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出自:IMDb
「我們都是上帝之子,每一個降生就像是被上帝拋下...,因為我們是上帝之子,所以拋棄在前,拯救在後。」——川端康成
看完《憐憫的種類》,不像看完《可憐的東西》後走出電影院有種神清氣爽的暢快感,反而像是簡簡單單吃完一頓飯,甚至是囫圇吞棗的那種。就只是吃下肚了,沒太大感覺。
慾望、自由、階級、權力的不可控制性,在《憐憫的種類》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卻不是血流成河的那種,反而令人聯想到川端康成的《睡美人》。
故事中全然喪失生命力、垂垂老矣,甚至根本是在等待死亡的老人,為了追求「活力」這一營養劑的補充,夜夜前往服下了安眠藥少女的旅宿中。
旅宿沒有規定老人可不可以與少女發生性行為,主要是因為看穿了這些老人根本就老的不可能再有發生性行為的機會。
很長篇幅中,老人也沒有對輪番交替的少女們動手動腳,僅僅看著少女熟睡的臉龐,回想過往人生幾段刻苦銘心的戀情,竟能感覺青春活力在體內重啟、湧動。
「年近七旬的江口老人來到一家位於海邊的神秘旅館。在那裡等待他的,是睡得不省人事的少女。在鮮活年輕的睡美人身旁,老人找回了生之喜悅,往事與夢魘卻也紛至沓來……。」
透過近乎病態式、槁木死灰的性關係闡述人類渴求著愛這件事,本質是無常且無序。哪怕壓根不能勃起了,也要夜夜去跟少女打素炮,甚至都沒有聊天,儼然是看著充氣娃娃睡覺的概念,只是眼前的充氣娃娃是有呼吸的,這樣就夠了。
如此毫無意義的愛,極度失序,也令人看見人類在面對自身生命力的流逝時,恐懼足以淹沒、灌頂,彷彿透過繁殖,自己的生命才可以永垂不朽。
尤格·藍西莫特地選 Disney+ 獨家上線,我猜想是因為 Disney+ 沒有任何倍速機制,導演要觀眾慢慢吃完這餐。CNN 稱尤格是「聖經的暴力鑑賞家」,熱衷於將觀眾推向極限,甚至有評論家說:「病態的尤格·藍西莫回來了。」但他執導的電影,其實不曾健康過。
尤格的電影敘事非常像詩,充滿著暗示。詩人是玩弄文字意義,將其煎煮炒炸;尤格則是「玩弄人類行為」,親吻不代表愛、性不是慾望、飽腹/飢餓象徵生存意志、跳舞是狩獵成功。
但弔詭的是,撇除這些,電影當中,人類在禮儀上仍是遵循現實社會的規則。這就是邏輯最斷裂之處,要瘋不瘋的,最讓人惶恐。
仔細攤開導演過往的電影,都像是精雕細琢的殺豬刀,剁剁剁,將人性鞭個片甲不留。但他不讓你死,就是要你一瘸一瘸朝著陽光繼續向前走。
/ 以下爆雷 /
《憐憫的種類》是三段式寓言作品,實在不必過於深究電影邏輯,因為處處是暗示,像是打麻將有人一直在檯面下勾腳調情,我認為去享受「暗示」本身更爽。
第二段故事中,絕處逢生歸來後的 Liz(Emma Stone 飾演)在大夥兒吃完飯後問要不要像往常那樣上樓群交,被拒絕了:「那要直接在餐桌上開幹?」又被拒絕了,對方禮貌回:「Everything is wonderful tonight.」
Liz 接著表明要去「清潔」:「我受不了吃飽了眼前還有食物。」導演透過食物、性的交媾連結,似乎暗示著餐桌上四人的生命力仍處旺盛期。
至於受不了吃飽了眼前還有食物,像是在說:
「大家都來了,要幹就快幹。不幹,你們這些『食物』就快走,老娘要洗洗睡了。」
後來 Liz 老公 Daniel(Jesse Plemons 飾演)發現,原先不吃巧克力的 Liz ,竟然開始大嗑巧克力蛋糕;從前穿的鞋子,現在也完全不合腳。Daniel 驚覺眼前的老婆,並非原本的老婆,開始絕食。身為警察的他,甚至後來在出勤時用槍射擊路人,只因覺得路人的手機是自己的。
我的解讀是當全世界都瘋掉時,「真誠」成為了 Daniel 唯一有胃口吃得下去的食物,偏偏周遭環境沒有,所以當槍彈穿過陌生人,爆出血花紛飛時,他竟然馬上上前狂舔人血,像狗在舔舐主人那般帶著愛。「血」儼然成為全世界唯一真實、熱騰騰的飯菜,好吃。
