淨減少。

前兩天在《經濟學人》上聽到一篇有趣的文章:What happens to your data when you die?,介紹瑞典政治科學家 Carl Ohman 的新書,才知道臉書也會有『生不如死』的一天:專家預計 40 年之內,臉書上會有超過一半的帳號,主人已經離世。

過世之後,留在網路世界的足跡,屬於誰呢?

卡夫卡手稿:燒,還是不燒?

文章開頭舉捷克作家卡夫卡為例,一百年前他去世時,交代作家好友 Max Brod 把未發表的手稿燒毀;幸好 Brod 背叛了卡夫卡,為他編輯出版遺作,今天我們才能欣賞他的傳世經典。

但這引發一個問題:卡夫卡的作品,是卡夫卡應該帶走的財產,還是該留下給讀者共享的呢?手稿所有權也是一個問題,直到 2016 年才在以色列最高法院裁定(被留在以色列國家圖書館了)。

AI 復活術

在數位時代,人們有意無意留下的足跡,產出的驚人資訊量,前所未有。作者 Ohman 說,我們會不斷發現,自己與卡夫卡的朋友 Brod 面對相同的矛盾。

隨著 AI 的發展,已經有人重建過世親人的影音模型,讓他們真的『音容宛在』。更有新創公司專門要做這門生意,只要你願意,未來可以買回阿媽聲音的聊天機器人,來講故事給小孩聽。

有些人可能連想到死後親人取用自己的『遺跡』,都覺得不舒服了;如果是其他人拿去用呢?前一陣子有人以過世歌手的聲音影像,製作成 MV 發表,被抨擊消費死者。

數位內容的價值

其實不用等到死後,多年沒看到的內容,再看都能給人驚喜(驚嚇)。

之前建了一個新 blog 交代作業,同一個帳號底下有我 20 年前開始、但荒廢十多年的 blog。瀏覽以前寫的東西,有的文情並茂,引據完備;有的就是簡短廢文兩行,連作者本人我都覺得點開標題是浪費生命。

​那麼,這些內容留在網路上,到底有沒有價值呢?

我們的『數位遺產』對未來研究者來說,會是寶貴的人類學資料。但在它們產生考古價值之前,先要考慮隱私和品質的問題。

在巨量資料當中,除了剛才說的廢文,也有不經意留下的瀏覽記錄、銀行往來資料等等,還有詐騙廣告和認知作戰的假新聞。

到底哪些該刪、哪些該留?還是全部留下,讓算力強大的 AI 幫忙分析現今人類的精神面貌?


raw-image

265年老家書的新啟示

想到上學期在社大帶學生讀了一篇文章 265-year-old love letters opened for first time:法國戰艦 Galatée 號船員的家書,在七年戰爭期間因船艦被英軍俘虜未能送達,這些塵封 265 年的 100 多封家書,去年(2023 年)首次被打開。

當時平常的家書,訴說思念、擔憂、家中女性張羅大小事務,還有很多拼寫錯誤,此時成為戰爭時期法國民情的珍貴一手資料,包含透過書信表達情感、女性識字率和社會角色等訊息,讓我們更了解 18 世紀的生活和社會階層。

這些家書要是真讓士兵們收到了,當然能安慰他們的心情,不過書信本身或許就四散丟失,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受到重視,字字句句琢磨個仔細。一大批信件未傳達收件人,也沒被丟棄銷毀,能重見天日,真是幸運的巧合。

新挑戰需要新解方

如今的數位時代,我們不再需要歷史的偶然或巧合,每一個瞬間都有機會永久保存下來。

除了考量自己和親人的數位足跡如何處理,作者 Ohman 提醒人們,這些數位遺產屬於全人類共有,呼籲共同督促網路社群平台,積極討論並制定相關規範,直面這個新世代的新議題。

