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月以來,我開始將文章和沙龍大幅更新,所以這陣子比較少出來跟大家聊聊天,真的是忙到連好好追劇的時間都沒有 XD。
不過,我還是有趁空檔關注幾部陸劇,像《國色芳華》的第二部《錦繡芳華》前幾天也開播了,目前大致看下來,我的心得還是跟之前差不多(笑),可能等劇情多跑一點後,我會再更詳細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那之前,我想先來聊聊上次在簡評中提過,為何牡丹一角設計得太完美,總會讓人覺得可惜?難道完美的角色就不能當主角嗎?為什麼有缺點的角色反而容易吸引目光呢?
同樣地,今天說的內容只是些個人感受,我知道有些觀眾不看重這些,反正我聊我的、你看你的,大家看得開心就可以了!
▌缺點的意義
▸ 有缺點,才有成長
去年年底,我寫過一篇文章在探討角色脈絡的重要性。之所以我的文章裡常反覆提到「脈絡」和「演技」,是因為我追劇時,會特別在意裡面的角色像不像個「人」。
不是簡單的標籤,也不是用來推劇情的工具,而是和我們生活裡碰到的所有人一樣,有人性、有亮點、有缺陷。
如果大家試著觀察身邊的親友,會發現人的優缺點,往往是一體兩面。比方說,一個細心的人,可能比較容易胡思亂想;直爽的人,可能說話容易傷人;邏輯能力好的人,可能待人不夠體貼;重情重義的人,可能容易感情用事……
同樣道理,之前我分析過的角色身上,也幾乎都有這種兩面性。不會完美無缺,也不會一無是處;身上有閃閃發光的亮點,也有難以掩飾的缺陷;也讓人欣羨、喜歡的地方,也有脆弱、需要依靠別人的時候。
就拿《永夜星河》的慕聲舉例。身為「黑蓮花」的慕聲,大概是少數一開局就充滿缺點的男主角。只要碰到阿姐以外的人,他就是冷漠、殘忍、不屑一顧,而且一旦惹他不高興,他就會不留情面地拿劍砍死對方。

可是為什麼慕聲這個角色卻不會惹人討厭?很簡單,因為他並不是徹頭徹尾的壞人。
慕聲確實很多缺點,但同時他的優點也很明顯。他對圈圈以外的人不留情面,對圈圈以內的人卻願意奉獻一切。這就和現實中許多人一樣,可能也會自私、會排外,對家人或愛人卻很溫柔。
所謂的「人性」,正是基於這種一體兩面的反差。包括你我在內的所有人,大家都不是完全的好人,也非絕對的壞人。所以當我們看到角色也和我們一樣,有好、有壞,就更容易將他視為另一個「人」,進而同理他的處境、共情他的不易。


而且,一個富有缺點的角色,就代表他身上有著成長空間。
像慕聲最一開始不只怨天怨地怨世界,還連自己都討厭。這樣的人,是如何在妙妙的感染下,學會正視自我價值、接收他人善意,最後能夠自信地說出:「我就是自己世界的主角」?
戲劇的看點,本就有一部分在角色的成長線上。因為只有在角色成長時,我們才能感覺到時間的流逝,看見他在那個世界活過的痕跡。
▸ 有缺點,才有火花
就像上面說的,一個人有缺點,才有成長;有成長,才像個真正的人;像個人,我們才能對他產生共情,進而活在我們心裡。
而若一個故事裡,不只主角,連配角身上都充滿人性,那這部作品的群像就會相當飽滿。
沒錯!其實群像劇的好壞,也和角色有沒有缺點息息相關。就像《甄嬛傳》裡,雖然甄嬛聰明絕頂、盟友滿布,但她也有自私、偏頗的時候;

將瑛貴人的死輕輕放過,反倒為果郡王不捨
而華妃、安陵容、皇后等壞事做盡的反派,說到底,也只是一個個可憐人。
無論正派反派,只要他們都有自己的缺點,那角色之間的衝突和羈絆就會更有說服力。
大家還記得甄嬛看見華妃死後的反應嗎?不是大仇得報的快意,而是無止盡的悲涼。

正因她和華妃一樣身為功臣之女,且對皇帝情深義重,所以當她看到華妃的結局,才會忍不住將自己帶入其中,產生憐憫和感慨。
她如今的得寵,何嘗不似當年寵慣六宮的華貴妃?而她現在因父親平亂有功、深受倚重,但未來是不是也可能像年氏一樣,被皇帝忌憚,最後家破人亡?
其實人與人之間,很少會有極端的愛、恨、情、仇。有些恨意之中,會摻雜兔死狐悲的惶恐;有些愛意之中,會藏著自慚形穢的自卑。
這時若反觀前言提到的《國色芳華》,就會發現這部劇的角色之間,很少有像《甄嬛傳》的複雜性。不管是縣主對牡丹、寧王對皇帝,反派和主角之間,幾乎沒有仇恨以外的情緒,身上也沒有任何討喜的地方,自然很難讓觀眾心疼、可憐或共情。


