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是世界高血壓日,卻沒有低血壓日
相較於全台約1/3成年人有的高血壓,低血壓較不常被關注。
在台灣,連慢性低血壓的罹患比例,都難找到資料。
國外調查約0.3-4%的人為慢性低血壓,隨著年紀大會降低比例。
多年來一直低血壓的我,步入中年決定來好好研究一下。
畢竟,慢性低血壓不是病,中風起來一樣要人命。
▌西醫觀點
常見的五種原因,包括
1.血液量不足,例失血、貧血。或是低鈉飲食、水喝太少,因為為了代謝鈉,身體會吸收更多水分,水分多血液量也才足夠。
2.心臟疾病,例心跳偏慢、心律不整。
3.血管病變或擴張,例如敗血症或菌血症,會引起血管過度擴張。
4.特定藥物影響,例降血壓藥、鎮靜劑、止痛藥。
5.荷爾蒙不足,因為荷爾蒙可以調節血管張力,例如腎上腺荷爾蒙。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血壓來自於氣血循環,低血壓除了先天遺傳之外,也可能是後天失調。
1.氣的生產不足
當營養失調,沒有足夠原料來生產氣,導致氣虛。
2.氣的消耗過度
熬夜、過勞、思慮過度。
▌正常血壓,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以下
▌低血壓,收縮壓低於90mmHg或是舒張壓低於60mmHg
▌西醫角度,症狀
1.短期症狀
頭暈眼花、疲累無力、四肢冰冷、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慢性疲勞。
2.長期影響
與憂鬱症、老年失智症有關。
▌中醫角度,症狀
1.一般氣虛
導致神疲乏力、呼吸氣短、語聲低微、懶得說話。
2.長期氣虛
變成陽虛,怕冷、手腳冰冷、白天不正常出汗、不渴、味覺減退、小便清澈且量多次數多、大便不成形。
3.氣血兩虛
通常是飲食失調造成,產生氣和血的原料都缺少,除了一般氣虛症狀,還會有頭暈、心悸失眠、面色蒼白無血色,手腳麻木。
▌危險指標
天生就是低血壓的人,沒有症狀不需要特別看醫生。但若是低血壓,又有出現視線模糊、噁心想吐、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快、呼吸淺、頭暈昏倒、不明原因疲倦、身體發冷等,就需要看醫生治療。
▌吃什麼
均衡且規律的飲食是調整血壓的首要重點。
1.適合吃
(1)營養素食材:蛋白質、維生素B群、鈣、鉀、鎂等礦物質的攝取充足。尤其是富含維生素B群,或是含鐵、銅含量較高的水果,來提升體內造血作用,例如桑椹、桂圓、櫻桃等。維生素C和鐵同時服用,較能幫助鐵吸收;鐵避免和鈣一起,會妨礙吸收。
(2)補品:生薑、桂圓、紅棗、核桃、山藥、百合、蜂蜜等。也可用中藥搭配肉燉補,例如當歸羊肉湯、四物雞湯與人參雞湯等。
2.避免大量或長期吃
富含鉀,或是有利於排除鈉的食材,例如火龍果、冬瓜、芹菜、苦瓜、西瓜、柿子、香蕉、山楂等降血壓的食物。
▌做什麼
1. 避免久站或久坐,不利於血液循環。
2.體重過輕或營養不良,可增加熱量攝取。
3.喝充足的水
4.規律休息,充足睡眠
5.半夜起床,或蹲下起立時動作放慢
6.多運動
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尤其是腿部運動,幫助下肢血液流回心臟,所以腿又稱人類的第二顆心臟。
7.按摩穴道
合谷穴、足三里、三陰交、血海穴及內關穴
第一次發現低血壓,是二十出頭歲時莫名頭暈,看了好幾家醫生找不出原因,直到某家診所幫忙找出原來是低血壓造成。醫生好像沒有特別交代什麼,後續很多年,每次健檢也都是低血壓,久而久之就習慣到忘記我血壓有多低。
最近一次有明顯感受低血壓的影響,是站著工作時,突然眼冒白光,暈了一秒,看著台下的人,空間有種失真的感覺,很奇妙。其他長期的影響,包括我的確是較容易疲倦、怕冷。看完上述的資料,回想起來,多年前有陣子我突然手指末梢會麻痛,醫生開B群給我吃就改善了,應該是因為營養不足的低血壓造成。這些影響都還算可以接受,也就不當一回事。
直到前幾個月中年朋友們聚會,彼此聊到認識的人低血壓出大事的狀況,我立刻買血壓計固定測量,再次被自己穩定的低血壓嚇到。認真運動一個月,超慢跑加上舉啞鈴、深蹲等,連續四週量出來的血壓沒什麼改變,相當的堅持啊。自我安慰,再怎樣有運動就是對健康好,有流汗排毒增加代謝。打算繼續實驗下去各種升壓方法,反正阿壓 (對,我打算取個綽號,拉近我跟它的關係)應該會陪我一輩子,看看怎樣經營能跟它感情升溫,讓血壓上升。
參考資料
8.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響應世界高血壓日-在家量血壓 全民一起來
-----------‐‐------------------------------------------------
謝謝你看到這裡,我是也木心,喜歡透過寫作整理、反思生命、記錄生活。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或點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
⭐如果你對於這邊的文章們有共鳴,歡迎追蹤或加入沙龍,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