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YH.CC|2024.0914更新
前陣子在不同資料與觀賞影片中常出現「審美昇華」,引我考慮將此納入從零水彩專題,由於議題過大,有些躊躇未前,上篇先以「創意思維」進入,再想想適當開場...。
前些天與能源新創產業的朋友H聊到開啟五感的重要性(貼文這天聽能源新創產業一顆震撼彈),才知他難得會進廳院欣賞且看懂表演藝術,聽覺敏銳的他對身邊同事講話方式深感困擾,請育嬰假在家不想面對幾個月後得回去上班...,「對,開啟五感重要,但要不被周遭影響又是一門學問,麻木一點反而少些痛苦。」他說的碰巧是我多年前曾想過的問題,但我始終沒好好針對問題梳理想法。當場沒能回答H,但我能想見陪著幼兒的他也正開始從一位教育者眼中反思五感這回事,至少都知道「麻木」會錯過許多人生美好體驗,甚至少了辨別危險能力而不自覺。
多年前重回校園時,陪同對理論好奇的R一起進美術院修了一學期的「後拉岡」,直到進教室才知道這門課程探討的是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又稱心理分析學),從此跨入不太可能會接觸的領域,往後在藝術與美相關討論中也多些熟悉感,幫助打開思考侷限,從不同面向看藝術與美。憑藉近日觀看水彩練習與「審美昇華」相關,爬梳目前可以連結的部分想法,整理於下方,留未來更新與更多連結...。
下方放大鏡(理論部分)可省略,快速通道>>>> 可直接賞畫~⭐️。
🔎 🔎 🔎
雅克·拉岡(Jacques Lacan, 1901–1981)是20世紀法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他對弗洛伊德的思想進行重新解讀,深刻影響了精神分析、哲學、文學批評以及社會理論。
後拉岡(Post-Lacanian)指的是那些在雅克·拉岡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發展、修正和應用其理論的思想家和學者。後拉岡思想家們並不只是單純地接受拉岡理論,而嘗試結合當代哲學、政治理論、以及文化研究來探索新範疇。他們將拉岡的精神分析學擴展到包括文化批判、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等方面,將其應用於更廣泛的領域。
精神分析創始者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看「昇華」(Sublimation)是一種心理機制,個體將無法滿足或被社會壓抑的「本能」(或性衝動sexual drive更切合本意)轉化為更高層次、更具社會價值的活動或創作,如藝術、科學或文化表現,這些轉化為更高層次的情感和精神體驗,即藝術或審美愉悅,是一種將本能欲望轉為社會可接受和精神上崇高活動的過程。佛洛伊德在多部著作中提到「審美昇華」說審美是人類本性,藝術和美感能夠幫助個體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失望,提供一種替代性滿足。透過昇華,個體不僅能夠獲得心理上的平衡,還能創造出對社會有益的成果。
好久沒看理論書籍,上述整理來自於網路搜尋以及與ChatGPT對話過程的摘錄,希望對於這篇水彩練習想帶到的主題有片面助益,也是在與H對話後深思如何更言簡意賅回答他的困惑,也更接近我希望還能推廣非科班藝術教育的初衷,針對成人教育,與其開啟「麻木」五感,更甚是在觀察現實生活中積累越發沈重的壓力與失望時能有所依歸,或說是另一種「回收」再利用的概念。
🔎 🔎 🔎
⭐️~ 好,賞畫,賞花心悅~^^。
ps. 水罐的噴水頭不順暢,上底色時淹水(雖然搖晃水流洗過上色的荷花也是另一種趣味)... 但效果不明顯,還洗去底部幾瓣顏色,得再一回重新上一層重彩。等畫作置放一晚,白日光線再檢查一回。
📝 審美品味存在高低之分嗎?還是人為所建構?「Low」在西方與東方使用上存在差異,「你好Low」在中文更多指審美品味低俗。
📝 影片中以三大派哲學家,從美的客觀與主觀因素,以及人為建構進行討論:
一. 以畢達哥拉斯與柏拉圖為代表的古希臘哲學家:美本身是一種絕對自在的規律或理念
- 畢達哥拉斯認為美是客觀自在,不會因為人的意志力而轉移,美是一種規律,是數學上的比例關係,符合數學比例的和諧就會產生美感,如音樂音程、建築、雕塑。
- 美的規律是一種精神性存在,柏拉圖稱「理念」,精神理念像數學永恆不朽,現實世界有朽事物源於不朽理念的分有與模仿,這些不完美部分分有與模仿了絕對不朽的美的理念,才顯得美。柏拉圖認為物質性存在會干擾精神性理念的感知,人類運用理性去洞察精神性理念的審美活動是高級的審美。
二.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美是內在於人的主觀因素而非客觀因素
- 人類有先天審美的共通感,康德將審美區分為「反應性」與「反思性」兩種趣味。
- 反應性的趣味,指經驗的趣味、必然的趣味,感官上的快適感--爽,關注對象的質料--具體內容;反思性的趣味,指理性的趣味、自由的趣味,關注對象的形式--抽象層面。審美者脫離功利關係,無目的,單純為審美本身,屬於漠然靜觀的態度,屬高級審美。
三. 法國哲學家布赫迪厄:審美鄙視鏈並非真實存而是由人為所建構,為了區隔不同階級
- 布赫迪厄認為純粹的審美領域並不存在,而是人為所建構,其間存在利益與資本;工業革命後經濟上區分模糊化,改轉往品味區隔不同階級,鞏固現有階級秩序與統治秩序。
- 高雅藝術的感知並不存在速成學習法,需要投入長時間與大量文化資本,從小接受教育薰陶(無用教育非實用教育),保持無功利心態,長時間沈浸在積習與慣性(Habitus)中,不需背誦審美公式,自然而然地看懂一些高雅藝術(擁有有一種解碼能力),如此的審美配置使品味成為一種區分階級的標誌。
📝 在繪畫中透過素描(或利用簡單材料),練習統合畫面整體關係,這種隨時關照檢視整體的習慣,是提高審美的最好方法之一。掌握整體畫面,可參考圍棋式繪畫思維中的全局考量與效率下筆,遵循強弱的節奏與順序,考量在最迫切、最有效與最關鍵處下筆。
📝 自動性技法(automatism),噴灑敲潑流,甚至顏料沉澱裂解效果等破壞性建設。
- 沒構圖意識的潑灑漫流(只是搞破壞),尤其在畫面底色將乾未乾之際效果更為強烈。
- 3 Steps: 1提出大方向; 2大膽執行; 3持續觀察變化。
- 過程中對自然痕跡持續保持審美意識。
- 每次自然破壞不重複,只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是就保留,不是則繼續破壞;
- 自動性技法讓人著迷,在於"天然的效果"最好,而非人工描繪;
- 自動性技法不是難在技法,而是難在審美;
- 過於沉溺在強調各種自動性技法容易使作品呈現浮誇庸俗感,得慎而為之。
📝 探索「放鬆」的繪畫風格,影片中提供下面10個方向參考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