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雪的時候奔跑
在月圓的時候落崖
穀雨的時候踏水
無人的時候
一人回來
/余若
我與跑步建立起陪伴關係,最早是從大學時期開始,當時有憂鬱症,卻沒能去醫院掛號精神科治療。在感情問題如黑色海嘯將我淹沒的某個晚上,我在台北租屋處發覺自己身體越來越冷,血液幾乎要冰凍起來,即使進浴室沖熱水也無用。
當時,閃過一絲念頭,我需要讓身體的血液流動。對的,我想起捐血時,血液汩汩湧出的樣子,我想要流血!而既然無法流出來,那麼至少在體內流動吧!
於是,深夜踩著腳踏車回到校園,在寂寥空曠的操場,一圈一圈地跑起來。
一邊跑步一邊哭,想著對方與過往種種,情絲糾纏、罪疚過錯、欲望起伏,都隨著眼淚融化於眼前的景色,風景模模糊糊。因為長久壓抑的感受過多,噁心想吐,體內五臟六腑也跟著要翻出來洗過似的。
每跑一圈都像用熱氣洗過一遍,不斷地排出水分,排出令我暈眩的念頭,全世界只剩下心臟跳動與血液的沸騰。
那個暑假,我每天打工結束,就到操場跑步,直到自己精疲力盡、再也跑不動,才回租屋處洗澡睡覺。下雨也跑,淋濕了更爽,醒著的時間不是工作就是跑步的狀態,竟然掉了六公斤,加上飲食營養不足,胸部也縮小了一個罩杯。
回想起來是個很變態的夏天,但也非常感謝當時的自己,偶然地選擇一種比較不傷害的方式來度過心靈的險灘,如今仍然懷念那種不顧一切的奔跑。
從那之後,跑步成為我對自己發出求救信號的方式,覺得自己快不行了、快倒了、快瘋了、快崩潰了,那麼就獨自出發去跑步吧!尤其是漫無止境、毫無時間感地亂跑。
有一則來自印地安部落耆老的智慧言說,當一個人憤怒時,就朝遠方直線行走,走到憤怒消失為止,在該處插一根樹枝。我想,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跑步。
回到中部之後,離家中最近的跑步場所是溪的南岸堤防。在河岸堤防與操場跑道有截然不同的跑法,堤防之上有狗,有碎石,有叢生野草與螢火蟲,偶爾有小孩陪跑,甚至有蛇滑過,以及一年四季各有姿態的苦楝與永恆的溪水。
比起學校操場或運動公園的單一人工複製風景,在堤防上慢跑實在有太多值得分心的美好事物,受到更多環境的滋養。有時候只是吹來一陣風,身體也能因此放鬆。於是自然就能拋掉耳機裡的音樂,聽見鳥語蟲唧狗吠,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或是體會無聲的空白。
然而,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戶外跑步是不容易維持的運動。一來受天氣影響,豔陽過於炎熱,夜深過於寒涼,無力晨起,午後那適宜運動的溫度與時段我都在書店工作。
二來受制於腳傷與體能狀況,這幾年積累許多傷。車禍摔傷、錯踩階梯扭傷,加上拇指外翻、婦科手術等等,我常覺得已經不可能再像大學時期,無須牽掛身體地跑步。
身上有些傷一旦造成,就無法復返,總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如今需要學習的是如何跟當下的身體相識相處。
瑜伽(Yoga)的意思是「結合」──個體靈魂和宇宙靈性的結合。這個觀念太抽象,不容易理解。為了配合我們能理解的程度,我把瑜伽解釋為:身與心,以及心與靈的結合。
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苦,其苦或在身,或在心,或在靈,瑜伽科學幫助我們把身體當成神殿似地維護,使它和靈魂一樣潔淨。人的身體是怠惰的,心是活潑的,靈魂是光明的。瑜伽是要把身修練得和心一樣活潑,這樣身、心都活潑之後,從而導向光明的靈魂。
