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身心障礙只是我們的一種特質,而不是我們」的時候,當時只覺得有點「繞口」,不明白會什麼要特別強調這件事情,直到事過境遷的現在,我懂了。一眼望去只是平淡的話語,只是告訴我們這個是這個,不是那個,記住了嗎?簡單的比喻就是,蘋果是蘋果,蘋果不是鳳梨。有人會說:「這不是廢話嗎?」但當時的我認真地記住這句話,真是天真可愛!然而,經歷治療「公主病」後的多次掙扎,才知道這句話的威力,只是有個先決條件,即「我們得先走出來,重新找到自己」,什麼意思?
從發作到和緩「公主病」的過程約莫四年,十分之八九的時間,只看到自己的病痛和變故,只擔心自己的病況而無暇顧及他人。這樣的狀況是可理解的,但長期以往下來,「公主病」漸漸占據我所有的心思和目光,只要攸關「公主病」的事宜,都會把它放大再放大。將所有失去或挫敗都歸咎於「公主病」,對所有不敢或退縮的事情也都歸到「公主病」頭上。比如「不是我不做這件事情是因為『公主病』導致我關節痛、不是我不敢是我有『公主病』,不能做、壓力超大而不適合『公主病』的我,只能算了,不然能怎樣」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導致想做時,考慮「公主病」,只能原地不動,因為我怕、我害怕、我想逃避。這幾乎是十分之八九的時間在做的事情,或許剛開始真的是因為「公主病」而做不到,但越到後面卻變成自己不想做或逃避事情的擋箭牌。
並非故意為之,而是不知不覺就變成這樣,直到我開始研究「壓力、轉念和臣服」的議題,才赫然發現主要的問題是「自己習慣性地依靠他人,而不是自己解決」。果真是「物極必反」的結果,在「公主病」以前,一直堅持靠自己;「公主病」以後,明顯發現自己的能力和健康各方面不如以往,需要他人協助,而不自覺地養成「倚靠他人」的習慣。兩極端的做法都不適合,我需要「比較精準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彈性地決定自己做、徵詢他人的意見或拜託他人協助」。只是需要有個前提,將「公主病」視為自己的一個特質,而不是代表「我」這個人,怎麼說?
「將『公主病』視為自己的一個特質,而不是代表「我」這個人」看似簡單的話語,但要從「疾病等於我的世界」轉換到「疾病只是我的一個特質」並不容易。回想整個治療過程,讓我對生活充滿不安全感及不勝枚舉的注意事項,例如:「不能熬夜、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重油重鹹的食物、走路要看路」等日常生活小事,不自覺地又捆綁自己,變得小心翼翼或如履薄冰。深怕一個不注意,病情又反彈,該怎麼辦?這至少需要三個條件,如下:
一、重新建立的生活習慣和規律性
重大疾病或挫敗是因為我們幾乎要打破一半以上習以為常的生活作息,接踵而來的改變會讓我們失去安全感,因而焦慮和恐懼。在可能的範圍內,從小小的步驟,如「吃飯、睡覺」等生活瑣事,慢慢練習和建立新的生活秩序。最難熬的是「打破至重建」的過渡期,真的是人生的試金石。請相信我們只是一時蒙塵的金子,總有一天會發光的。
二、釐清新舊衝突點與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法,沒有對錯
當局面或病情趨於穩定,又是需要釐清新舊想法的衝突階段,接受既存失去的事實及「兼顧健康」的勉強可行的選項,懂得往有希望的地方思考,有捨有得。過程並不輕鬆但能確定自己人生排序或珍惜的人事物,其他無可強求。
三、從具體可接觸的小事累積成功經驗,以打破不自覺地的自我設限
去年的富貴手嚴重發作並持續三、四個月,只能跟家人說「現在不能洗碗」。但隨著時間遞進,富貴手看似復原,我當然可以擺爛不做,但這不符合處世原則。於是先嘗試無洗碗精碰水的反應,可行;再試試少量清潔劑,有任何不妥立即放下手邊工作。而不是簡單的一句「不行、不能、不可以」或空想,在可控的範圍內,觀察自己或找找其他的替代方案,因為人生是場體驗。當具體了解「能與不能」的範圍,在有限制的範圍內,我們就可以安心、放心地嘗試與探索。
一旦建立這三項習慣,累積的經驗越多,能做到的事情越多,它們會逐步地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等突然想起,一回頭時,「公主病」不知不覺地就會變成一項特質,而不等於我。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並沒有,以往的難題會在不經意時,又捲土重來,除非我們真真正正地面對它、處理它和放下它,什麼意思?舉例而言,「工作賺錢」是我的執念,治療「公主病」的過程,「求而不得」的過程讓我備受煎熬,但不得不放下;但現在病情慢慢穩定又搞突襲這一套,只得面對和處理,心想「老天爺啊,祢真有趣,真的是要磨練我『在哪裡跌倒,在哪裡站起來』的勇氣。猶記很久以前曾問過大姐:「我想要會某項技能,但是我不會,該怎麼辦?」大姐說:「不會就學啊!學了就會啦!」當時一直記住這句話,卻忽略「時間有限」,因為「什麼都要,什麼都想學」,導致自己壓力過大而無法負荷。甚至,達不到預期目標時,就內耗,比如「批評自己不努力、哀怨自己不夠優秀、責罵自己笨」。事過境遷的現在,只想抱抱當時的自己,告訴自己:「你真的很棒!堅持這麼長的時間,即使『被要求有結果』,卻遲遲沒有結果時。」