在保存數位遺產與保護個人隱私之間,是否有可能取得平衡?你怎麼看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媽媽好忙。媽媽好嗎?
37會員
89內容數
媽媽,妳好嗎? 我是林寶媽咪,家裡還有林寶爸和林寶、林二寶兩個男寶。 我愛看書、旅行、探索新知,並將這些愛好融入生活中。作為一名英文老師,也對家庭英語啟蒙頗有心得。面對許多疑問,我經常閱讀尋找答案並記錄心得。 在這裡,我將分享關於教育、英文學習、讀書筆記、生活實用好物的心得,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分享育兒的喜悅與挑戰。
2025/03/10
我盡量維持寫日誌的習慣。今天打開日誌,發現昨天寫的今天又重演了: 昨天早上帶小孩去觀光工廠,中午去興達港吃午餐,還買了海鮮回來晚餐加菜。開心的一天,最後卻因為林寶拖拖拉拉功課沒寫完,送他去睡覺前我一肚子火,到要寫日誌才想起來這天本來有多開心。​ 今天又是一樣......
Thumbnail
2025/03/10
我盡量維持寫日誌的習慣。今天打開日誌,發現昨天寫的今天又重演了: 昨天早上帶小孩去觀光工廠,中午去興達港吃午餐,還買了海鮮回來晚餐加菜。開心的一天,最後卻因為林寶拖拖拉拉功課沒寫完,送他去睡覺前我一肚子火,到要寫日誌才想起來這天本來有多開心。​ 今天又是一樣......
Thumbnail
2025/03/05
美國紐約房地產天后 Barbara Corcoran 接受訪問,主持人 Lewis Howes 問道,像她這樣富裕的家庭,如何養育出願意努力工作的孩子? ​ 等一下。這是問題嗎? 許多人奮鬥的目標,不就是要小孩坐在金山銀山上,十指不沾陽春水嗎?
Thumbnail
2025/03/05
美國紐約房地產天后 Barbara Corcoran 接受訪問,主持人 Lewis Howes 問道,像她這樣富裕的家庭,如何養育出願意努力工作的孩子? ​ 等一下。這是問題嗎? 許多人奮鬥的目標,不就是要小孩坐在金山銀山上,十指不沾陽春水嗎?
Thumbnail
2025/02/20
寒假全家去了一趟日本,今天和成人英語班同學分享,大家也聊了各自的旅遊經歷,把一些和語言相關的雜感記在底下。
Thumbnail
2025/02/20
寒假全家去了一趟日本,今天和成人英語班同學分享,大家也聊了各自的旅遊經歷,把一些和語言相關的雜感記在底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隨著人們的數位足跡越來越多,有必要思考數位遺產的價值和處理。由 AI 復活術到 265 年老家書的新啟示,如何平衡保存數位遺產和保護個人隱私,是這一代人的課題。
Thumbnail
隨著人們的數位足跡越來越多,有必要思考數位遺產的價值和處理。由 AI 復活術到 265 年老家書的新啟示,如何平衡保存數位遺產和保護個人隱私,是這一代人的課題。
Thumbnail
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正視AI「角色扮演」的能力,以及可能帶來的身心健康影響。我之前一直在研究、討論的「虛擬情人」是其一,本文提到的名人、死人也不容忽視。 換句話說,包括ChatGPT等AI對人類社會所帶來的衝擊,絕對不是只有將它們當成「工具」來運用時產生的影響,也包括將它們當成「人」來互動
Thumbnail
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正視AI「角色扮演」的能力,以及可能帶來的身心健康影響。我之前一直在研究、討論的「虛擬情人」是其一,本文提到的名人、死人也不容忽視。 換句話說,包括ChatGPT等AI對人類社會所帶來的衝擊,絕對不是只有將它們當成「工具」來運用時產生的影響,也包括將它們當成「人」來互動
Thumbnail
說到「遺產」,大家通常會先想到的是錢財與土地或古董名畫等等。這個世代,各式各樣的「數位財產」,也已成為人生重要的一部份。
Thumbnail
說到「遺產」,大家通常會先想到的是錢財與土地或古董名畫等等。這個世代,各式各樣的「數位財產」,也已成為人生重要的一部份。
Thumbnail
檔案和歷史被消失的風險,一直縈繞著眾多的知識份子。