──艾楊格
近一年來,接觸了希瓦南達瑜伽,老師除了教授體位法,每堂課都有呼吸法練習、瑜伽哲理分享與冥想時間,正式擴展了我對瑜伽與身心的視野。
我還深刻記得初階課程第一次練習「魚式」的時候,感覺胸口從來不曾如此打開過,隨之感受到深層的鬆綁與喜悅,是身體帶動了心,彼此同步了。「身體」教會了我更多,那是「頭腦」無法以理解去達成的。
有段時間在積極學習「頭立式」,早上起床後,固定對著窗戶做四回合「拜日式」當作暖身,再開始練習半個頭立式。
真的能夠在動作中感受到太陽正逐漸溫暖地球,早晨因為冷熱交替而有風,風吹來植物的香甜氣息,因住家鄰近菜園、果園、水田,鳥族們開始活動與餵食雛鳥,這些觸覺、嗅覺與聽覺記憶也都是我的瑜伽其中一部分。做完練習之後,我會再抽卡牌,溫習奧修禪卡、塔羅與內在女神訊息,然後寫日記。
這個時期的日記詳細記錄了各個層面的自己,託練習頭立式的福,每天我都跟自己有一段親密時光。
即使我到現在還是沒有成功做到頭立式,但是瑜伽帶來的不僅僅是該體位的動作達成,過程中自我不斷地覺察與學習更重要。
後來某次我要進手術房上開刀台的時候,穿著無菌衣,脫掉眼鏡,坐在等候區,感到十分赤裸不安,因此回想起瑜伽課的冥想呼吸。輪到我進去躺在手術台上,手腳被固定,即將要全身麻醉的時候,我也回到呼吸法的練習上。
平靜地睡去,再次醒來,身體已經歷過此生第一個開刀手術。
我想是因為學習希瓦南達瑜伽,慢慢建立內在的智識與技能,因此在重要時刻得以運用這些資源去減緩對肉體變化的恐懼,我才能如此放鬆、無懼,安住當下。
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安排,這些傷病與療癒在時間軸上看似有先後順序,但其實是雙雙一組、有如魚和水般相依共存的吧?
從小到大,我並不算是社會上認定喜愛運動的那種類型,尤其是競賽的時刻,我更感受到運動帶給身體的壓力與痛苦。一直到後來才發現,獨自一人的運動,其實是心靈、頭腦、身體與環境,這四者之間的交互作用,這其中你總是能發現新的觀察體會,變化萬千,神奇有趣。
而身體與心智根本不是二元對立那麼簡單,喜歡讀書與喜歡運動,到底是誰說一定要分為兩種類型呢?啊!在柏拉圖和笛卡兒之前,這種觀念就根植於人類歷史之中,只是這兩位思想家又更強化了「心物二元論」。
這種「心物二元論」在人類社會長期流行,造成許多迷思,剝奪了運動的魅力。我過去也是理所當然地以為「身體和心智的發展可能會互相抵觸」,是擁護「心智派」的一員。最早協助我打破這種觀念的是「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系列的其中一本《運動鍛鍊你的思考力》,這本書真的是非常棒,作者告訴人們在運動中可以更認識自己!(我絕對不會說裡面有哲學、社會學、神話跟美學,以免你打了退堂鼓。)
聰明的運動者總是在身體與心靈間來回穿梭,心靈或身體都不能代表一個人,是兩方的緊密配合,成就一個完整的人。
──戴蒙‧楊
以下列出了幾本跟運動相關的書籍,每一本我都讀過且推薦。其中最難的是《運動場上的哲學家》(這本反而是高中體育老師寫的),其他的都輕鬆好讀,我相信一定能打開你對運動的胃口。
這並不是叫你一定要運動才會健康,而是我認為運動可以非常平易無壓力,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可以陪伴我們經歷重大事件,走過不同人生階段。希望你也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