這樣的惡性循環持續到「公主病」診斷前,也一步步把我推向「自卑和不自信」,即使大家說我優秀。為什麼別人都說我好,卻一直責怪自己不夠好?真的感謝老天爺讓我有時間解開這些謎題。在這個競爭的社會中,我的父母親因為受到社會殘酷的毒打,以及出生窮困家庭的他們,從小就知道「想要有一片天只能靠自己」,所以,他們「望子成龍,望子成鳳」,把所有的寄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可能有人會說:「他們要尊重孩子,不應該把自己的期望加諸在孩子身上,孩子有孩子自己的人生。」我會說:「這個話說得好聽,沒有被社會毒打過,沒有辦法理解那種孤立無援的感覺。在理想的狀況下,不把自己的遺憾加諸在孩子身上,只是有多少父母能做到?」遑論父母可能會說:「我這是為孩子好。不希望他受傷害,吃我以前的苦,多點能力就能多點活得好的可能性。」各有各的立場,沒有辦法評斷。
父母的期待再加上升學主義學校氛圍,過度強調「優秀或第一名」,我只能竭盡所能做到。不夠優秀,再努力,再改變,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失敗或批評」傷害,只能用高再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希望自己成為「全能」或「特別優秀」的存在。在「你為何自卑?自信是什麼?那些自卑能教會你的事」這個視頻中,雪力老師提及「你是覺得一個人需要過得十項全能嗎?如果你理想中的自己,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那你其實是逼自己走入自卑的情結。」這段話點破自己長久以來的迷思,逼自己多才多藝,努力再努力,可是不管怎麼做,總有人更優秀,自己總是不夠好,主要是因為對照的目標總是比我們好N倍的人。後來的「公主病」,讓所有的優秀或能力成為「一觸即破的泡沫」,它不費吹灰之力,一下就擊垮了我,是因為家人親友的支持,才有現在「以文會友」的自己。
可能有人會問:「你覺得自己好嗎?夠好了嗎?」我會說:「不知道,因為這顛覆長期以往的信念和想法,但我會慢慢挖掘自己的優點和嘗試可能適合的跑道。若這樣的生活可以讓我感到心安和快樂,或許某一天會對自己說『不優秀但被需要的自己,挺不賴的!』」當開始挖掘自己的閃光點,摸索出自己的方向,「公主病」自然而然就會變成一種特質。舉例而言,以前的自己很在意別人的想法和目光,當完成一件事情後,就需要別人的意見才能當成一個結束。但現在會告訴自己:「每一秒都很寶貴,每個人本來就會有自己的意見,我可以選擇『焦慮地等待他人回應』,但也可以『拋開他人意見』這個念頭,以自己的標準做結尾,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剛開始做並不習慣,但感覺很好,真的有珍惜「分分秒秒」的成就感。「公主病」對我的影響慢慢在削弱,朝向一種特質。這需要一個過程,並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
當「公主病」變成一種特質,怎麼與它共處呢?在「【精彩看点】柳岩调侃早期主持生涯遭遇瓶颈 坦言绝不容貌焦虑」這個視頻中,「你想要什麼」這個問題,重點是「在高度專業化的社會中,豐富的年資和經驗幾乎是所謂『專家的基本門檻』,但生命就是短短數十年,什麼都要的情況,就是什麼都不專精」。以前的自己傻傻的,以為「只要有心,什麼都可以」,其實不然。面對「全部都想要,卻只得一項」的情況,坦然與釋懷或許是比較好的做法,因為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
在視頻中,柳岩提及:「沒有成家、沒有小孩、好像還在演藝圈打拼、沉浮,但我並沒有覺得我這樣不好。但你要說我有沒有遺憾,好像沒有伴侶,沒有家庭是有點遺憾,但它只是十分之一,只佔一個部分,你不能把它放到,侵略掉你已經獲得的另外的九個部分。我有天想通這件事,就允許它存在。」沒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我們的冷暖自知,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允許遺憾的存在。回到一開始的「你到底要什麼」這個問題,曾以為是工作、曾以為是賺錢,但不是,我想要的是「舒服自在」。很難也需要錢,但這不代表「全時的工作」或「特定的身分地位」。當想清楚以後,整個人看待事情的眼界又變開闊了,你呢?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