Thumbnail
檔案和歷史被消失的風險,一直縈繞著眾多的知識份子。
Thumbnail
書籍資料: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作者: 卡爾 原文作者: Nicholas Carr 譯者: 王年愷 出版社:貓頭鷹
Thumbnail
書籍資料: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作者: 卡爾 原文作者: Nicholas Carr 譯者: 王年愷 出版社:貓頭鷹
Thumbnail
20世紀二戰結束,傳統社會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產生質疑,捷克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孤獨異化、反映身心折磨與痛苦的寓言體小說,這才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逐漸受到重視,認為真正觸碰到人類內在的心靈,成為存在主義小說的代表。
Thumbnail
20世紀二戰結束,傳統社會解體,人際關係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產生質疑,捷克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孤獨異化、反映身心折磨與痛苦的寓言體小說,這才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逐漸受到重視,認為真正觸碰到人類內在的心靈,成為存在主義小說的代表。
Thumbnail
註:被遺忘權主張人可以擁有覆蓋網路上對自己不利或不實的訊息,部分人認為是科技及人權之間糾纏的進步,有些人則以為會侵犯表達自由。
Thumbnail
註:被遺忘權主張人可以擁有覆蓋網路上對自己不利或不實的訊息,部分人認為是科技及人權之間糾纏的進步,有些人則以為會侵犯表達自由。
Thumbnail
微軟在 2020 年底取得了一項專利,可以利用「特定的某人」在網路上留下的文字、影像、聲音等記錄,來創造以「這個某人」的人格特質為基礎的聊天機器人(chatbot)。重點來了,「這個某人」不一定是個活人,也可能是死人...
Thumbnail
微軟在 2020 年底取得了一項專利,可以利用「特定的某人」在網路上留下的文字、影像、聲音等記錄,來創造以「這個某人」的人格特質為基礎的聊天機器人(chatbot)。重點來了,「這個某人」不一定是個活人,也可能是死人...
Thumbnail
  「你不覺得這毫無意義嗎?」  我們從展覽會場走出,穿過馬路繞過一棟整修中的大樓來到這間咖啡廳,靠窗的座位隱約傳來外面公園裡兒童的嘻鬧聲,她喝了一口冰咖啡終於講出她的想法,我沒有太驚訝,一路上低頭不語的她顯然是覺得被愚弄了。我說我曾看過一個作品是鏡子,就只是一面大鏡子,當我好奇它如何成為一件藝術品
Thumbnail
  「你不覺得這毫無意義嗎?」  我們從展覽會場走出,穿過馬路繞過一棟整修中的大樓來到這間咖啡廳,靠窗的座位隱約傳來外面公園裡兒童的嘻鬧聲,她喝了一口冰咖啡終於講出她的想法,我沒有太驚訝,一路上低頭不語的她顯然是覺得被愚弄了。我說我曾看過一個作品是鏡子,就只是一面大鏡子,當我好奇它如何成為一件藝術品
Thumbnail
上篇,班雅明《靈光》:藝術作為歷史與記憶間的辯證 敘事裡的靈光:抵抗遺忘! 記憶就是最重要的敘事能力。創作者只有憑藉本身的博聞強記,所敘述的故事才能掌握事物的演變,而且還可以跟事物的消逝以及死亡的力量相安無事。 如果靈光的發散是出自我們的記憶在歷史痕跡中共感、聯想、交織出來的經驗,那麼靈光的發散同
Thumbnail
上篇,班雅明《靈光》:藝術作為歷史與記憶間的辯證 敘事裡的靈光:抵抗遺忘! 記憶就是最重要的敘事能力。創作者只有憑藉本身的博聞強記,所敘述的故事才能掌握事物的演變,而且還可以跟事物的消逝以及死亡的力量相安無事。 如果靈光的發散是出自我們的記憶在歷史痕跡中共感、聯想、交織出來的經驗,那麼靈光的發散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