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武隈(あぶくま)是日本海軍的輕巡洋艦。是長良型的6號艦。艦名是河名,以阿武隈川命名。
效能數據
排水量:5,170噸(標準);5,570噸(滿載)
長:162.15米
寬:14.17米
吃水:4.8米
動力:90000匹
裝置:10 x 艦本式燃油鍋爐;2 x 艦本式油煤混燒鍋爐;4 x 技本式蒸汽渦輪機;4 x 推進器
航速:36節
編製:440人
武器:(竣工時)7 × 三年式140mm單裝砲;2 × 三年式8cm單裝高射砲;2 × 三年式單裝對空機槍;4 × 八年式雙聯裝610mm魚雷發射管;48 × 一號機雷
(戰爭後期)5 × 三年式140mm單裝砲;1 × 八九式127mm連裝高射砲;4 × 九六式25mm三連裝高射機槍;2 × 九六式25mm連裝高射機槍;14 × 九六式25mm高射機槍;1 × 13mm連裝機槍;8 × 13mm單裝機槍;2 × 九二式四聯裝610mm魚雷發射管
裝甲
水線:60mm;甲板:30mm
艦載機:1 × 水上飛機
其它:1 × 水上飛機發射台;1 × 二一號對空用電探(改造新增)
阿武隈是大正時代大量建造的5500噸型輕巡洋艦的長良型一艘,艦名有水無瀨作為候選艦名。
1921年12月,在浦賀船渠開工。1925年(大正14年)5月服役,與其他姐妹艦相比,從開工到服役的時間長與關東大地震有關。1923年3月下水,著手建造的最後階段裝艤工作,預計在1年前後完成。但由於1923年9月發生的關東大地震,造船所的設施遭到破壞,建造暫時中斷,後來設施的恢復和預算問題,完工從下水開始推遲了2年以上。
另外,與姐妹艦相比,差異點很多也是其特點。
阿武隈在1930年發生了碰撞事故,艦頭受損。因為要修理,當時有報告說勺子.魚型在凌波號性能上存在疑慮,所以進行了將艦首的形狀改為雙.曲線型的改造,這個形狀在長良型中只有阿武隈,與姐妹艦在外觀上存在差異。
1938年,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成為長良型中唯一一次,經過魚雷兵裝強化改造,能夠運用氧氣魚雷的艦艇。內容是魚雷發射管將後部的2個連裝發射管換成2個四連裝發射管,前部的連裝發射管被拆除,井甲板被用於兵員室。其他姐妹艦在開戰前沒有進行改造的是1939年第四次海軍軍備充實計劃中的新型輕巡洋艦(後來的阿賀野型4艘和大澱型2艘,關於大澱型,只變更為1艘)已經決定建造,除阿武隈外,5艘長良型和夕張,隨著老化和這些投入使用,計劃從第一線的運用中除名。
最後只有阿武隈進行了改造,因為艦齡比姐妹艦略新(當時海軍擁有的輕巡洋艦,除了最上型以外考慮的話),艦齡最年輕的是1925年11月服役的川內型那珂號,據說改裝比其他5500噸型輕巡洋艦更優先。
1921年12月,阿武隈在浦賀船渠開工。受關東大地震的影響,於1925年(大正14年)5月服役。
1925年(大正14年)6月,被編入第一艦隊第三戰隊。
1927年(昭和2年)8月24日,阿武隈也參加了聯合艦隊的夜間戰技訓練。訓練中,發生了4艘船相撞的美保關事件。阿武隈進行救援後,將後部受損的驅逐艦葦號拖到舞鶴港維修。
1930年(昭和5年)10月20日,大演習中與輕巡洋艦北上號發生碰撞事故,艦首受損,在吳工廠修理的同時,進行艦首形狀變更的改造。
1932年(昭和7年)2月,屬於第三戰隊(指揮官:堀悌吉少將),在第一次上海事件中從事長江警備。
1933年(昭和8年)5月,擔任第七戰隊(指揮官:鈴木義一少將)旗艦,1934年11月,成為第一水雷戰隊(指揮官:町田進一郎少將)的旗艦。
1933年(昭和8年)左右,甲板左右的8cm單裝高角炮2把換成13mm連裝機槍2把。
1936年(昭和11年)5月,2把13mm連裝機槍換成了2把25mm連裝機槍。
1938年(昭和13年),接受魚雷武裝強化的改造,換上較好的新式氧氣魚雷。
