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聽郭麗安老師談「台灣的父愛」是很隱晦的,基本上他們都愛子女的方式不會用說的,而是照顧與守護。
在《鐵漢心中有柔情——中年父親敘說自身的父愛》論文中提到,父愛的表現有以照顧、陪伴子女為主的「育兒勞務」、「與子女玩樂」、「替子女設想未來」以及「父愛藏在心裡」等四種方式呈現,其中又以父愛藏在心裡的尊重子女為最常見的父愛表現方式。
我的父親也是一個不太談父愛的人,但他確實用守護與照顧的方式在保護這個家,但他在外面是個大E人。
我想起我爺爺也是這樣的人,他在年幼時接受日本教育,改朝換代之後,他前往前線當兵,卻遇到了823砲戰,等他回來時,脾氣變得暴躁、開始會抽菸跟賭博,有時候呆若木雞,需要我大伯牽著他去塩仔去工作。
後來才知道,我爺爺當時可能罹患了PTSD。
我在奶奶的敘說裡,像是她幾乎偽單親了起碼一甲子,每次我的叔伯與我父親生病時,都是她千里迢迢背著小孩走到較繁榮的地方求醫,而她的丈夫卻不見蹤影。
即便父親介於在與不在之間,但我的上一代都還是非常盡力擔任好「父親」的角色,只是因為爺爺無能給出去的愛或是權威的榜樣,他們只能自行去摸索,也無法理解什麼是「表達父愛」,在他們的經驗裡,照顧與守護、為子女的未來著想大概就是他們最能夠做的。
但偶爾的「睪談闊論」(mansplaining)還是會讓人很白眼就是了⋯⋯
我在找尋相關父愛的文獻中時,看見有些敘事者的父親是跟著國民政府來台,可以想見當他們被迫離鄉背井,隻身一人地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講的語言完全不通(台灣在當時仍是以日語與台語為主),是有多麼驚慌、無助與孤單。
當內在是慌亂無措的少年郎時,又要如何展現出沉穩與富有滋養與呵護氛圍的父愛?
從世代的創傷來看,我們可能就會發現,父愛說不出口是有脈絡的,因為過去並沒有好的典範讓父職有明確的想像。
同時也因時代的變遷,大環境下對於食物與居所、自由與安全的不確定性(畢竟緊接著就有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歷代以來所經驗過的恐懼都留在血液當中被傳承下來。
對於「袒露真實的情感」難免會有種無形的壓力與陌生感。
在這次曾自強與林郁婷的師徒情誼中,我們也看見了溫暖的父愛典範。
當林郁婷沒有經費移地訓練時,是曾自強教練想盡辦法募款,籌措旅費;當林郁婷被IBA誣陷時,是曾自強教練四處奔走,希望找出問題跟解決方式,避免影響她的出賽權益。
當這次林郁婷被JK羅琳輿論霸凌時,是曾自強教練發揮出心理韌性:「謝謝JK讓全世界看見台灣。」
這樣真誠ㄧ致的精神也發揮在他對林郁婷的訓練上,在一次採訪當中,曾自強教練就曾表示:「品德教育是最重要的,對於不怕吃苦、願意留下來的學生們,會為他們找尋堅持下去的目標。」
林郁婷也曾說過,曾自強教練教會她許多人生道理、人際關係與理財等,他會告訴她怎麼做比較好,但不會強迫她。
雖然過去我常在批判父權的思維,但以「父親」們的角度來看,‘父權意識以機械化、政治化、軍事化作為武器,而這些力量對人類來說,具有壓倒性的強勢。那些一頭栽入這條路線而獲得成功、出人頭地的人,當然會認為這樣很好,覺得幸福。’引自《源氏物語與日本人》
對於,父親們而言,擁有這些「力量」的價值,就等於未來有了保障,即便他們不知道要怎麼表達父愛,卻盡力在提供兒女資源或教導面對未來可能的挑戰,用「替子女設想未來」展現父愛。
而曾自強教練也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不僅僅是提供資源與教導,還有更多的是「捍衛」與以身作則,展現君子風範與心理韌性。
(圖片引自曾自強教練的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