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位足跡變成數位遺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臉書也將「生不如死」

大家或許知道,台灣目前已經是『生不如死』——每年出生人數低於死亡人數,人口呈現淨減少。

前兩天在《經濟學人》上聽到一篇有趣的文章:What happens to your data when you die?,介紹瑞典政治科學家 Carl Ohman 的新書,才知道臉書也會有『生不如死』的一天:專家預計 40 年之內,臉書上會有超過一半的帳號,主人已經離世。

過世之後,留在網路世界的足跡,屬於誰呢?

卡夫卡手稿:燒,還是不燒?

文章開頭舉捷克作家卡夫卡為例,一百年前他去世時,交代作家好友 Max Brod 把未發表的手稿燒毀;幸好 Brod 背叛了卡夫卡,為他編輯出版遺作,今天我們才能欣賞他的傳世經典。

但這引發一個問題:卡夫卡的作品,是卡夫卡應該帶走的財產,還是該留下給讀者共享的呢?手稿所有權也是一個問題,直到 2016 年才在以色列最高法院裁定(被留在以色列國家圖書館了)。

AI 復活術

在數位時代,人們有意無意留下的足跡,產出的驚人資訊量,前所未有。作者 Ohman 說,我們會不斷發現,自己與卡夫卡的朋友 Brod 面對相同的矛盾。

隨著 AI 的發展,已經有人重建過世親人的影音模型,讓他們真的『音容宛在』。更有新創公司專門要做這門生意,只要你願意,未來可以買回阿媽聲音的聊天機器人,來講故事給小孩聽。

有些人可能連想到死後親人取用自己的『遺跡』,都覺得不舒服了;如果是其他人拿去用呢?前一陣子有人以過世歌手的聲音影像,製作成 MV 發表,被抨擊消費死者。

數位內容的價值

其實不用等到死後,多年沒看到的內容,再看都能給人驚喜(驚嚇)。

之前建了一個新 blog 交代作業,同一個帳號底下有我 20 年前開始、但荒廢十多年的 blog。瀏覽以前寫的東西,有的文情並茂,引據完備;有的就是簡短廢文兩行,連作者本人我都覺得點開標題是浪費生命。

​那麼,這些內容留在網路上,到底有沒有價值呢?

我們的『數位遺產』對未來研究者來說,會是寶貴的人類學資料。但在它們產生考古價值之前,先要考慮隱私和品質的問題。

在巨量資料當中,除了剛才說的廢文,也有不經意留下的瀏覽記錄、銀行往來資料等等,還有詐騙廣告和認知作戰的假新聞。

到底哪些該刪、哪些該留?還是全部留下,讓算力強大的 AI 幫忙分析現今人類的精神面貌?


raw-image

265年老家書的新啟示

想到上學期在社大帶學生讀了一篇文章 265-year-old love letters opened for first time:法國戰艦 Galatée 號船員的家書,在七年戰爭期間因船艦被英軍俘虜未能送達,這些塵封 265 年的 100 多封家書,去年(2023 年)首次被打開。

當時平常的家書,訴說思念、擔憂、家中女性張羅大小事務,還有很多拼寫錯誤,此時成為戰爭時期法國民情的珍貴一手資料,包含透過書信表達情感、女性識字率和社會角色等訊息,讓我們更了解 18 世紀的生活和社會階層。

這些家書要是真讓士兵們收到了,當然能安慰他們的心情,不過書信本身或許就四散丟失,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受到重視,字字句句琢磨個仔細。一大批信件未傳達收件人,也沒被丟棄銷毀,能重見天日,真是幸運的巧合。

新挑戰需要新解方

如今的數位時代,我們不再需要歷史的偶然或巧合,每一個瞬間都有機會永久保存下來。

除了考量自己和親人的數位足跡如何處理,作者 Ohman 提醒人們,這些數位遺產屬於全人類共有,呼籲共同督促網路社群平台,積極討論並制定相關規範,直面這個新世代的新議題。

在保存數位遺產與保護個人隱私之間,是否有可能取得平衡?你怎麼看呢?