臨近尾聲,Liz 在一段獨白中闡述自己的夢境:
「人類是動物,動物成了人類。但我得承認,那些狗對我們很好,給我們東西吃,幫我們舔傷口、包紮傷口,而且從不會咬我們,儘管我們試圖傷害牠們。
每天早上,牠們都會給我們吃巧克力,因為狗不能吃巧克力,你知道的。我最愛吃的羊肉,是很稀有的美味,狗通常會自己吃。頭幾天,我拒絕進食,等待著牠們吃剩的羊肉,但總被別人搶先一步。最後我還是吃了巧克力,因為巧克力很多。我不喜歡吃巧克力,但總比餓肚子好,所以從那時起,我每天都吃巧克力。」
「於是我得到一個結論,你最好去吃那些,餓的時候一定會有的東西。」
像《睡美人》幾近病態式的描摹。沒錯,人最好去吃那些,餓的時候一定馬上能吃的東西。
哪怕是屎。
慾望、思想上都是。
起初我一直覺得《可憐的東西》是再道地不過的女權電影,但在綜合我看過所有尤格的電影後,我覺得這是一部以女權作為禮盒包裝,實則深埋「掙扎」、探索人類在面臨自由與禁錮同時夾擊時,進退兩難的困境故事。
被閹割的科學怪人、不懂尊重怎麼寫的狡猾律師、裝著嬰兒腦的女人身體,最後看似酣暢淋漓痛鞭了男人一場,但 Bella(Emma Stone 飾演)仍是困縛於維多利亞式豪宅內。探險過程中一句「既然這令我作嘔,何必把它留在嘴巴裡呢?」Bella 翻轉了聖經中夏娃的結局嗎?真的是想怎樣就能怎樣嗎?但作為可憐的東西,她的誕生、存在仍有極大爭議。
「我得去揍那個嬰兒! 」
是真誠赤裸的展現,也是 Bella 對自己真正存在根源所展現的無知反擊。
結局是女人贏得勝利,神清氣爽,但身為再造人的 Bella 亦是用相同手段玩弄男人軀體,好像是家族創傷般,只是女人這回把創傷丟到男人身上了。
這真的是走出伊甸園了嗎?
《真寵》是我最喜歡尤格的一部電影,高明的權謀、女人的明爭暗鬥,充斥爾虞我詐、下藥、賞罰、爭寵、驅逐、利誘,看得大呼過癮。
步步為營,最終也步步為贏的 Abigail(Emma Stone 飾演),看似迎來大女主結局,卻在 Lady Sarah(Rachel Weisz 飾演)說出:
「妳或許認為妳贏了,但我們玩的其實是非常不同的遊戲。」
之後,故事結構徹底反轉,誰輸誰贏,檯面上下是兩個世界。不懂政治的 Abigail,以為自己是勝利者,其實吃的只是 Lady Sarah 送給她的殘羹剩飯,還吃得很香、吃得津津有味。
一如《君王論》所言:「一個人要是一昧假設而把現實拋諸腦後,那麼他學會的將不是如何自存,而是如何自戕。」
說到底,政治沒有絕對的對錯,一切端視於你玩的遊戲系統規則。
《真寵》看似是 Queen Anne(Olivia Colman 飾演)賞罰分明的情愛遊戲,交織大量情感戲,但沒有一幕是真正有情感交流的,甚至連情慾流動都不算有。因為 Abigail 和 Lady Sarah 對 Queen Anne 做出的每一個舉動都是為了利益,包括上床。
我原本思考著導演為什麼將重點都擺在了女人身上?後來想想,這部電影要傳遞的訊息已經夠毒辣,要是讓男人來演,就真的太過殘酷了。看完大概都不能相信人性了。
《憐憫的種類》、《可憐的東西》、《真寵》接連演繹了聖經中的暗語,裡頭的貪、嗔、痴暗潮洶湧地流動著,看似掀頂了,溫室花園終於徹底被摧毀。
回頭一看,腳踝竟被蛇溫暖地依偎著,牠看起來有時候像「龍」:「好美....。」終究是捨不得離開。
也許是習慣了伊甸園的秩序,令亞當、夏娃對「意識」麻木不仁了。玩的遊戲也總是如出一轍。
佛洛伊德說:
「人最初的性衝動經常產生於童年時期的蹦跳和扭打中。」
正是「遊戲」。
所以《憐憫的種類》最終結局中,Emma Stone 的手舞足蹈究竟是在慶祝什麼呢?去看看電影吧,或許會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