1938年(昭和13年)2月,成為第二潛水戰隊(指揮官:高須三二郎少將)的旗艦,次年4月在中國沿岸從事作戰。
1939年(昭和14年)11月,成為第一水雷戰隊(指揮官:河瀨四郎少將)的旗艦。
1941年(昭和16年)11月,作為珍珠港攻擊作戰中為航空母艦機動部隊警戒隊臨時編組的第一魚雷戰隊的旗艦參加作戰。
1942年(昭和17年)1月,支援俾斯麥群島攻略作戰,並參加了爪哇攻略作戰、印度洋作戰。
1942年(昭和17年)5月,在佐世保工廠將艦橋前部的保式13mm四連裝機槍1把換成九三式13mm連裝機槍1把。
5月20日,第一魚雷戰隊的「阿武隈」、第六驅逐隊、第二十一驅逐隊被編入北方部隊,「阿武隈」與第二十一驅逐隊等一起作為AQ攻略部隊(AQ是Atz)參加了AL作戰(西部阿留申攻略作戰 )。AQ攻略部隊於5月29日從川內灣出擊,6月7日晚上到達阿茲島霍爾茨灣外,8日佔領了該島的奇查戈夫。 9日阿武隈和驅逐艦子日號、初霜號對塞米奇島進行了掃海及基地調查。10日AQ攻略部隊的編制解除,被命令與主隊(重巡洋艦那智等)匯合的阿武隈和第二十一驅逐隊(缺子日號)當天離開了阿茲島。之後阿武隈成為主隊,其次是支援隊的一支,由於在中途島海戰中戰敗,各部隊為了應對敵方艦隊的襲來,進行了聯合作戰,於6月24日之前到達了大湊。6月28日,包括支援部隊在內的各部隊為了第二次聯合作戰以及向基斯卡島掩護運輸部隊再次出擊。7月5日,第十八驅逐隊在基斯卡受到美國潛艇的攻擊,為了緊急修理受損的不知火、霞,阿武隈被派遣到基斯卡,7月7日到達基斯卡。7月10日,阿武隈和第六、第二十一驅逐隊組成了護衛隊,同一天阿武隈離開基斯卡,7月16日到達橫須賀。7月16日00:40,北緯34度45分,在東經142度00分的犬吠埼東南170km地點附近與輔助監視船武藏丸(104噸)發生碰撞事故。武藏丸號船尾破損嚴重,次日17日乘坐特設監視艇第七號正榮丸(102噸)的拖航抵達橫須賀。
阿武隈、驅逐艦初春於8月4日從橫須賀出港,8月6日抵達大湊。8月8日美國艦隊炮擊基斯卡島後,北方部隊指揮官命令第一魚雷戰隊等進軍加熊別灣。阿武隈於8月8日從大湊出港,8月11日抵達加熊別灣。8月12日,集結在加熊別灣的艦隊(主隊、護衛隊)出擊。但是,同一天有偵查報告說在日本本土東部海域發現了船隻,日本聯合艦隊判斷是美國機動部隊,北方部隊的主隊、護衛隊也南下從事搜敵,但是,最終什麼也沒有發現,北方部隊的主力、護衛隊於8月16日進入大湊,水偵機的發現被認為是誤報。
8月27日,阿託卡島東部的納贊灣有發現敵方巡洋艦等的報告,8月29日,北方部隊的主隊、護衛隊從大湊出港,但由於颱風所以全艦在加熊別灣停留。9月3日,這次「呂號第六十二潛艇」報告了巡洋艦等的發現,阿武隈和第二十一戰隊等再次出擊,向阿茲島西南方向前進,但是沒有美國艦隊來襲,主隊阿武隈在隨後18日返回大湊,在此期間,陸軍部隊從阿茨島轉移到了基斯卡島,接到監視艇發現敵友不明的飛機的報告,9月30日主隊及護衛隊從大湊出擊,但什麼也沒有發現,10月2日再次回到大湊。
10月18日,阿武隈進軍片岡灣,從10月底開始重新佔領了阿茲島。為此,10月21日由第一水雷戰隊和輕巡洋艦多摩號、木曾號組成了自願運輸部隊,從10月27日開始,自願運輸部隊將陸軍米川部隊主力運送到阿茲島。運送陸軍部隊的是阿武隈、多摩、木曾,3艘在柏原灣和片岡灣載著人員、物品向片岡灣移動。10月27日自願運輸部隊與主力一起出擊,10月29日晚上登陸,11月1日返回片岡灣。阿武隈的運輸人員、計劃運輸陸兵204名、海軍水上基地員15名、海軍派遣通訊隊員6名、速射炮2支、機槍2支、無線電通訊機、彈藥等約30噸。11月10日,阿武隈到達小樽。阿武隈和木曾一起在小樽向阿茨島增援部隊獨立野戰高射炮第二十四中隊、獨立工兵第三百二中隊、獨立無線電第十一小隊。計劃中阿武隈的搭載內容是235名人員、2挺機槍、無線相關物資、糧食燃料彈藥等。之後前往阿茲島的運輸部隊(阿武隈、木曾、驅逐艦若葉)和主隊前往加熊別灣,11月23日從該地出擊,於11月25日登陸,11月28日返回加熊別灣,從11月30日開始,阿武隈、木曾、若葉的3艘(K船隊)將獨立步兵第三百二大隊主力從篷筵運送到基斯卡島,計劃中阿武隈的艦載人有259名。於12月3日登陸,12月7日返回幌筵。回程時載有2艘返回日本本土的人(“阿武隈”有86名)。 之後阿武隈和若葉前往佐世保,於12月12日抵達,進行了修理和防寒工程。
