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臉孔》是今年最具話題度的作品,各界好評不斷,在Goodreads拿下讀者票選年度最佳小說冠軍,史蒂芬金評價「有著絕佳的閱讀體驗」。
作者匡靈秀把《黃色臉孔》歸類為恐怖小說,講述美國出版界的怪現狀,不時帶點黑色幽默(被鬆餅噎死是?),也諷刺如今凡事都要政治正確的偏執。看似荒誕不經的情節,實則高度貼合現實,每天在上演的筆戰、網暴、左右派大亂鬥,以及攻擊力十足的取消文化,以戲謔的方式呈現,節奏明快,讓人忍不住一直看下去。
封面設計也十分巧妙,以黃色為底,一雙眼睛飄向左邊,略帶猶疑與心虛,與故事內容高度貼合。
《黃色臉孔》藉由文化場域帶出許多社會問題,尖銳且深刻。試問:
本書也暴露社群的兩面性,既是行銷的利器,也是批評的載體,一旦沈浸在鮮花與掌聲中,過氣時也越顯落寞。
網路的生態日新月異,炎上不可怕,黑紅也是紅,怕的是當鎂光燈當不在自己身上,被新進後浪超車,那種落寞難以言喻。
「《黃色臉孔》累積了我接觸出版領域以來所有的挫敗感、尖銳辯證與一再苦思的無解問題。」—匡靈秀
白人女作家茱恩陷入低潮已久,她經歷了出版社倒閉、作品銷量不好、原編輯離職等一連串打擊,雄心壯志業已消磨殆盡。旁人都說這是新人的必經之路,不過她並不買帳。
反觀她的耶魯校友雅典娜.劉,一出道便備受矚目,首本書出版前便有知名雜誌為她鋪路、賣出三十個地區的版權、並且獲得布克獎、星雲獎、雨果獎的提名。
某日兩人在雅典娜家聚餐時,雅典娜意外身亡,茱恩看到她未曝光的書稿《最後的前線》,為描寫一戰期間華人移工血淚史的作品,她當下決定將書稿帶回家。
她做了大幅度修改後出版,一上市便榮登紐約時報銷售排行榜,各方邀約如雪片般飛來。茱恩初嚐成功滋味,當她還沈浸在美夢之中,卻不知危機悄然降臨。
批評的浪潮開始向她湧來,X上匿名帳號指控她剽竊、見面會出現神似雅典娜的粉絲、雅典娜的IG帳號重新啟動,究竟是亡靈心有不甘,還是有心人士在背後操作?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匡靈秀R.F.Kuang
有趣的是,茱恩認為雅典娜的成功多半來自於她的多元身份,而自己不過是「普普通通」一白人, 沒有任何亮點可供出版社操作,因此不受青睞。
在她眼中,過於強調政治正確,不過是在為少數人開路。她把雅典娜身上的種種加分條件,視為她走紅的捷徑。而她口中所謂的異國風情,不過是西方人加諸於東方人的刻板印象,一種「東方主義」式的眼光。
茱恩與雅典娜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兩人雖是耶魯校友,在校期間許多活動軌跡重疊,畢業後又在同個地區工作,但頂多算是熟人。
雅典娜對茱恩非常熱情,經常邀她參加聚會,也鼓勵她繼續創作。茱恩對她的情感複雜得多,一方面又嫉妒她的成就,卻又無法拒絕她的請求。
諷刺的是,在雅典娜死後,茱恩「以「摯友」之姿出現在大眾眼前,為了讓整場戲更逼加真,不時加入眼淚表達對她的思念。
無意中得知雅典娜對自己的真正看法時,她感到無比震驚。原來溫情鼓勵的背後,那些看似親暱的點滴,不過是籠絡人心的手段。在背地裡叫她魯蛇、無情地嘲笑她的平庸,一切友好都是表象,不過是維持人設所做的準備。
在精心包裝的完美形象背後,藏著一顆冷酷的心。雅典娜擅長收集他人的苦痛,把身邊所有人的故事打包,全都放進她的小說中。
在種種複雜情緒作用之下,茱恩對於自己的行為毫無悔意,她認為雅典娜留下的不過是雜亂無章的手稿,是她賦予《最後的前線》生命,對於創作的投入度遠超她之前的作品。
當《最後的前線》熱度退去後,面對出版社的再三催促, 她急需一部可以證明自己的作品。但她卻靈感盡失,因此決定再度「參閱」雅典娜的其他手稿,寫出第二本書《母巫》。
用茱恩的話說,她開啟了一個與雅典娜「共創」的模式,卻不知這是她走向毀滅的開端。茱恩不願正視自己的問題,她再也無法「獨立」創作,對她而言最可怕的是,在走過捷徑後,眼中便只有捷徑。
即使身敗名裂,茱恩仍不願退圈,她破罐子破摔,打算書寫她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她太了解這個行業的生態,熱度等於銷量。嗜血的觀眾期待新的罵戰,他們隨時準備參一腳。她不在乎那些磨刀霍霍的黑粉,只要能夠感受到被關注,一切都值得。
《黃色臉孔》反應了文化產業乃至整個社會的殘酷生態,人性的黑暗面展露無遺。匡靈秀的功力在於,即便主角劣跡斑斑,讀者在她的視角下,情緒也跟著起伏,甚至希望她能逃過一劫。走火入魔的茱恩,最後一搏能否成功,作者留下一個開放式的結局,給予讀者自由詮釋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