媽媽,妳好嗎? 我是林寶媽咪,家裡還有林寶爸和林寶、林二寶兩個男寶。 我愛看書、旅行、探索新知,並將這些愛好融入生活中。作為一名英文老師,也對家庭英語啟蒙頗有心得。面對許多疑問,我經常閱讀尋找答案並記錄心得。 在這裡,我將分享關於教育、英文學習、讀書筆記、生活實用好物的心得,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分享育兒的喜悅與挑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孩子可以看到放大1000倍的微距世界,不須透過手機或平板,可以直接拍照及錄影,顯微相機就是孩子的觀察紀錄本,即時記錄孩子的所見所聞。 除此之外, 還可以加購觀察貼紙,也可用來製作標本或書籤。限時開團中!
孩子可以看到放大1000倍的微距世界,不須透過手機或平板,可以直接拍照及錄影,顯微相機就是孩子的觀察紀錄本,即時記錄孩子的所見所聞。 除此之外, 還可以加購觀察貼紙,也可用來製作標本或書籤。限時開團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數位轉生和AI復活的議題,並對這些技術在法律層面存在的風險與爭議進行深入分析。藉由涉及的人工智慧、數位遺產、個資法、民法等法律領域,提出合理且具體的修法建議,以規範死者個人資料在AI應用中的合法性及倫理標準。
Thumbnail
在人人都用網路社交的年代,任何人、事充斥眼簾,但昨晚在Threads一個串文,留了我一大步,內容反應時下許多問題,卻似乎也衍生許多契機。 這名作家已出書,所以稱他為作家,至於書的內容像自傳也是紀錄,因為他在Threads上追蹤數7000多人,我不是他的追蹤者,因為他的舉動我並不忍心認同,在
Thumbnail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無名小站網紅、熱烈討論的PTT八卦版、珍藏的奇摩文,現在還找得到嗎? 你是否想過,如今習以為常的網路生活,有一天可能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國大陸的網路世界正經歷一場浩劫,大量的網頁、影音資料如同被按下刪除鍵,消失在數位洪流之中。這種「數位失憶」現象,值得我們台灣民眾提高警覺!
Thumbnail
多年前,當人生面臨某一個關卡時,我刪除了使用多年的個人社群帳號,想要徹底消失,最好被這個世界遺忘。
Thumbnail
知名音樂人包小柏在女兒過世後,透過AI讓女兒「復聲」,能夠和他們夫妻倆進行對話。這樣的科技進展究竟會帶來什麼衝擊與影響? 五月初《Philosophy & Technology》終於出現第一篇討論這個議題的正式論文,由倫敦劍橋大學萊弗哈姆智能未來中心的研究人員所發表。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隨著電腦的普及,大大改變了我們的日常行為,食物上桌前要先拍照、打卡、上傳;路見不平報警前先錄影、直播;資料下載後先存檔、備份,至於資料有沒有被閱讀則完全不重要了。而這些紀錄甚或記憶我某段過去的資料,皆反射了我的一部分,因為那些資料保存了我過去部分的時間,保存了我成為現在的我的部分痕跡。但是如
老朋友其實就象徵著過去,他們是我活過的痕跡和證明,事物會被抹面,但人不會,在人們心中的記憶不會,除非等到認識你、記得你的人都不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了。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什麼叫做活著?
遺憾嗎? 一眨眼,又過了一年,有些人離開,有些人永遠離世,有些人相見需要跋涉,有些人相見只存在於夢境中。 在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代,我們被迫深刻思考著取代和生死。儘管科技進步讓機器能夠執行越來越多的任務,但人類的價值和獨特性依然難以完全被取代。 老去、生病、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科技或許能夠為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 ) 2023年大紅大紫,許多人也正熱烈討論 AI 到底會不會讓人失業,這是個很有趣的話題,因為科技變革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現在發生的事絕對不是新鮮事,我們就來從留聲機被發明到被反對,甚至被視為危害文明的歷史反思當前的科技趨勢。 本文可以讓你學到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數位轉生和AI復活的議題,並對這些技術在法律層面存在的風險與爭議進行深入分析。藉由涉及的人工智慧、數位遺產、個資法、民法等法律領域,提出合理且具體的修法建議,以規範死者個人資料在AI應用中的合法性及倫理標準。
Thumbnail
在人人都用網路社交的年代,任何人、事充斥眼簾,但昨晚在Threads一個串文,留了我一大步,內容反應時下許多問題,卻似乎也衍生許多契機。 這名作家已出書,所以稱他為作家,至於書的內容像自傳也是紀錄,因為他在Threads上追蹤數7000多人,我不是他的追蹤者,因為他的舉動我並不忍心認同,在
Thumbnail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無名小站網紅、熱烈討論的PTT八卦版、珍藏的奇摩文,現在還找得到嗎? 你是否想過,如今習以為常的網路生活,有一天可能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國大陸的網路世界正經歷一場浩劫,大量的網頁、影音資料如同被按下刪除鍵,消失在數位洪流之中。這種「數位失憶」現象,值得我們台灣民眾提高警覺!
Thumbnail
多年前,當人生面臨某一個關卡時,我刪除了使用多年的個人社群帳號,想要徹底消失,最好被這個世界遺忘。
Thumbnail
知名音樂人包小柏在女兒過世後,透過AI讓女兒「復聲」,能夠和他們夫妻倆進行對話。這樣的科技進展究竟會帶來什麼衝擊與影響? 五月初《Philosophy & Technology》終於出現第一篇討論這個議題的正式論文,由倫敦劍橋大學萊弗哈姆智能未來中心的研究人員所發表。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隨著電腦的普及,大大改變了我們的日常行為,食物上桌前要先拍照、打卡、上傳;路見不平報警前先錄影、直播;資料下載後先存檔、備份,至於資料有沒有被閱讀則完全不重要了。而這些紀錄甚或記憶我某段過去的資料,皆反射了我的一部分,因為那些資料保存了我過去部分的時間,保存了我成為現在的我的部分痕跡。但是如
老朋友其實就象徵著過去,他們是我活過的痕跡和證明,事物會被抹面,但人不會,在人們心中的記憶不會,除非等到認識你、記得你的人都不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了。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什麼叫做活著?
遺憾嗎? 一眨眼,又過了一年,有些人離開,有些人永遠離世,有些人相見需要跋涉,有些人相見只存在於夢境中。 在這個科技迅速發展的現代,我們被迫深刻思考著取代和生死。儘管科技進步讓機器能夠執行越來越多的任務,但人類的價值和獨特性依然難以完全被取代。 老去、生病、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科技或許能夠為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 ) 2023年大紅大紫,許多人也正熱烈討論 AI 到底會不會讓人失業,這是個很有趣的話題,因為科技變革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現在發生的事絕對不是新鮮事,我們就來從留聲機被發明到被反對,甚至被視為危害文明的歷史反思當前的科技趨勢。 本文可以讓你學到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