阿武隈於1月16日佐世保出發,經由大湊於1月24日到達幌筵。2月18日,作為第十五船隊,與驅逐艦「電」一起護衛第三十二防空隊、第三十設定隊基幹員及機場物資的「粟田丸」,從篷筵向基斯卡島出港,這時候美國艦艇出現在阿茲島附近海域,2月20日,前往阿茲島的「赤金丸」被擊沉,但「粟田丸」的運輸成功。阿武隈和電在2月21日讓「粟田丸」前往基斯卡島,2月25日返回幌筵。
由於美國水上部隊擊沉了「赤金丸」,北方部隊將大部分投入到運輸作戰中,第一魚雷戰隊(缺少2艘驅逐艦)成為護衛部隊。3月7日,運送水上飛機、機場物資、人員等的「君川丸」、「粟田丸」、「崎戶丸」的3艘(第二十一船隊)和護衛部隊以及重巡洋艦「那智」等4艘巡洋艦於3月7日從幌筵海峽出發,3月10日成功登陸,3月13日全部返回幌筵海峽。
接著進行了第2次運輸作戰,但遭遇了美國艦隊,發生了阿茲島近海海戰,運輸失敗。
阿武隈為了整備,4月13日從片岡灣出發前往舞鶴,4月17日到達。
7月參加了基斯卡島撤退作戰(指揮官:木村昌福少將),收容了1,202人返回。
1943年4月,魚雷發射管正上方附近的掩體甲板左右追加裝備了2把25mm三連裝機槍。作為重量補償,拆除了5號主炮。同年11月,在橫須賀工廠拆除了7號主炮,並在艦身上搭載八九式12.7cm連裝高角炮的對空強化改裝。
1944年3月,在大湊拆除了彈射器以外的航空設備,彈射器位置和後甲板上追加裝備了25mm三連裝機槍,同年7月,在橫須賀的後樓裝備了22號電探,增備大量25mm單裝機槍和13mm單裝機槍。 同年10月,增備了2艘救生艇和2艘維修艇,增備了10把25mm單裝機槍,但據後來推測,13號電探其實沒有裝備。
1944年10月,作為第5艦隊的遊擊部隊(21戰隊1水戰),從蘇里高海峽繼西村艦隊之後突入。10月25日,在蘇里高海峽海戰中受到敵方潛艇群的攻擊,1根魚雷擊中艦首第一炮塔下,第一炮塔員及彈藥庫產生的一氧化碳滲入電報室,包括大部分電報員、密碼員在內的50餘名戰死者並造成速度下降。此時旗艦改為驅逐艦霞,第一水戰指揮官及幕僚轉移到霞。阿武隈之後接到撤退命令,隨著部分驅逐艦脫離了戰線。
黎明時分,遭到了美軍的攻擊機、雷擊機的空襲。空襲集中在受損待留的重巡洋艦最上號,之後最上沉沒,阿武隈也受到P-38戰鬥機的機槍掃射等攻擊,但用防空機槍應戰,這次的空襲沒有對阿武隈造成太大損傷。
第二天26日,在棉蘭老島達皮坦進行緊急修理,與驅逐艦潮汐一起向科隆出航。途中,上午十點左右遭到了30架B-24轟炸機的空襲。首先從防空炮火無法到達的高度3000米以上的高空進行轟炸,之後從700米開始低空轟炸。阿武隈在這次攻擊中受到250kg炸彈的3發直擊彈、4發近距離彈,上甲板的人員全滅,艦橋的人員也大部分受傷或戰死,整艘船動力停止,還發生了火災,美國軍機看到這個情況,將攻擊目標改為潮汐。
阿武隈在停止後也透過拼命的急救措施勉強浮起來,但發射管的魚雷(也有預備魚雷的證詞)因火災引發爆炸,艦體出現裂縫,重油流出,因此剩下船員放棄了急救措施,下達了全體成員撤離的命令,倖存者從艦首退艦,阿武隈號在3小時後豎起艦首的狀態下沉入了內格羅斯島近海。
阿武隈的戰死者有217名,倖存者281名(其中受傷者為111名)。阿武隈的倖存者設法避開了美軍機的攻擊,被潮汐救起,全部被送往馬尼拉。
沉沒位置:北緯09度09分、東經121度54分,達皮坦200度37浬地點附近,1944年10月26日下午0:42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