同樣講述唐玄宗剷除權臣的故事,我反倒覺得前陣子聊過的《唐朝詭事錄》有把其中的複雜性寫出來。
《唐詭》的太子和公主雖是政敵,卻也是關係親密的姑姪,所以就算處處相爭,但他們絕對不想傷害對方的性命;但像《國色芳華》的三郎和寧王明明是親手足,彼此間卻完全看不出任何血濃於水的情分在,好像就是單純的仇敵而已。
▌完美是錯嗎?
回到最初的問題,一個完美無缺的角色,真的不好嗎?
準確來說不是不好,就只是單薄。
一張白紙,即便上面乾乾淨淨、一個斑點都沒有,那也只是張普通的紙,不會給你留下多少印象。
可如果它被顏料揮灑過、被仔細凹折過,那這張紙,或許後來會成為你願意時不時拿出來和別人分享的藝術作品。
角色也一樣,當角色身上有了人性,就像白紙上有了獨一無二的痕跡,在你生命中有了其他人都取代不了的意義。
▸ 創造不完美
我之所以說《國色芳華》的牡丹很可惜,並不是我討厭這個角色,相反地,其實我一直很喜歡牡丹那股堅韌的生命力。
她從不自輕自賤,入了絕境就想辦法謀生、身無分文就從底層努力、被人搶了店就動腦子搶回來。她也從不輕易依附於人,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
只是這麼完美的角色,我會更希望她偶爾流露一些脆弱。比如受傷太多的時候,她是否也會情緒潰堤、自暴自棄?或是孤身走了太久,常會覺得力不從心、寂寞淒涼?
不管再堅強、再獨立,日子久了,都有撐不下去的時候。這時適度展現角色的自私和軟弱,並不會顯得她無理取鬧,只會讓我們更容易同理她的處境而已。

而且當牡丹身上有著缺點,她身邊的夥伴就有機會和她加以互補。比如當牡丹情緒潰堤時,直來直往的大福或身為靈魂伴侶的蔣長揚,能給予她開導或陪伴;當她領頭經商、無暇分身時,貼心細膩的勝意可以幫她找出沒注意到的錯誤;當她只擅賣花經商的時候,熟稔醫道的小春,能替她提供以花入藥的建議……其實這都能多少增添作品的群像魅力。
只可惜《國色芳華》並沒有把這樣的層次寫出來,使得作品包括反派在內的配角,幾乎都成了彰顯牡丹有多厲害的工具;而牡丹自己,似乎也只淪為一個用來高呼「女性當自強」的標籤而已。
▸ 恰到好處的完美
雖然整篇看下來,我都在強調角色必須有缺點才有魅力,但也有幾個例外。最好的例子,就是《古相思曲》的陸鳶。
其實陸鳶也和牡丹一樣,是個設定上很完美的角色:有勇有謀、允文允武,不貪戀兒女情長、一心為了家國。
她願意為了保護天子,犧牲與愛人結廬終老的機會;為了匡復國家,拉拔和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義子;甚至還在國家步上正軌後,逕自承擔「妖后」罵名死去。
明明陸鳶也是一位散發正道光芒的「大女主」,為何她的完美卻不會招人微詞呢?
我想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古相思曲》有把她的成長脈絡講出來。
在陸鳶十八歲的時候,的確也不懂如何興邦定國、不識世界之大。可當她一次次遇見沈不言,她便在他的啟蒙下,漸漸找到自己想做的事,蛻變為那位集美麗、溫柔、忠義、堅強於一身的皇后。

18 歲的陸鳶

36 歲的陸鳶
第二個原因,則是《古相思曲》的篇幅非常少,少到你還沒來得及察覺陸鳶的不真實,故事就結束了。
這就跟很多作品裡那些英年早逝的「白月光」一樣。因為這些角色的戲份不多,將性格寫得太複雜,反倒可能使劇情失焦,一時之間抓不到重點。
陸鳶也是,她五十六年的生命歷程,劇中只用了十四集來呈現。而且她最完美的兩個時期(36 歲和 56 歲),單單一集就結束了,自然就不容易讓人覺得她缺乏層次。
▌總結
當初這篇文章雖是因《國色芳華》而寫,不過我也還沒追《錦繡芳華》,所以上面提到的缺點,或許之後的劇情會加以彌補。今天主要只是想針對我目前看到的問題,做個延伸討論。
記得我小時候追的劇裡,比起光環開好開滿的主角,更常見到毫無理由作惡的反派;而近年或許是大家對主角的要求變高了,才開始出現各種完美到彷彿下一秒就能用聖光把我照瞎的主角(笑)。
不過這兩種角色背後的問題是一樣的:缺乏人性,而難以打動我們。
現在的觀眾,會更容易被富有人性的角色吸引。比起光芒四射的聖人、恨得牙癢癢的壞蛋,我們更喜歡一些除了喜歡和討厭之外,還會讓人可憐、欣慰或心疼的角色。
這也是為什麼《國色芳華》裡,我反而更記得劉暢和勝意兩個角色。或許他們戲份不多,也沒什麼亮眼的地方,但至少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劇中少見的「人性」。
劉暢從起初希望報效國家的滿腔熱血,後來逐漸被父母、縣主、寧王逼瘋;還有勝意對牡丹那份有欣羨、有感謝、有自卑的情感,搭配弒夫後自殺的悲劇調性,使他們成了劇裡數一數二飽滿的角色。
私心希望《錦繡芳華》可以將牡丹、蔣長揚和縣主、寧王在內的主角,寫得更複雜一些,否則真的有點可惜了這麼好的班底和質感 XD。
更多【聊戲劇】系列文章:
想推坑、發問或回饋心得嗎?📫作者信箱開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